輕小說大展_領券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修訂二版)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修訂二版)

  • 定價:315
  • 優惠價:95299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28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係應用都市社會學中因子生態分析的方法,探討臺灣都市內部的空間結構。

  基本上,臺灣四大都會居住的空間模式,可以從社會經濟地位、地區生命循環、省籍以及商業取向等因素去描述。配合一些較長期的都市發展資料,我們的分析顯示,因素生態結構與整個社會的變遷與性質有所關聯。

  我們的觀察指出,在四個都會顯現類似空間分化的因素;但同時也發現,不同規模的都會區因為在臺灣所占的政治經濟位置的差異,在不同的因子上的空間分布呈現不同的樣式。這樣的發現讓我們可以檢討西方都市生態結構的發現與解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章英華


  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2015~)。長期於中央研究院工作,歷任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主任,另曾任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教授。研究專長為都市社會學、社會調查、家庭研究,主持並參與推動多項大型全臺問卷調查計畫。

  臺灣大學社會學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

  著有《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1995),《洞見都市:臺灣的都市發展與都市意象》(2015);合著有《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1996);《社會學》(2006);《學術自主與控管之間》(2013)等;合編有《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下冊)》(1986),《台灣的都市社會》(1997),《凝聚台灣生命力》(2005);《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2010);《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2011);《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家庭與婚姻,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三之1》(2012)等;譯有:《社會的演化》(1991),《應用性社會研究的倫理與價值》(1999)。

  有關都市與家庭的研究論文主要散見國內主要社會學刊物與相關編書。
 
 

目錄

二版序
序言

第一章──導論
一、人文生態觀點的都市空間模式:從古典生態到
因素生態
二、都市生態理論的反省:由社會文化生態學到新
都市社會學
三、都市空間的變遷:從郊區化(suburbanization)
到縉紳化(gentrification)
四、本研究的觀點與策略

第二章──臺北都會區的都市發展與內部結構
一、臺北都市發展簡史
二、人口成長、人口移動與人口分布
三、產業結構與變遷
四、人口組成特質
五、臺北都會的生態因子分析

第三章──臺中都會區的都市發展與內部結構
一、臺中都市發展簡史
二、人口成長、人口移動與人口分布
三、產業結構與變遷
四、人口組成特質
五、臺中都會的生態因子分析

第四章──臺南都會區的都市發展與內部結構
一、臺南都市發展簡史
二、人口成長、人口移動與人口分布
三、產業結構與變遷
四、人口組成特質
五、臺南都會的生態因子分析

第五章──高雄都會區的都市發展與內部結構
一、高雄都市發展簡史
二、人口成長、人口移動與人口分布
三、產業結構與變遷
四、人口組成特質
五、高雄都會的生態因子分析

第六章──比較與討論
一、人口的成長與分布
二、產業結構的變遷
三、人口性質的變遷
四、因子生態結構

第七章──結論

參考書目


 
 

二版序

    2015 年出版《洞見都市: 臺灣的都市發展與都市意象》論文集時,曾擬同時推出《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一書的修訂版,因想增補後續都市發展部分而擔擱下來。最後本書仍維持1995 年的面貌,僅為簡單修訂的二版,增補部分則獨自成書為《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續篇:邁入二十一世紀》,由巨流圖書公司同時出版。

    依巨流圖書公司編輯們的建議,在本書修訂版中將年代一致改為西元,僅在1895 年之前的,附加清朝的朝代與年期,讓書中的時序更簡潔明白;其餘則是更正書中一些文字的錯誤以及敘述不夠明確或謬誤之處。很慶幸能有這次再版的機會,首先感謝國立編譯館在初版時的支持,以及併入國立編譯館業務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同意本書修訂再版,也很感謝巨流圖書公司的沈志翰主編與邱仕弘編輯兩位先生,在與國家教育研究院協商再版與編輯上的用心。我多年的研究助理黃惠貞小姐,和我一起仔細閱讀初版,才能就初版稍加潤飾,訂正錯字,並改正一些嚴重的錯誤。在我退休之後,她還願意協助改版事宜,銘感在心。

章英華
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21.4.15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326447
  • 叢書系列:社區/都市計畫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5 x 1.3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導 論
 
四、本研究的觀點與策略
 
有關都市空間模式的呈現,以人文生態觀點所衍生的方法仍是主要的策略,而因素生態分析多面向所展現的圖像,以人們居住模式而言,還是最合適的。它包含了古典生態模式的社會階層面向,也包含種族隔離的面向。它所呈現的家庭狀態面向,從人們居住選擇的觀點來看,反映著家庭生命循環的不同需求,也是現代社會發展可以感受到的現象。古典生態模式所呈現但因素生態所未處理的是,產業的構造與分布。此外,相應於都市擴張的人口變遷,亦是因素生態分析存而不論的。因此在生態因素的居住模式的分析之外,人口與產業的擴張與變遷過程,必須同時處理。不過因為材料的限制,我們運用不同的處理方式。總而言之,對都市空間模式的呈現,本研究所採用的都是人文生態學所發展的策略,因此在本書的副標題上,我們標示了社會生態的觀點。
 
人文生態古典觀點對都市中不同特質人群的聚居,不是從經濟的自然競爭,便是從人們的自願選擇去解釋。我們可以體認到社會文化生態觀點以及新都市社會學對人文生態觀點空間探究的批評。在理論的解釋上,經濟因素固然是眾所認知的,但是從社會文化生態的觀點,以及新都市社會學的架構,都明白提示政治過程、意識形態、科技基礎、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而更明白的說,都市的空間構造,不能脫離其所孕生的社會文化環境。本研究從人文生態的觀點去探討空間的模式,先天上的缺陷,就是不能直接將上述的社會文化環境與空間模式串連起來,更不能討論結構與行動者之間的關聯(如成長聯盟)。我們所能做的是,將臺灣的都會化過程所呈現的空間形式的變遷與西方都會化從都市化、郊區化以至縉紳化的過程作個對比。從這樣對比之中,去詮釋臺灣都會化的意義,並尋求與這意義相應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性質。本研究所處理的四個都會,其中心都市都是在日據時期開始現代的都市規劃,而光復後的發展,又援引日據末期規劃的藍圖。因此,我們會以日據末期的都市性質作為起點,並追溯約四、五十年間的空間變遷以及相關的因素。整個的討論是回溯與歸納的,就是在這樣的策略之下,我們標示以另一個副標題,即「歷史的」。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高效率掌握法條,試題重點整理、考前複習強化記憶✰4/26~7/9 司法考試書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