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晚清一百年(上、下):衰頹之間可見的世情與人情。那些支撐帝國的人,與畫上句點的人。

晚清一百年(上、下):衰頹之間可見的世情與人情。那些支撐帝國的人,與畫上句點的人。

  • 定價:630
  • 優惠價:9567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3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當中國走向世界★帝國便只能衰頹
「忠心」與「愛國」,於是鋪成帝國邁向終焉的道路。

想要救國,
卻逼死將領、敵視現代化;
說是愛國,
卻將舉國上下都變成仇敵。

經世之才,
在這個時代只好成為帝國的恥辱;
愈是清醒,
愈是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為什麼當中國從閉鎖走向開放,帝國就會滅亡?
  晚清,過去的教科書都當作是一段屈辱史。但沒有人比當時的知識階級、精英更清楚,當時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

  不以鴉片戰爭為起始──而是鴉片戰爭以前,走向衰頹的清帝國,便已經在面臨內亂外患的情況下,被迫繼續走向世界。所以雖然出現像是端王載漪、像是剛毅、像是趙舒翹這樣的人,明知義和團不可用,卻還是期待透過這股「民氣」抵抗政治變革、抵抗開放的腳步;但也出現像是李鴻章、像是張之洞、像是黃遵憲、像是郭嵩燾這樣的人,希望能夠協助中國,與世界接軌。

  但當中國走向世界,就是帝國滅亡的開始。不管是列強希望打開門戶,或是政治上開放派與保守派的政爭,或是我們熟悉的變法、自強運動、互保,都讓「清」這個帝國逐漸衰弱,維繫近三百年的帝國,於是走向滅亡。

  ◎課本上提過的那些人、課本上不曾聽過的那些事
  你或許聽過曾國藩或李鴻章,但你未必知道──當時這些最頂尖的官僚精英,正在面對什麼樣的挑戰。

  本書作者十年砍柴點出:若以曾國藩、李鴻章二人為例,他們接受的是最傳統的儒家教育,卻必須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孔、孟不曾教導過的海外諸國、船堅炮利,甚至各種政治與經濟上的思想變革,對這一代的知識份子造成的衝擊之巨大,可說過去數千年的士大夫皆難以想像。但十年砍柴也指出:

  「曾國藩、李鴻章逐漸瞭解並尊重當時通行的國際外交準則。曾國藩生前所辦的最後一件大事,是批准容閎關於選拔幼童去美國學習的建議。可以說,從產業、外交到科技教育,曾、李師生二人是中國近代化最早的重要開拓者。」

  但即便如此,在政爭之下,不但曾國藩、曾紀澤千夫所指,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被貶;八國聯軍後,又被清政府調回中央,與列強周旋。清政府少不了李鴻章,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卻在促成甲午戰事後,但替清政府爭取到三國干涉還遼的李鴻章卻反被指為「漢奸」。

  除了李鴻章外,出使英國的郭嵩燾,被指中「洋毒」;阻擋慈禧進用義和團被殺的徐用儀、許景澄、袁昶,則因為平反後外國公使弔唁葬禮,反而被疑心不忠。這些過去在課本上出現過,或從不曾出現的人,他們或者以生命、以名譽作為代價,支撐這古老而龐大的帝國;而那些愛國的清流,卻也在同一個時代,以愛國為名,迫不及待地為帝國畫下句點。

  ◎梳理第一手史料、還原晚清一百年的世情、人情糾葛
  作者十年砍柴,本名李勇,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也是中國著名的文史作者。本書中,作者梳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除了《曾國藩日記》這樣的著名作品外,也從清晚期重臣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晚清進士,在清政府、北洋政府皆曾任官的朱彭壽《舊典備征──安樂康平室隨筆》、王闓運、郭振墉等所著《湘軍志》等作品中,整理出清晚期官場攻防、政治集團之間對應交手的第一手資料。

  為什麼愛國者未必能夠救國?為什麼能夠支撐帝國的,卻又被質疑不忠?晚清重臣之間,如何評價彼此?身處於當代的他們,又對其他官僚的做法或策略有什麼想法、或者是批判?而從這些衝突、合作、攻訐或合作中,歷史又將給在同樣處於轉折點的我們,什麼樣的提示與教訓?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十年砍柴


  本名李勇,湖南新邵人,著名文史作家,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歷任法制日報記者、出版社編輯部主任、新媒體主筆等職,兼專欄作家、公號作者。出版著作有:《閑看水滸:字縫裡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二○○四年)、《晚明七十年:一五七三-一六四四,從中興到覆亡》(二○○七年)、《皇帝、文臣和太監:明朝政局的三角戀 》(二○○七年)、《閒話紅樓:大觀園的後門通梁山》(二○○九年)、《進城走了十八年:一個七○後的鄉村記憶》(二○一一年)、《自由與寬恕:曼德拉傳》(二○一三年)、《找不回的故鄉》(二○一日年)、《歷史的倒影》(二○一五年)等。

 
 

目錄

雷頤序:十年砍柴的「貫通感」           
自序:中年讀史,如飲濃茶             
 
第一編 晚清名臣的家國情懷
大才赤忠難補天:曾國藩、李鴻章的共同悲劇     
李鴻章為何成為「門生長」?            
一八九二年,李鴻章站在人生之巔          
李瀚章:宗族的規矩,大哥還是大哥                 
曾國華:牢騷滿腹的人福薄                         
故園好風水,何必葬揚州:有感於曾公吐槽魏源遷墳   
李續賓:湘軍第一將被皇帝的瞎指揮逼進了絕路       
國家不幸個人幸:左宗棠詩中的桃源勝景只是幻境     
精通一行就有飯吃:從大哥教導諸弟的家信說起       
佃戶的權利:讀曾文正公一則日記有感               
從一封家書可窺太平天國爆發的必然性               
肅六爺拿胥吏也沒辦法:咸豐九年戶部衙門的火災     
君民末世自乖離:清代最後一位重臣的臨終悲鳴       
丁寶楨為什麼敢殺慈禧的心腹安德海?               
郭嵩燾:已中洋毒的大臣,朝廷怎麼可能給諡號       
劉錦棠:身為封疆大吏,為何不能探望健在的母親     
湘軍威名血染成:讀《湘鄉試館記》                 
 
第二編 管理與統治的迷局
清代地方官為什麼那麼害怕「京控」?               
清代大臣死後朝廷的恤典很講究                     
一件冤案引發朝廷和地方督撫在司法權上的角力       
趙舒翹:為效忠太后背棄職業倫理,下場悲慘         
連文沖:起草宣戰詔書的大才子命運,也是一把夜壺   
對官員的「團團夥夥」太后無可奈何                  
禹之謨迫使官員就範的招數太損                     
皇帝痛恨捐官,但這樣的生意他不得不做             
養貪肅貪的遊戲:看咸豐帝怎樣勒索高官             
一八五三年,中華帝國的三個男人                   
一項正規制度為啥走歪:以清朝戶部報銷制度為例     
清末部吏索賄成風,老將軍衝冠一怒沒啥用           
剛毅:《官場現形記》中頻念白字的高官原型          
「吃瓜群眾」為何揪住國子監祭酒的小錯不放手       
看清末新政如何一步步得罪社會所有階層             
明清時的犯官不能想死就死:自殺也須君所賜         
清朝如何京津冀一體化:保定做了近三百年首都副中心 
 
第三編 世情與人情的秘密
理學名臣也不喜歡「癡肥」的大妞                  
新翰林懇親之旅的利益交換                        
以身作則是父母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                
這才是生死之交:讀郭嵩燾寫給江忠源的詩有感       
從劉坤一向榮祿請托可窺大權仍然在中樞            
張之洞的遺折得罪了人導致諡號降格                
不讀書的人在張香帥手下做官很難混                
商人買頂官帽有何用:以清代一件命案為例          
「反三俗」的巡撫養了個「坑爹」的兒子            
張謇的知權善變和左孝同的不識時務                
祁寯藻給曾國藩使絆子的猜想:恨天對其弟不公      
族群矛盾釀大禍:一場看戲起哄引發的慘劇           
師道尊嚴有條件:從一位遺老憶師恩說起            
光緒帝大婚,維多利亞女王竟然來「送鐘」          
俞明震:在《蘇報》案中放水,積德蔭及子孫        
英雄怕見老街坊:許應騤為什麼討厭康有為?        
匡超人的成功學:純樸青年進城要如何才有出息      
 
第四編 末世不濟運偏消
才與位錯配的悲劇:郭嵩燾與左宗棠交惡            
起點高的張集馨,為何卻做不到封疆大吏?          
人間不值得:歎息庚子事變中高官被冤殺後兩個細節   
唐際盛為何被曾國荃一封密折罷官回家?            
在常州,想起清末兩位清醒者——趙烈文和趙鳳昌    
光緒年間,蘭州城有兩位湘籍公子——譚嗣同和譚延闓
洞庭波送一僧來:忍辱負重為佛法的寄禪法師        
趙烈文:一眼看穿大清的「中興夢」                
毓賢:一位自以為是而誤國的清官                  
康有為若聽從建議彌合帝后關係,變法結局將如何?  
 
第五編 走不出的歷史困局
天朝不跟蠻夷一般見識:曾國藩日記中的鴉片戰爭     
日本「大河劇」中中國與中國書背後的歷史真相      
「日本通」黃遵憲的悲劇:驚擾夢中人              
李經方如何做了日本天皇的「駙馬」                
逼別人當烈士可恥:比較王炎午和曾廣河的選擇      
耆英的悲劇:在皇帝和洋人之間兩頭哄騙            
洗冤何以難:大錯掩蓋小錯滾雪球                  
滇西北百餘年前一個教案的複雜政治光譜            
從舉子應試看帝國的統治成本                       
江南士子被逼出來的「冒籍」                      
慈禧太后其實很喜歡洋貨,洋制度除外              
被時勢逼到死地的趙爾豐                          
 
 

自序

中年讀史,如飲濃茶
十年砍柴


  這是一本我無意中寫出來的書。

  在過去的十年裡,父親和母親先後患重病,數次住院治療,且在不到三年之內,相繼謝世。父母在世,我從未意識到自己已不再年輕,因為心中尚有一份童真氣;父母俱亡,我一下子就覺得自己不再是以前的我了,歲月如流、馬齒徒長的中年心態日益濃烈。

  因為父親和母親多年患病並接踵而逝,所以我在過去的十年內必須一次次返鄉。得益於中國交通條件極大改善──特別是北京到湖南的高鐵開通,我的返鄉較之以前變得更便捷。從二○一○年春天父親患病住院,到二○一五年四月父親去世,再到二○一八年一月母親去世,這些年中我每年要回湖南六七次。從十八歲負笈北上,離鄉三十年間,近些年和故鄉的關係最為緊密,因此我便有意識地留意鄉邦文獻,關注湖湘近世人物,撰寫一些解讀湖湘人物和湖湘文化的文章。

  在寫這類文字時,我認識到,近世湖湘人才輩出、蔚為大觀,必須放在整個中國社會數千年之大變局的歷史背景下來考察。也就是說,僅囿於湖南一隅,是看不清廬山真面目的,只能感歎其事功之大、際遇之好或性格之堅韌、才華之突出。此類觀感,直如鄉下小孩看戲,喜歡其情節曲折、場面熱鬧和人物個性鮮明。

  湖南從一處三面環山、北當大湖的閉塞、落後之地理單元,近世成為對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發生深刻影響的省份,舉世矚目的政治、軍事、文化人物如井噴泉湧,於大寂靜中應時而出。這當然有其時代之因緣,如俗話所言「時勢造英雄」,他們搭上了歷史的便車。人們所共知的這趟歷史的便車是太平天國起事。洪、楊大軍離開廣西,向北逐鹿,湖南首當其衝。太平軍入湘,給湖南士人帶來了巨大的危機和機遇。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太平軍和清廷的長沙攻防戰,就如敲響了大戲開場的鑼鼓,一個個湘籍人物聞聲而魚貫上臺。

  但是,在同樣的歷史機遇面前,為什麼有人脫穎而出,有人寂寂無名,有人半道折翼,除了才華、能力的差別以及說不清、道不明的運氣因素外,我以為一個人能否將自己的人際關係轉化為助力至關重要。

  一個人不可能憑空長大,也不可能平白無故成功,他是在自己所處的人際網路中一點點前行,尋求突破。「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的這個著名論斷,用在中國社會尤為精准。中國古代是以血緣、宗族為核心的家國同構社會,單個的人結成一個群體做事,很自然地以血緣、姻親和地域為紐帶。所以,我們能看到,在歷史巨變中,左右歷史進程的人物總是以某地為基礎成集群地出現,如漢代的豐沛舊友,隋唐的關隴集團,明初的淮左老兄弟。

  讀史或者看以歷史故事為底色的小說或戲曲,重要人物的結識和訂交總會被濃墨重彩地書寫,如《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和「隆中對」,《水滸傳》中的李逵初見宋江。這其實就是一個人在人生重要關頭,其人際資源獲得了提升和重組。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閱讀晚清湖湘人物的史料時,喜歡以人際關係為切入點去觀察、分析,進而從湖湘旁及其他地區的人物,挖掘和梳理他們的一輩子從家族到江湖,從本土到外地,對其影響最大的社會關係是什麼。譬如曾國藩,影響其一生重要的人際關係,首先是他通過科考成為進士,並選為翰林庶起士,進入清帝國最精英的社交圈子裡——他的座師是道光朝政壇第一大佬穆彰阿,他在詩酒征逐中結識的都是大清官場的重量級人物或「潛力股」;而在與太平軍交戰處於焦灼期時他苦苦支撐中,其九弟曾國荃出山募兵,急兄弟之難,曾國荃的「吉字營」成為他後來最為倚仗的嫡系力量。

  再如李鴻章,他能考中進士、入翰林院是他人生極為重要的起點;而因為他父親與曾國藩是會試同年,他得以拜曾國藩為師,為後來的功業埋下重要的伏筆;當他遭遇人生低谷、彷徨苦悶時,已經為曾國藩的湘軍辦理幾年後勤的大哥李瀚章及時點撥,為其指明道路。

  人總是活在人情世故之中,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升鬥小民。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對別人總會有分別心,會分親疏遠近,會有好惡之感,因此我頗能理解太后和皇帝為什麼習慣用佞臣,大官喜歡用同鄉和門生,這是普遍的人性使然。

  傑出的人物或者位高權重者,他們不僅僅活在世情之中,其行為對國家、對社會、對時代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不管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他們的言行,與家國之禍福大有關係,他們中間的許多人,身上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譚嗣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彭玉麟、劉坤一、劉錦棠、劉銘傳這類人物自不必說,即使在高層政治角逐中因為私情而做出了頗受非議舉動的大僚,如身為帝師的翁同龢,其基本底色是大清的忠臣,主觀上希望國家強盛,擺脫內憂外患。包括一些觸發「庚子之禍」的守舊派大臣,

  如徐桐、剛毅、趙舒翹、毓賢等人,他們的下場很慘,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現在看來很可笑、可恨,而在當時他們何嘗不自認是為了江山社稷那樣做,內心充滿著道義優越感。他們處在高位,昧於大勢、顢頇糊塗的「家國情懷」反而害了家與國。

  以「家國」和「世情」兩個維度去品評晚清大變局中的人與事,我斷斷續續寫了一些讀後感,發在微信個人公眾號(「文史砍柴」)上與朋友分享。

  我不是在寫歷史類專業文章,所以不關心自己那些想法有無學術價值;也不想迎合眼下自媒體讀史「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潮,以此來吸引粉絲。我的這些寫作,確切地說是一個中年文史愛好者的內心自我觀照。人年少時多喜歡讀詩歌和小說,因為詩是情感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小說的情節曲折生動,而讀史是需要有一定人生閱歷的。同樣的一位歷史人物和一個歷史事件,少年時和中年時去看,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年少時愛恨分明,喜歡對歷史人物進行簡單的褒貶。到中年後,有著較為豐富的人生經歷,見過許多事,結識過形形色色的人,對歷史人物和事件方才有一份從容與冷靜的態度,才能理解一個歷史人物所處時代的種種複雜性,如品一杯茶,幾道沖泡,其濃淡與悠遠,需要細細品味。

  如品茶一樣去讀歷史,我自己似乎回到了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我常反躬自問,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我和某公,若在一百多年前相遇,我們怎麼交談?有可能結交為朋友嗎?對某一件事,若換作我,能處理得更好嗎?

  左宗棠所言「讀破千卷,神交古人」的人生狀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對於那些歷史人物,若放到當下,我當然會有情感層面的直接判斷,可敬、可愛、可怕或可憐。我喜歡可敬又可愛的人物,這樣的人能在家國與世情兩端達到平衡。若無對世情的體察和尊重,一味強調家國情懷、社會責任那樣的大詞,則面目可憎,不近人情;若一味地屈從世情,圓融處事,將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當作不合時宜的累贅,則不可能從流俗中卓然崛起,即使其社會地位再高,其人格也是猥瑣的,不值得尊重。

  這些文章在我的公眾號上引起不少朋友的肯定與讚揚,他們鼓勵我繼續寫下去,也在留言中常不留情面地指出文中的錯訛處,或就一些觀點與我辯論。感謝這些絕大多數未曾謀面的朋友,在與他們的互動中,我獲益良多,也有了繼續閱讀和寫作的動力。因文章是在不同的時間有感而作,其篇幅長短不一,我也沒想過要結集出版。謝惠是一位勤奮而專業的編輯和出版人,她和我曾同事幾年。她讀了這些文章後,建議整理出版,讓更多的人看到。承蒙其不棄,我想愚者千慮,或有一得,也許我的孔見能博得讀者茶餘飯後一哂,便答應下來。這本書的選題、編排、整理,謝惠費心力頗多。同時,特別感謝雷頤先生撥冗為本書作序。雷先生是湖湘籍前輩學人,其對中國近代史研究之成就,海內公認。我定居北京後,有幸識荊,時常向雷先生請教,他有問必答,言無不盡。雷先生在大序中誇我解

  讀歷史有「貫通感」,實在是過獎了,我就當作前輩學人對後輩的勉勵吧,且愧且受之。

  今年是農曆庚子歲,新春伊始,新冠病毒大疫荼毒全球,我禁足於北京一個社區內整理書稿,看窗外的樹木由枯枝變枝葉嫩綠,進而深綠,院內的各種花兒也循時序吐蕾、綻放,再凋謝。心有所感,口占一絕,權當描寫中年讀史的心境吧:

  早歲讀詩如飲酒,中年閱史似喫茶。
  倚窗忽見三春盡,空負滿庭桃李花。

十年砍柴
二○二○年四月庚子季春於北京定福家園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97475
  • 叢書系列:Episteme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4.8 x 15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大才赤忠難補天:曾國藩、李鴻章的共同悲劇
 
清朝咸同年間太平天國和湘淮軍之間的戰爭,總體而言,這是一場民族的悲劇,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內戰之一,有上千萬人為之喪生。戰死的雙方士兵,幾乎都是普通百姓的兒子,還有更多無辜平民死在戰火之中。主戰場在長江中下游當時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經濟、文化因之受到了巨大的破壞。

對雙方重要人物和這場戰爭原因做評價,我以為不能簡單的褒貶,更不能因自己的政治立場而做意識形態色彩過於濃烈的判斷。陳寅恪所言「同情之理解」和錢穆所言「溫情的敬意」,或許應是我們看待這場大事件中的曆史人物合適的態度。

首先要肯定太平天國起義的正當性。在統治階層腐化墮落,民不聊生的情形下,老百姓揭竿而起就是「造反有理」。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對廣大百姓來說,更是如此。至於後來太平天國高層腐化,出現了殘酷的內訌,那是另一個問題。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洪秀全、楊秀清以「拜上帝教」作為整合、動員的工具,亦可以理解。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往往以神秘宗教來動員,如「五斗米道」「天師道」「明教」「白蓮教」,等等。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幾大沿海城市被迫開放門戶,基督教大肆侵入,這個時代的底層知識份子洪秀全取外來宗教之鱗爪和中國底層社會的神巫傳統結合,改造出一個意識形態和組織機制合一的動員武器,豈非正常之事?

從另一方來說,湘、淮軍的領導人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他們都是受儒家文化教育長大的士人精英,而曾、胡、李三人還是翰林出身。他們忠於清廷,挺身而出保衛名教,亦是盡他們的本分而已。在曾國藩出生時,清朝統治中國已近二百年,大清皇帝已經續接了中國帝制時代的道統,所以曾、左、李他們已經沒有必須反抗異族統治的歷史包袱了。如果他們忠於大清王朝是民族敗類的話,那麼此前所有出仕為官的漢族士人是不是都要被否定?那後來梁啟超等人建構的「中華民族」概念又何以立足?

因此,曾、左、李他們忠於清朝、保衛道統也具有正當性。因緣際會,李鴻章獨領一軍去支援上海,從此一飛沖天。淮軍因此而起,李鴻章的功業甚至超過了老師曾國藩。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