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漢學視野下之荀子思想研究論集

漢學視野下之荀子思想研究論集

  • 定價:450
  • 優惠價:9542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0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在荀子思想之研究領域,中文學界之研究成果極為豐碩,然而,或許受限於自身之學術文化傳統,研究成果不易積累消化,或突破傳統藩籬,而只能在自身之文化傳統中迂迴摸索。

  依此,作者以其二十多年來在(美國)漢學領域之教學與研究為基點,透過中、外學界荀子研究成果之分析、詮釋,由此提出新的問題和觀點,擴大學術研究視野,並超越自身文化傳統之框架,可提升中文學界荀子思想研究之水準。本書極具國際視野,相信此種視野之研究進路(approach)當是中文學界未來學術研究之必然趨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哲賢


  台北人,美國亞歷桑納大學漢學博士,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著有:《荀子之名學析論》、《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Chang Ping-lin(1869-1936): A Political Radical and Cultural Conservative等書及“Tai Chen and Revivalism during the Ch’ien-lung and Chia-ch’ing Eras(1736-1820)”、〈章太炎研究在美國〉及〈弱者道之用—老子弱道哲學析論〉等中、英文論文多篇。
 

目錄

自 序/01

壹、綜論篇/1

美國漢學家德效騫(Homer Dubs, 1892-1969)之荀子研究析論/3

貳、名學篇/43
一、漢學視野下之荀子名學研究及反思/45
二、先秦儒家名學思想史論/71
三、論荀子約定俗成之制名原則及其衍生之問題/119
四、論荀子名學之本質及其衍生之問題/137

參、人性篇/151
一、荀子人性論研究在美國/153
二、荀子之性惡說析論──從文本談起/185
三、論荀子思想之矛盾/203

附 錄/223
1. O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Theory of Names in the pre-Qin Period/225
2. On the Essence of Xunzi’s Theory of Names and Its Deriving Problem/287
3. On Xunzi’s Conventional Principle of Instituting Names and Its Deriving Problem/307

 
 

自序

  《漢學視野下之荀子思想研究論集》一書係本人近十五年來所撰寫的單篇論文之選集,其中最早的一篇發表於2006年,最晚的篇章則完成於2021年6月。本論集收入與荀子思想研究相關之中、英文論文共計11篇,其中所收諸文曾先後刊登於《哲學與文化》、《文與哲》、《政大中文學報》、《興大中文學報》及《漢學研究集刊》(荀子研究專號)等學報,本人希冀藉此機會向以上刊物之主編表達由衷的謝意。

  此外,有一篇為主題演講(keynote speech)(天津南開大學)之講稿;另兩篇英文論文為國外會議(荷蘭‧阿姆斯特丹及美國‧水牛城)發表之論文;最後兩篇論文(分別為中文和英文)為邀稿之作。

  本書之所以名為《漢學視野下之荀子思想研究論集》,實因其所收諸文皆不出「荀子思想研究」此一研究主題,且是從「漢學」之視角予以探究。此外,本人近二十年來之研究重心和關切所在亦是環繞此一主題和視角而展開。底下我試就「漢學」與「荀子思想」之間之關係作一說明,希冀本書之主旨可由之而更為明確。

  長久以來,世界上有關荀子思想研究的中心,是在兩岸,而不是在海外。在荀子思想之研究領域,中文學界之研究成果極為豐碩,然而,或許長期以來,受限於自身的學術文化傳統、儒家的道統觀念或政治因素的影響,研究成果不易積累消化,或突破傳統的藩籬,而只能在自身的文化傳統中迂迴摸索。

  然而,國外漢學界尤其美國學界長期以來即非常關注荀子思想的研究,近年來,他們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相形之下,國外漢學界可不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與限制,因此,能從不同的視角或切入點來研究荀子的思想,從而,可獲得令人耳目一新且具有啟發性的見解。

  由於其所提出之觀點極為新穎且具啟發性,非常值得中文學界的借鏡。漢學研究在國外有其悠久的歷史,其中以歐洲、美國、日本等地區最具代表性,而目前則以美國的漢學研究成果最為豐碩,且最具特色,可謂國際漢學研究的重鎮。

  然則,何謂「漢學」?「漢學」一詞源自西方,相當於英文之Sinology,不過,現在則多用Chinese Studies(漢學或中國學)一名。它大致和我國過去習用之「國學」一詞在實質上相近,而涉及之範圍則更廣泛。簡單地說,「漢學」就是外國人研究中國學術文化的學問,且是以中國為探究對象之人文和社會科學為主。具體而言,它包括語言、文字、文學、歷史、考古、人類學、哲學與藝術等。就時間範圍而言,「漢學」是兼包古今,亦即涵蓋現代歷史(思想、文學)之研究,不似「國學」以研究古代為主。

  既然在荀子思想研究領域,中文學界之研究成果最為豐碩,那麼,為何需要借鏡漢學之相關研究?為何是漢學視野下之反思?底下吾人試就國外漢學界及中文學界之視野作一比較,當可明其一二。

  一、漢學界之視野

  客觀上,國外學者是一個外在於中國文化傳統之研究者,而正是「外在」的身分賦予他們的研究以特殊的價值。由於他們對中國文化的陌生,客觀上就能避開許多對中文學界而言,根深蒂固、習以為常,因而,常遮蔽其視野之觀照方式,而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從而必會獲得一些新的、具有啟發性之見解,此確是兩種異質文化互相對話、交流之重要面向。

  同時,國外學者在研究中國哲學和文化時,必會帶入許多其自身文化所賦予他們的因素,且在理論和方法的運用方面亦與其自身文化、哲學之背景以及種種思潮息息相關。因此,他們的研究或多或少都帶有比較的性質。依此,對他們的研究成果進行再「詮釋」,本身就構成比較哲學的成分。亦即,以國外學者之研究成果作為中西兩種不同性質的哲學、文化相互對話和理解的「對象」,其本身就具有比較哲學或比較文化之性質。

  由於中國文化對於國外學者而言是一陌生之對象,因之,他們完全可以避免或超越中國文化傳統對於中文學界所產生的潛在限定,而在理解和詮釋中得以向中文學界視野之外的空間拓展。此勢必導致其研究常能關注中文學界所忽略之處,從而闡發出許多相對於中文學界之研究而言,新穎且獨到之見解,予人以啟發,此等獨到之處可稱之為「洞見」(insight)。

  二、中文學界之視野

  中文學界對中國哲學的研究,長久以來,代代相承,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棟。儘管此等研究成果因時代、研究者本人之主觀因素等而呈現出種種差異,但整體而言,其所採用之方法大體一致。

  雖然到了近代,尤其是五四以後,由於西方文化之輸入,傳統之研究方法有所改變,但是,由於研究者在對西方哲學方法的接受中,仍然受到傳統研究方法和中國文化傳統的限定,因此,他們在研究方法之選擇和運用上仍然明顯傾向於傳統之研究方法。

  綜言之,中文學界在觀察角度、視野、研究之進路或切入點等方面有大致相同之傾向,由此導致其研究成果往往局限於某些範圍,且其理解與詮釋大多在固定的空間中拓展,而許多拓展不到的地方便成為有待開拓的研究空間。

  而國外學者作為一個外在於中國文化的研究者,中國文化傳統、中文學界所共有的源自文化傳統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共通的學術研究傳統的薰陶等,對他們而言都是陌生的對象。

  相反的,他們所擁有的是與中國文化傳統有著極大差異的西方文化歷史傳承的背景,當他們「遭遇」到完全陌生的中國哲學文本時,其所熟悉的西方文化背景與陌生的中國文化之間便產生劇烈的「碰撞」和「火花」,吸引與排斥的張力使他們在對文本意義的「理解」和「詮釋」中,其視野與深入挖掘的方式都迥異於中文學界。

  在進行研究中,其詮釋往往是朝向異於中文學界固有的領域,而以其獨特的方式展開。因之,當面對相同或相近之文本時,兩者常會得出不同、甚至相反之詮釋,此亦情理中之事。

  綜言之,在荀子思想研究方面,透過漢學界研究成果之再研究(分析,詮釋),可提供或發掘新的問題或觀點,由此擴大學術研究視野,並提供新的學術研究方向或論題。此外,藉由彼此的對話或學術交流,可提供中文學界一種國際視野,超越自身文化傳統的框架,並提升中文學界荀子思想研究的水準。此即是漢學研究對於中文學界之荀子研究所可能賦予之意義,並可作為中文學界在從事中國思想研究時之參照、借鏡及反思。

  本人多年來以荀子哲學作為研究之重點,1994年出版第一本荀子之專著。2001年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研究所成立時 ,本人負責籌設漢學研究之學程 ,並開設美國漢學等相關課程,除了引進並推動漢學研究外,並培養諸多研究生從事美國漢學之研究,且已有具體之成果。 同時,在多方省思本所未來發展方向之際,更深深體會到,學術研究國際化乃中文學界未來研究發展之必然趨勢。因之,本人不揣鄙陋,試從漢學之視角去抉發荀子名學之義蘊,於2005年完成《荀子之名學析論》一書 ,本書將中、外學界,包括兩岸、美國及日本等學者之研究成果予以分析、詮釋,並由此提出新的問題和新的觀點,可說極具國際視野,相信此種研究視野必是中文研究未來之趨勢。

  實者,中文學界引進並推動漢學研究雖已有二十多年之歷史,然而,漢學之引介對中文學界之教學與研究,其作用與意義為何,學界迄今尚未有進一步或深入之反思或探究。因之,本書《漢學視野下之荀子思想研究論集》旨在以個人多年來在美國漢學領域之教學與研究為基點,試圖尋繹出漢學研究對於中文學界之教學與研究所賦予之意義、價值及貢獻,並希冀對中文學界之荀子思想研究有正面而實質之助益。此外,本論集極具國際視野,藉由對中、外學界之研究成果加以分析與詮釋,提出個人之研究心得,雖或有新義,唯恐多有疏漏,尚祈學界先進不吝指正。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文津出版社邱鎮京教授和邱家敬社長的協助,並慨允出版。此外,更要感謝協助繕打、整理和編輯書稿的雲科大漢學所的研究生助理張乃云小姐的百般辛勞。最後,藉此向內子吳玉妹老師多年來的辛苦持家、付出與奉獻致以最深摯之謝忱。

兌山  李哲賢
謹識於逸哲齋
2022年3月6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391258
  • 叢書系列:文史哲大系
  • 規格:平裝 / 326頁 / 15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美國漢學家德效騫(Homer Dubs, 1892-1969)之荀子研究析論
 
壹、前言
 
西方漢學界對於《荀子》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後半葉,英國學者A. Wylie在其論著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中對荀子的介紹。 其後,同樣是英國學者,James Legge(理雅各)在1893年出版的Chinese Classics中,將荀子之〈性惡〉篇收於《孟子》譯文後之附錄中。 然而,《荀子》一書之翻譯,則要等到二十世紀之後,才開始出現。荷蘭漢學家Jan J.L. Duyvendak在1924年首先英譯荀子之〈正名〉篇 ,其後,美國學者Homer H. Dubs(德效騫)在1927年出版荀子一書之專著:《荀子:古代儒學之塑造者》 ,次年,又出了一本《荀子》之選譯:《荀子之著作》 。德效騫可說是西方漢學界最早全面譯介《荀子》之學者,並由此而開啟美國漢學界的荀子研究。
 
德氏之《荀子之著作》係美國漢學界第一本《荀子》之英譯作品。《荀子之著作》一書係以光緒十七年(1891年)王先謙之《荀子集解》為底本,選譯了現傳《荀子》三十二篇中,德氏認為確定是「非後世偽作,且是重要的」篇章共十九篇以及第三十二篇〈堯問篇〉末段荀子後學對時人認為「荀子不如孔子」之回應。此十九篇分別是:〈勸學〉、〈修身〉、〈榮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國〉、〈王霸〉、〈議兵〉、〈強國〉、〈天論〉、〈正論〉、〈禮論〉、〈樂論〉、〈解蔽〉、〈正名〉以及〈性惡〉等,德氏並在目錄中之各篇之下對該篇作一簡介,此外,本書之第一章〈導論〉則對中國歷史作一簡介。
 
在德氏之《荀子之著作》問世之後,西方漢學界之學者在研究《荀子》時,大多以德氏之譯本作為唯一之依據。即使1963年Burton Watson出版了《荀子》之另一選譯本:《荀子:基本作品》 ,但是,Watson之譯本亦無法完全取代《荀子之著作》在荀子研究上之參考依據,雖然,Watson之譯本較德氏之譯本來得流暢。由上可知,在John Knoblock之英文全譯本 出現之前,德氏之《荀子之著作》一書在西方漢學界實具有深遠之影響。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