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慈濟學概論

慈濟學概論

  • 定價:580
  • 優惠價:79458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1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證嚴上人的「佛法生活化」,是期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得到佛法的法益,不管是不是佛教徒,佛法都能增益其生命的成長,促進社會的物質繁榮,啟發心靈的清淨。慈濟法門也同樣期望建構一個人人能「善己之善,善人之善,善善與共」的理想社會。

  慈濟學的建立,從故事到詮釋,詮釋建立模式,模式建構理論,理想是「闡明慈濟論述,提倡普世價值,建立共善典範」。

  「慈濟學」的目標是希望佛法與慈濟法門讓世間不同的組織或個人,在吸收之後也能用他們的方法去實踐;運用慈濟的模式,非為複製,而是轉化,而是共善;從而共同致力於實現淨化人心、社會祥和,是慈濟學建立的根本與目標。

名家推薦

  陳金華∣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黃倩玉∣美國芝加哥帝博大學教授
  許木柱∣慈濟大學榮譽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何日生


  佛教哲學與宗教NGO領域之實踐者暨研究者;長年致力於慈濟人文工作。著有《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聯經)、《利他到覺悟:證嚴上人利他思想研究》(聯經)、《建構式新聞》、《一念間》、《慈濟實踐美學》、《清水之愛:見證骨髓移植發展史》;與Bill Kazer(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合著 《Co-Existing with the Earth》;策劃編輯《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敘愛》、《環境與宗教的對話》等書。

  其所著《善經濟: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獲得臺灣「金鼎獎優良出版品」、美國首屆「舍衛國人文獎」、中國大陸「2020年向光獎——年度研究特別獎」。

  哈佛大學CAMLab特聘學者、慈濟大學副教授。2018-2020為哈佛甘迺迪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訪問學者;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碩士。多次受邀於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北京大學等進行專題講座。

  資深媒體人,電視主播與製作人;多次榮獲臺灣電視金鐘獎。所製作之《清水之愛:Great Love as a Running Water》世界骨髓移植紀錄片,入選2014年國際艾美獎(Emmy Award, International)亞非地區最佳新聞紀錄片。


 
 

目錄

推薦序 慈濟學──慈濟行經半世紀的總結研究/陳金華(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推薦序 全方位的慈濟研究/黃倩玉(美國芝加哥帝博大學教授)
推薦序 「慈濟學」研究兼具理論與應用價值/許木柱(慈濟大學榮譽教授)
自 序 慈濟學 學慈濟
第一章 佛教歷史中的慈濟宗
第二章 慈濟與人間佛教的實踐
第三章 慈濟宗門人文思想略說
第四章 慈濟圓形賑濟模式
第五章 慈濟扶貧濟困之理念與實踐
第六章 慈濟以病為師的理念與實踐──醫院作為一個修行的道場
第七章 宗教教育的現代化轉型
第八章 捨的智慧與慈濟大體解剖教育
第九章 慈濟人文傳播之理念與模式
第十章 慈濟人的生命美學──實踐美學初探
第十一章 證嚴上人與慈濟的環境生命觀
第十二章 環保回收與心靈轉化
第十三章 慈濟圓形組織與漢傳佛教的轉化
第十四章 圓形組織與慈濟志工體系──證嚴上人建構的立體琉璃同心圓
第十五章 實踐主義與信仰真實
注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64045
  • 規格:平裝 / 544頁 / 17 x 23 x 2.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佛教歷史中的慈濟宗

前言

在佛教歷史發展中,為什麼最後在印度走向滅亡?佛教在中國流傳一千九百年,在明清之際,為何逐漸走向式微?

印度佛教在兩千六百年前發軔,佛陀雲遊印度各地,倡議理性的認知,將逐漸式微的婆羅門之神秘主義轉為理性的道德實踐,以八正道、四無量心,獲得最終的覺悟。

佛陀的角色如蘇格拉底將希臘從神話中救贖出來,走向理性認知;亦如孔子將「祭祀天」轉為「天道」,都是德國存在主義大師卡爾.亞斯培眼中,同處人類邁向理性文明的軸心時代。

印度佛教在十三世紀的滅亡,必須歸因於印度佛教在中後期,過度強調抽象心識哲學與僧侶自我的修煉,缺乏建立世間普遍性的「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重視僧侶管理,不重視居士的生活體系,如韋伯(Max Webber)所言是佛教在印度滅亡的關鍵。

依韋伯的觀察,佛教沒有建立起世俗的、居士的組織共同體。過去印度的佛教強調的是僧團的修行、僧團的管理,不強調居士的管理,未能建構一個俗人有組織的共同體。韋伯說佛教的滅亡缺少兩個因素,一是缺少俗人世界的組織共同體;二是缺少世俗人的、嚴謹的生活倫理。

印順導師則提到,高級僧侶、知識分子逐漸走向深奧心性的探討,而不是回向世間,建構世界的知識體系。一般的老百姓不容易理解這些深奧的唯識哲學,而流於密教法術、咒術的追求,逐漸地被婆羅門同化了。

佛教僧侶過度地在心性上不斷探求深奧的哲學,而缺乏回向,回到世間裡去建構世間的知識體系、倫理體系與價值體系。

佛教在中國流傳一千九百年,在明清逐漸式微,其原因一樣是過度強調寺廟的僧侶修行,把世間的知識體系讓給儒家,儒家是仕進與經商之道。佛教缺乏建立世間的價值體系與知識體系,導致走入衰亡。

佛陀原初所主張的回到道德實踐,不是尋找各種玄秘的體驗,而是回到日常的道德實踐,在去除欲望的靜定中,得到法的深妙喜悅,這是佛教。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大耕老師解盤改運實錄!只要改變命盤上幾個條件,便可能迎來全然不同的人生!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聯經_領券折百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