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文集編輯序言
余英時先生是當代最重要的中國史學者,也是對於華人世界思想與文化影響深遠的知識人。
余先生一生著作無數,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與文化史,對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作品每每別開生面,引發廣泛的迴響與討論。除了學術論著外,他更撰寫大量文章,針對當代政治、社會與文化議題發表意見。
一九七六年九月,聯經出版了余先生的《歷史與思想》,這是余先生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也開啟了余先生與聯經此後深厚的關係。往後四十多年間,從《歷史與思想》到他的最後一本學術專書《論天人之際》,余先生在聯經一共出版了十二部作品。
余先生過世之後,聯經開始著手規劃「余英時文集」出版事宜,將余先生過去在台灣尚未集結出版的文章,編成十六種書目,再加上原本的十二部作品,總計共二十八種,總字數超過四百五十萬字。這個數字展現了余先生旺盛的創作力,從中也可看見余先生一生思想發展的軌跡,以及他開闊的視野、精深的學問,與多面向的關懷。
文集中的書目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余先生的學術論著,除了過去在聯經出版的十二部作品外,此次新增兩冊《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與現代史篇,收錄了余先生尚未集結出版之單篇論文,包括不同時期發表之中英文文章,以及應邀為辛亥革命、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重要歷史議題撰寫的反思或訪談。《我的治學經驗》則是余先生畢生讀書、治學的經驗談。
其次,則是余先生的社會關懷,包括他多年來撰寫的時事評論(《時論集》),以及他擔任自由亞洲電台評論員期間,對於華人世界政治局勢所做的評析(《政論集》)。其中,他針對當代中國的政治及其領導人多有鍼砭,對於香港與台灣的情勢以及民主政治的未來,也提出其觀察與見解。
余先生除了是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同時也是位溫暖而慷慨的友人和長者。文集中也反映余先生生活交遊的一面。如《書信選》與《詩存》呈現余先生與師長、友朋的魚雁往返、詩文唱和,從中既展現了他的人格本色,也可看出其思想脈絡。《序文集》是他應各方請託而完成的作品,《雜文集》則蒐羅不少余先生為同輩學人撰寫的追憶文章,也記錄他與文化和出版界的交往。
文集的另一重點,是收錄了余先生二十多歲,居住於香港期間的著作,包括六冊專書,以及發表於報章雜誌上的各類文章(《香港時代文集》)。這七冊文集的寫作年代集中於一九五○年代前半,見證了一位自由主義者的青年時代,也是余先生一生澎湃思想的起點。
本次文集的編輯過程,獲得許多專家學者的協助,其中,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與中央警察大學李顯裕教授,分別提供手中蒐集的大量相關資料,為文集的成形奠定重要基礎。
最後,本次文集的出版,要特別感謝余夫人陳淑平女士的支持,她並慨然捐出余先生所有在聯經出版著作的版稅,委由聯經成立「余英時人文著作出版獎助基金」,用於獎助出版人文領域之學術論著,代表了余英時、陳淑平夫婦期勉下一代學人的美意,也期待能夠延續余先生對於人文學術研究的偉大貢獻。
自序
今日民主自由人士從事反共鬥爭,在冷戰階段中,思想當然占著主要的部分。共產黨人不管是牽強附會也罷,是闡揚主義也罷,他們把馬、恩與列寧的幾根腐爛的骨頭都挖掘出來,利用盡了;對於民主的攻擊,他們也盡了挖苦與刻毒的能事。而我們呢,這幾年來,也出了不少的書、寫了不少的文章,罵他們如何殘酷、如何獨裁,但始終很少有人肯花工夫對共產主義做有系統的評判,對民主制度做有系統的介紹。近來且有人發出祇反共黨不反對主義的論調,這根本違反了反共的精義。
民主制度的歷史實淵源於二千年以前,假使我們不勉強把柏拉圖(Plato)、湯瑪士.摩爾(Thomas More)與馬克思拉成一家,共產主義卻還祇有一百一十年的歷史。歷經二千餘年之久,民主制度還能在今日得到絕對大多數人的擁護,這絕不是偶然的事。共產制度怎樣呢?柏拉圖式共產主義剛提出來,就被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打得粉碎;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雖然賴沙皇的腐敗政權之助,在蘇聯首先抬頭,復賴第二次大戰之助,發展到了今日的地步;但事實上,它在全球各地已在走下坡路了。民主與共產制度最大的區別乃是前者順乎人性,而後者違反人性。任何違反人性的制度與思想均不會維持長久,而順乎人性的制度與思想則愈長久而基礎愈堅。
民主自誕生以來,也經過不少的磨折,它始終是在迂迴前進,沒有被任何阻力擋住或消滅。蠻族的西侵、教廷的僭越、宗教的審訊、路易十四世的專制、梅特涅的保守,以及最後希特勒與墨索里尼的獨裁都沒有消滅了民主所由來的自由思想。民主所以具有這種百折不撓的堅韌的力量乃是由於潛伏在人們心坎中的思想不是外力所能打擊的。雖然,兩千多年來,自由的思想是無時或滅,而民主制度的實施則經過不少改革,以求適合每一時代的要求。這又說明自由思想既是出自人性與發自人心,民主制度也又是最具彈性的與進化的。共產黨人不自覺其反動而厚誣西方民主制度為十八世紀的落伍制度。讀了這本書的人們一方面可以增強本身對於民主的信念,一方面可以揭穿共產黨人對民主的無端的誣蔑。
坊間討論民主自由的小冊子倒不算少,但是像這樣一種有系統的敘述民主制度發展的書尚付闕如。假使這本書能使讀者對於民主獲得進一步的瞭解,那就不辜負編者這點微小的心力了。
余英時 民國四十三年九月於新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