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國家、知識、信仰:《佛學叢報》與清末民初佛教的近代轉型

國家、知識、信仰:《佛學叢報》與清末民初佛教的近代轉型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1912年發刊的《佛學叢報》為民國首部佛教期刊。由主辦革命黨重要刊物《時報》的狄葆賢(1873-1941)所辦,從1912年10月出版至1914年6月為止,共出十二期,史瑞戈(Gregory Scott)的研究指出,《佛學叢報》是第一本專業化的中文佛教期刊。太虛大師亦曾評價:「《佛學叢報》雖只十二期,其質精量富,至今猶有可考之價值。」
 
  有別以往佛教界以「佛經」為主的宣揚方式,《佛學叢報》包含了圖像、論說、學理、歷史、小說、問答,以及佛教新聞等專欄。投書者除中外著名僧侶居士,如釋宗仰、釋印光、釋諦閑等;亦有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章炳麟、歐陽竟無等民初重要學者,其內容豐富,並受近代思潮影響。《佛學叢報》雖於1914年停刊,但往後出刊的民國佛教刊物,基本上皆參考其編輯形式,為民國新興佛教知識傳播、轉型的重要推手。
 
  本書研究《佛學叢報》的創刊背景與目的、編輯內容與傳播情形,除探討其時代意義外,更關注清末民初的知識學人,如何嘗試將「進化論」等西方科學知識,與「時間觀」等傳統佛學理論結合。藉此理解近代國家社會型態轉型時,佛教相關人士、知識分子等,如何將新思潮融入傳統佛學概念之中,從中找尋因應之道,以維護其信仰根基。
 
本書特色
 
  ★探討民國首部佛教期刊《佛學叢報》如何以有別於傳統「以佛經為主」的型態宣揚佛學、又如何影響中國近代的佛教知識傳播
 
  ★本書榮獲以下獎助肯定:
  2021年 胡適獎學金/2016年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獎助/2015年 欽哲基金會「傑出佛學研究獎」/2015年 國立政治大學「廖風德學術研究獎」/2015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黃彰健院士學術研究獎金
 
好評推薦
 
  劉季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倪管嬣
 
  法號釋道禮。私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雙主修歷史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佛教史、中日佛教交流史。著有〈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佛教的近代革新:以佛化新青年會與佛化教育為探討〉、〈「默默忘言、昭昭現前」:東亞佛教文化視野下的曹洞宗與默照禪〉、書評〈評オリオン・クラウタウ(Orion Klautau)編,《戦後歴史学と日本仏教》〉等學術專文。
 

目錄

序/劉季倫

第一章 緒論
楔子
第一節 近代中國佛教復興與宗教出版相關研究
第二節 《佛學叢報》與同期佛教刊物、大藏典籍,以及明治史料
第三節 本書架構

第二章 初試啼聲:民國首份中文佛教期刊--《佛學叢報》
第一節 狄葆賢、有正書局及《佛學叢報》
第二節 讀者群及重要作者的組成
第三節 《佛學叢報》欄位形式設計的特色
小結

第三章 佛教與國家:近代國家建構對佛教經濟基礎的挑戰
第一節 清末新政下廟產爭訟的問題
第二節 杭州三十五寺歸屬事件:清末中國佛教界的窮途應變之道
第三節 從「被動」到「主動」:民初中國佛教界的自保之舉
小結

第四章 知識轉型:近代中國佛教歷史書寫與歷史觀之形成
第一節 佛教歷史書寫之轉型歷程
第二節 近代佛教歷史書寫的日本因素
第三節 佛教史觀與天演史觀之嵌合
小結

第五章 信仰轉型:佛教信仰認知的重新建構
第一節 佛教面臨的新思潮與新挑戰
第二節 佛教信仰對於國家道德與社會建構的任務
第三節 世界宗教的類別與佛教的定位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徵引書目
 

 
  管嬣出家,法號上道下禮。我是她就讀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班時的導師。如今她將她的碩士論文略加刪削,去蕪存菁,整理出版。囑我為序,義不容辭,乃有是序。
 
  管嬣此書,寫「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佛門中人的應變之道。在那個猿鶴蟲沙、玉石俱焚的亂世,多少佛子,哀民生之多艱,與斯人之徒共運而同命。太虛行「阿彌陀佛的革命」,與章太炎並稱「革命黨的二太」;僧鐵禪護持孫文,畢永年歸命牟尼;釋印順撰《佛法概論》而見疑,釋夢參拒還俗而繫獄。所謂「假使熱鐵輪,在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其生也如寄,其往也如歸。管嬣發揚民國時期佛門之探索與奮鬥,表斯人之典型,特垂範於將來。豈僅是鉛槧事業而已哉。
 
  1521年,馬丁路德於沃姆斯(Worms)參加聽證會,據傳Georg von Frundsberg 對馬丁路德說:「小和尚,你走的可是一條艱辛的路啊。」(“Little monk, it is an arduous path you are taking.”)《地藏菩薩本願經》裏也說:「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途,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道禮暨後起之佛門龍象,當此泥途,固須為眾生籌,求能牢腳步,省惡路。今見道禮學業有成,歡喜讚歎之餘,油然生Georg von Frundsberg 之感:想此去路漫漫其修遠,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好在道禮寫作此書,南針在抱,典型不遠;我於是知道禮必能成正果,開眾生。是為序。
 
劉季倫 于2022年7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88760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平裝 / 222頁 / 14.8 x 21 x 1.1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杭州三十五寺歸屬事件:清末中國佛教界的窮途應變之道〉
 
發生於光緒30年(1904)至光緒32年(1906)中國僧寺「歸屬問題」之杭州事件,是清末中國佛教界為抵抗興學弊端的自保之舉。據《東本願寺上海開教六十年史》記載,事件中心的日方人物,為杭州日文學堂堂長、也是清國江浙布教監理的伊藤賢道,其引發歸屬問題的時間是在義和團事件之後,尤以光緒30年(1904)至31年(1905)最為劇烈。清朝政府在光緒24年(1898)5月22日及同年8月11日,共兩次公布了整頓民間祠堂與廟宇用以興作學堂的諭旨。但地方官趁此機會奪取寺廟、沒收僧田,以及敕逐寺僧的事件相當多。杭州在這年中,就有海潮寺、長壽寺、白衣寺,以及慈孝庵這四座寺院受到部分或是全部的強制處分,甚至波及到其他寺院。浙江的中國僧侶於此不安形勢裡,窮途末路之際,想到請求東本願寺保護之策。以杭州與紹興為首及寧波等浙江的名山大剎共三十五間寺,加上小庵,共有四十多間寺廟自願歸屬東本願寺,他們既是中國僧侶,同時也得到東本願寺僧籍的人非常之多,當中受到法師位資格的亦達四十五位。
 
解讀杭州寺院歸屬事件的過程中,其實有所爭議。伊藤賢道曾聲稱杭州事件中,以釋寄禪與其侍者僧介石最為熱心。伊藤回憶寄禪與介石在杭州海潮寺與他商談保護救濟之法:「近來中國的政府,壓迫寺院,更甚者還將寺院用來養蠶或是開紡織工廠。原本寺廟財產是由信徒佈施而來的,難道沒有一個能夠設法挽救的方法嗎?」伊藤建議:「有一個好方法,就是設法昌盛自己的宗教,普及對於社會的公益,如此一來,縱使是地方官也絕對不會胡作亂為。」寄禪與介石深表同感之意:「為此目的,優先要做的事是必須要培養人才,教育僧侶。我們想要蓋僧人的學堂,希望得到您的幫助。」伊藤回答:「盡量去做吧!金錢方面雖然沒辦法,但只要是身體能做的,一定會幫忙。」從伊藤語中所說,該事件是由寄禪領導的。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大耕老師解盤改運實錄!只要改變命盤上幾個條件,便可能迎來全然不同的人生!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聯經_領券折百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