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人類死亡史:從瘟疫到失智症

人類死亡史:從瘟疫到失智症

This Mortal Coil: A History of Death

  • 定價:620
  • 優惠價:79489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我們如何死去,正反映我們如何活著。

《泰晤士報》(Times)、《觀察家報》(Observer)票選
2022年最值得關注重點書
《衛報》( Guardian)、《經濟學人》(Economist)、《展望》雜誌(Prospect)
2022年度選書

  「安德魯‧鐸義格(Andrew Doig)這本探討人類死亡的書,筆調出奇樂觀;他對人類如何死亡的研究,展現了人類的聰明才智。」──《經濟學人》

  在21 世紀,人類大多死於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或罹癌、車禍而往生,但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因為游牧、打獵,而遭到野獸襲擊、被巨石砸死,或部族衝突而喪命。到了14 世紀,莊園小農因黑死病而亡,15 世紀皇家海軍可能死於壞血病,18 世紀巴黎市民則受天花侵害,而當今市井小民,雖剛剛承受冠狀病毒肆虐,卻已鮮少受大型傳染病威脅。我們都認為是因為科學革命、醫學進步大幅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古早病毒無法威脅我們,但僅此而已嗎?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安德魯‧鐸義格(Andrew Doig),從人生終點「死亡」出發,回溯自舊石器時代迄今人類死因的變遷。他認為,除了醫療知識、公衛建設等科技進展,國家治理技術、社會規範、生活型態、糧產效能等變革,也是促成人類壽命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但人類真正了解「死」這檔事,也不過一百多年。1850 年以前,人們認定無呼吸心跳就是死亡,導致活埋事件層出不窮,19 世紀倫敦「預防過早埋葬協會」甚至推廣「安全棺材」,以避免慘案。直到生命偵測儀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問世,人類才對死亡有更精準的生理判斷。

  在本書,作者以1900 年為分水嶺,對比今昔人類的歷「死」,在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漸趨尾聲之時,更能清楚人類近代社會的劇變。

  武力衝突、謀殺、飢荒、瘟疫、霍亂,是20世紀前人類的主要死因,而且是人為所致。根據頭骨標本紀錄,近四分之一舊石器時代人類因遭重擊而死,暴力衝突頻繁;《漢摩拉比法典》頒布後,美索不達米亞的犯罪率和謀殺事件大幅減少,飢荒也隨農業革命趨緩,雖然傳染病因定居聚落而傳播,但瘟疫傳染因港口的隔離措施而阻絕,霍亂也止於下水道的興建。
 
  1900 年前後,全球人均壽命來到史上最長的 35 歲,倫敦市民預期壽命更增為 60 歲。本書作者指出,疾病絕跡與平均壽命增長並非全然受益於醫學和藥物發展,政府組織的完善,以及社會環境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才是減少危險因子的關鍵。
 
  然而,工業化之後朝九晚五的高壓生活,卻催生肺癌、心臟病、糖尿病等健康殺手,人類也開始需要現代醫學技術和設備才能與之抗衡。貧富差距和政權體制則帶來不同的死亡。疫苗、藥物、乾淨水源,在開發中國家和戰亂地區不易取得,導致死亡率飆升;極權政府,例如現在的北韓和當年的史達林政權,更造成現代飢荒。除了天災,「人禍」也是百年來的主要殺手。拉牛車的古人絕對無法想像,交通事故是現代十大死因之一。
 
  探討死亡,我們更能掌握未來人類歷史如何走下去。立基於研究失智症的學術背景,作者於末章討論未來基因醫學發展的可能,及其改變人類遺傳疾病的潛力。就如《經濟學人》所言:「鐸義格這本探討人類死亡的書,筆調卻出奇樂觀;他對人類如何死亡的研究,展現了人類的聰明才智。」本書兼具科學背景與人文洞見,在寫作中帶入醫療史視角,增添書寫力道與思維厚度。

獲獎紀錄

  英國《泰晤士報》(Times)、《觀察家報》(Observer)2022年最值得關注重點書籍

  英國《衛報》( Guardian)、《經濟學人》(Economist)、《展望》雜誌(Prospect)2022年度選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德魯‧鐸義格(Andrew Doig)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曾於劍橋大學學習自然科學與化學,於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生物化學,研究領域包括計算生物學、神經科學、失智症、發育生物學與蛋白質。

譯者簡介

李宛蓉


  主修新聞、大傳,從事翻譯工作近30年,已出版譯作60餘本。
 
 

目錄

導言  錫耶納四騎士
 
第一部  死因
第一章  死亡是什麼?
第二章  對《死亡率報表》的觀察
第三章  福壽康寧
 
第二部  傳染病
第四章  黑死病
第五章  擠牛奶女郎的手
第六章  利物浦貧民區的斑疹傷寒與傷寒
第七章  藍死病
第八章  分娩
第九章  要命的動物
第十章  神奇子彈
 
第三部  人如其食
第十一章  糖果屋
第十二章  論壞血病
第十三章  維納斯身材
 
第四部  致命的遺傳
第十四章  蓋瑟瑞和委內瑞拉金髮天使
第十五章  國王的女兒
第十六章  奧格絲提的大腦
第十七章  胎死腹中
 
第五部   不良行為
第十八章  不可殺人
第十九章  酒精和成癮
第二十章  又黑又臭的煙霧
第二十一章  任何速度都不安全
 
結語  更光明的未來?
謝辭
附錄  生命表數據
注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536371
  •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
  • 規格:平裝 / 456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在人類的絕大部分歷史中,預期壽命大概是30歲。直到大約250年前,人類的預期壽命才開始延長,最早見於歐洲和北美洲,如今則普及所有國家。到了2016年時,全世界人口的預期壽命已經是羅馬時期的3倍,長達72歲,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長的預期壽命。最重要的是,以往排名第一的殺手是傳染病,信手拈來就有瘟疫、天花、傷寒、霍亂、瘧疾,每一種都奪走數億條人命,人們得病之前鮮少察覺警訊,發病之後短短幾天就不治身亡。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過去人們如何應付傳染病,以及為何多數成效不彰,第一個討論對象就是鼠疫。不過在討論之前,我們需要先鋪墊一下背景,檢視人類祖先當年靠狩獵、採集維生時,是如何生活、如何死亡的。自從地球上有人類以來,這個物種絕大多數時間過著狩獵和採集的生活,傳染病不是什麼大問題。獵人和採集者以植物和獵物果腹,通常居無定所,以大家庭的型態暫時找個地點容身,擁有平等的社會結構,財產共有,並無任何永久性質的領導人。如今世界上只有少數地方依然堅持狩獵和採集的生活方式,亦即非洲西南部的沙漠地帶、亞馬遜雨林、高緯度的北極。這些社群的存在,讓我們得以窺見從前人類的生活方式,不過可能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當今的狩獵採集者無法代表舊石器時代,因為現代版的狩獵採集者多住在不適農耕的貧瘠土地上,此外當今狩獵採集者在與其他社會接觸之後,生活方式也很可能起了重大改變,譬如透過貿易取得工廠生產的工具。話雖如此,探討當今狩獵採集者的生活方式應該有利我們了解人們過去怎麼生活、怎麼死亡,而研究舊石器時代的骨骸和考古遺址,則有助釐清狩獵採集者曾經多麼健康,他們又是怎麼離開人世。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