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電影理論與批評(3版)

電影理論與批評(3版)

  • 定價:450
  • 優惠價:9542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0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解說電影理論與電影批評的方法與內涵。全書分為「理論篇」與「批評篇」,共18章。

  「理論篇」首先述及寫實主義與形式主義兩大傳統流派,接著探討「作者論」、「符號學」、「結構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以及「敘事學」等理論。

  「批評篇」分別就影像作品、紀錄片、廣告片、銀幕英雄、女性形象、科技演進、技術表現、敘事元素、美學運動、類型與風格、世界觀呈現等電影議題,進行分析與解構。讀者可以依循批評篇的論述脈絡,展開對其他當代電影議題及其作品提出有理論觀點的批評與解析。

  本書雖屬電影學門領域較為學術的部分,然行文措辭之風格卻平易近人。截至2023年為止,作者劉立行教授已在大學專職從事電影教學研究31年;其所撰寫的電影相關論著也已普遍應用在各傳播相關科系、人文通識領域、藝術相關課程等的教學中。爰此,《電影理論與批評》於2023年再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立行


  學歷
  美國猶他大學電影系藝術碩士(MFA)(Department of Film Studies)
  美國楊百翰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哲學博士(major: Theater and Film, minor: Communications)

  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教授兼系所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祕書長
  臺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祕書長
  臺灣影視產業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學術專書
  《電影藝術》(1996)
  《國家電影制度》(2009)
  《視覺傳播》(2001)
  《電影文化與產業》(2012)
  《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2012出版,2023年再版為《電影理論與批評》)
  《意識形態階級鬥爭》(2021)(獲師大卓越學術專書獎)
 
 

目錄

自序

理論篇
第1章 形式主義與寫實主義  
第2章 作者論  
第3章 電影符號學  
第4章 結構主義與神話學
第5章 女性主義  
第6章 批判理論與馬克思主義
第7章 精神分析
第8章 敘事理論

批評篇
第9章 影像接收之視覺心理初探  
第10章 電影科技演進之歷史解說  
第11章 電影技術美學評析  
第12章 電影敘事元素之結構與解構  
第13章 電影美學運動及其賞析  
第14章 類型電影批評  
第15章 電影美學風格評述  
第16章 女性銀幕形象總覽  
第17章   廣告影像的符號與消費分析  
第18章 電影的荒謬主題與存在主義哲學  

參考書目
電影片名索引

 
 

自序

  本書分為「理論篇」與「批評篇」,共18 章。全文初探解說當代主要電影理論與電影批評的內涵與方法。電影理論是電影研究領域中思辨內涵較高的學術訓練;它有時是純粹哲學的本體觀點,更多時候它可以被用來成為分析或解構電影文本的方法論。電影批評則是指以電影理論為工具,對電影進行文本分析的工作。

  「理論篇」先從兩大傳統流派談起,隨後述及所謂「作者論」及其所引發的不同觀點。該篇再進入頗具現代主義的「符號學」以及人文思潮強烈的「結構主義」;屬於價值判斷與意識型態批評的「女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接著登場。之後,「理論篇」繼續討論與受眾「夢」與「潛意識」主題有關的「精神分析理論」。「理論篇」最後關照以描述電影劇作結構為宗旨的「敘事學」理論。這些章節排序的意義在於使讀者針對前後出現的關鍵術語產生進階式的了解。

  「批評篇」則試圖將電影理論的觀點,與相關影像美學家、哲學家原有的論述聯繫起來。本篇分別就影像作品(油畫、照相)、紀錄片、廣告片、銀幕英雄、女性形象、科技演進、技術表現、敘事元素、美學運動、類型與風格等電影議題進行分析與解構。在方法上,「批評篇」列舉數個特定的電影內容與形式作為例證,並進而對其展開以電影理論為方法的文本分析。因此,此篇可以說是針對電影文本所做的批評論文(critical essay or interpretive analysis)。讀者可以依循批評篇的論述方法,對其他當代的重要作品提出有觀點的批評與解析。

  在此必須指出,電影理論的批評應用並不只侷限於影視文本的部分。晚近一些「文化研究」或「社會批評」領域的文章都有將社會真實的案例視同「文本」,而以主要電影理論作為分析工具的範例。也就是說,電影理論的本體論以及電影批評的方法論都存在著較大範圍的應用。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664890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3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1章 形式主義與寫實主義

第一節 背景

電影形式主義(formalism)與寫實主義(realism)理論的兩種思潮,主要產生於對電影原本性質問題的不同看法。前者認為,電影以其本身造型藝術的操作能力(plastic manipulation)(包括剪接在內的各種藝術手段),應製造出有別於日常生活的視覺藝術加工品(artifact)。後者則爭論,電影應著重它本來就具備的記錄能力,將外在事物和日常生活盡可能詳實地呈現在銀幕上。

自1920 至1940 年代末,許多形式主義理論家都論述到,是藝術家決定一部電影的製作完成,而不是作為電影素材的現實世界來完成一部電影。因此,藝術家應該用選擇焦距、攝影構圖、燈光剪接等方式來成就電影的視覺藝術效果。唯有如此來操作電影的材料,電影才能成為藝術。很顯然,這種思潮把電影作為一種藝術,所強調的各項技術提升到了一個美學層次。這對於想運用電影媒介來說故事的人,有著莫大的啟迪作用。

1951 年,法國《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刊物的建立,開啟了電影寫實主義的完整論述。此刊物的主要推動者安德列.巴贊(André Bazin, 1918-1958),對電影作為一種媒介的本性則有另一番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強調,電影工作者應該運用一些寫實的手法,來捕捉鏡頭前的整個真實世界。也就是說,電影畫面要完整地呈現真實世界般的時間與空間的連續性(temporal-spatial continuum)。因此,巴贊標榜「深焦攝影」(deep-focus)以及「場面調度」(mise-en-scene)等寫實主義的電影攝製方式。

巴贊及其追隨者相信,電影的能力在於它能捕捉外在現實,而電影攝影機將外在現實記錄起來,就會使觀眾感受到比平常肉眼所及的更多意義。這項對於電影能力或本性的理解與維護,一直持續到1970 年代初期。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高效率掌握法條,試題重點整理、考前複習強化記憶✰4/26~7/9 司法考試書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