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大腦如何辨識方向?建立方向感、空間意識、拓展社群的人類大腦導航祕密

大腦如何辨識方向?建立方向感、空間意識、拓展社群的人類大腦導航祕密

Wayfinding: The Art and Science of How We Find and Lose Our Way

  • 定價:450
  • 優惠價:940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8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常迷路?空間感與延續生命有關?
英國心理學學會獎得主、人類行為學專家帶你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力!
 
★《星期日泰晤士報》、《新政治家》、《新科學人》、《蘇格蘭人報》★
★亞馬遜網路書店4.4分高分評價、水石書店讀者5分完美讚譽★


▍本書特色

1.    現代人出門已經習慣先點開Google Map、輸入目的地,並跟著指示的路線前進。久而久之,大腦辨識方向的能力逐漸被取代,我們的方向感也可能隨之喪失。本書正是以大腦內建的方向感為主題。原來方向感和空間感、社交能力、迷路時焦慮心理等都有關。
2.    書中列舉諸多尋找方向的日常現象,從智人數萬年前的長途遷徙談起,到失智症患者走失、許多迷路與失蹤的案例,並提出腦科學研究佐證,也藉文化解釋、認知心理學加以說明。
3.    書中不僅介紹大腦導航能力的運作,更積極提出「刻意迷路」等尋找方向的自我訓練,為培養健康大腦、延緩罹患失智的可能性,而提出實用的生活與心理健康建議。
4.    本書作者為資深科普記者、也是英國人氣科普作家。筆力不僅備受讀者肯定,亦曾獲英國心理學學會獎讚譽。

▍專家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 PanSci泛科學(知名科普網站)
  •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 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教授)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隨時想自問「我在哪裡」、「我是誰」?
失智症患者為什麼容易走失?
原來,一切都是因為大腦內建的「導航」機制!


現代人要移動的時候,只需將地址輸入Google Map就可以獲得最佳路徑,那麼,在GPS定位系統發明之前的人都是怎麼找路?在滿是路標的都市裡,我們為什麼還是會迷路?在於導航科技盛行的今日,當「空間」概念從山林田野間的道路地景變成地圖上的兩點一線,人類的大腦又有什麼樣的變化?

本書從大腦科學、認知心理學切入,介紹人類內建的方向感如何運作。從七萬五千年前人類首次長途遷移的歷史、以地形特徵命名的古代地名故事、負責提供大腦認知地圖的海馬迴功能,到令人失去判斷力的迷路焦慮心理與方向感優劣的性別差異話題……作者拆解日常的找路過程,讓讀者重新認識大腦,更揭示科技對空間意識的嚴重影響。透過刻意迷路的練習,不僅有助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更能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能力。

▍精采摘錄

1.    本書其一旨在解釋人類如何做到這一點:大腦如何描繪「認知地圖」,讓我們在從未踏及的地方也能認清方向。更重要的是,這關乎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以及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如何影響自身的心理與行為。人類看待物質空間的方式,對物種演化至關重要。……除了將我們定義為尋路人,這種能力也影響了一些重要的認知功能,包含抽象思考、想像力、部分的記憶力甚至語言。人類在心理與生理上都是空間性動物。

2.    在神經科學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窺探老鼠的大腦,而他們選擇的食物(給老鼠吃,不是自己要吃的)是維多滋的巧克力口味脆麥圈。需要誘騙毛茸茸的實驗對象時,他們便會拿出這種食物。飢不擇食的老鼠一向會屈服,唯獨一次例外。大鼠頭一次到陌生環境時,沒有任何食物能夠引起牠的欲望。好奇又害怕的牠會在新的地域四處嗅聞、爬牆探索,偶爾還會衝出界。比起填飽肚子,牠更急於巡遊這個空間。

3.    潔拉爾丁.拉姬,來自田納西州的六十六歲退休護士,於二○一三年七月在雷丁頓附近失蹤,當時她嘗試徒步走完阿帕拉契山徑,這是一條國家級健行路線,……她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撐了至少十九天才因曝曬過度與飢餓而身亡,比許多專家推估的還要久。她並不知道,在那段期間,有一支搜救犬隊經過且距離她不到一百公尺,她不知道自己的營地與山徑的直線距離只有零點八公里,她不知道當初如果往下坡一直走,很快就會看到一條舊鐵路,而沿著那條鐵路不管往左或右,最終都能脫困。

4.    原地打轉的行為,會發生在環境中無明顯地標或空間邊界、以及放眼望去的景色相去無幾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固定的參考點,我們便會四處迷走。太陽或月亮可作為找路的依歸,但假使你未留意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方向感可能會越來越混亂。

5.    對GPS的依賴,讓我們失去了許多東西。這項科技將世界變成嵌入數位裝置裡的抽象實體。為了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犧牲了地域感。利用GPS找路時,我們不再需要注意地形輪廓與景物的色彩、記住走過了多少個十字路口、留意地景的形狀或特徵,或者記錄自己走了多遠。我們承擔了對周遭環境漠不關心的代價,而這樣的冷漠使我們變得無知。沒有了敘述旅程的故事,我們不再是尋路人。


▍媒體與專家好評

一本經過深入研究的科普書,解釋了人們是如何迷路的,以及為什麼某些人比其他人具有更好的導航技能。──《旁觀者》週刊

方向感對於智力的發展至關重要,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自動駕駛、路線規劃等軟體使我們變得愚蠢?麥可.龐德在本書中針對相關議題進行調查。──《新科學人》

令人著迷!本書講述驚人航海壯舉的故事。本書巧妙、動人地證明了:人類終究是空間性的存在。──《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本迷人的書是關於人類的天賦,作者於此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論據,即我們從A地到B地的古老能力不僅僅是地理問題。──《新政治家》

近期讀過最有趣的書之一!──《蘇格蘭人報》

麥可.龐德精采地解釋了人腦如何為了保持方向感而進化,並提出關於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有趣問題……這是一本文辭優美、研究詳盡的書,我非常喜歡。──伊莎貝拉.特里,《野性:大自然回歸英國農場》作者

我希望這本書能啟發人們去探索自己的「導航功能」,他們將會感到非常驚喜!──完成全球首例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的英國水手羅賓.諾克斯-約翰斯頓

深入探索本質的迷人之旅!──英國作家、編輯、冒險家貝內迪克特.艾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可.龐德Michael Bond
◎英國皇家科學院首席研究員
◎心理學與人類行為研究專家
◎英國心理學學會獎得主

麥可.龐德是一位自由記者,其專長領域為心理學和人類行為,至今書寫科學、心理學等議題超過十五年。曾擔任《新科學人》雜誌的編輯和記者、英國皇家學會科學院的首席研究員,並為《新科學人》、《自然》、《前景》、《觀察家報》、《每日電訊報》、《金融時報》等報章雜誌的固定撰稿人。曾憑《失控的群體思維》獲得二○一五年度英國心理學學會獎。

譯者簡介

張馨方
英國愛丁堡大學譯研所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作十餘。譯作包含《歐洲鬼地方:戰後德國靈異治療的狂潮,如何揭露科學理性所回應不了的創傷?》、《顛峰心態:需求層次理論的全新演繹,掌握自我實現的致勝關鍵》、《拿起筆開始寫,你的人生就會改變》、《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書:專業又有趣的心理遊戲、心理問卷與心理測驗發展史》等多部作品。
相信旅行為生活帶來養分,閱讀讓自我實現成為可能。
譯作賜教: nurachang@gmail.com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第一批找路人
第二章 漫遊的權利
第三章 腦中地圖
第四章 思維空間
第五章 從甲地到乙地,再從乙地到甲地
第六章 各行其路
第七章 自然導航者
第八章 迷路心理學
第九章 在城市中找路
第十章 我在這裡嗎?
第十一章 結語:路的盡頭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05300
  • 叢書系列:NEW
  • 規格:平裝 / 338頁 / 21 x 14.8 x 2.16 cm / 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內容連載

第八章 迷路心理學
 
失蹤的潔芮.拉姬
 
二○一五年十月的某天,一名森林勘測員在緬因州雷丁頓山附近的茂密林地區工作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坍陷在樹叢裡的帳篷。他注意到裡頭有一個背包、幾件衣服與一個睡袋,推測睡袋裡有一具人骨。他拍了一張照片後,連忙離開森林並打電話通知主管。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緬因州林務管理局搜救協調員凱文.亞當(Kevin Adam)的耳裡,他聞訊後立刻對那名勘測員的發現做了猜測。後來他寫道:「從那個地點在地圖上的位置與照片看來,幾乎可以確定那名死者是潔芮.拉姬。」
 
潔拉爾丁.拉姬(Geraldine Largay,小名「潔芮」),來自田納西州的六十六歲退休護士,於二○一三年七月在雷丁頓附近失蹤,當時她嘗試徒步走完阿帕拉契山徑,這是一條國家級健行路線,從緬因州中部的卡塔丁山延伸近三千三百八十公里到喬治亞州的史賓納山。她的走失引起緬因州史上最大規模的搜救行動之一,在兩年的時間裡,搜救人員一無所獲。在勘測員偶爾發現她紮營的地方之前,沒有人知道她的下落。
 
潔芮期待這場旅行已久,她與朋友珍.李在二○一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從西維吉尼亞州的哈普斯渡船口出發。她們計畫採「跳躍折返」的方式健行,往北走到卡塔丁山後開車回到哈普斯渡船口,接著再往南步行到史賓納山。她們有助手,那就是潔芮的先生喬治,他開車隨行,負責在預定的地點提供補給品,還有偶爾載她們到旅館休息。潔芮與珍的旅程相當順利,到了六月底已抵達新罕布夏。珍因為家有急事中途退出,但潔芮繼續健行。她步行速度緩慢,一小時才走約一點六公里(她替自己取的「小徑名」是「尺蠖」,因為步速慢得像隻幼蟲)。她的方向感並不好,但裝備齊全。她習慣事先規畫周全,一向知道該去何處尋找水源與住所,隨和與熱情的個性也讓她跟許多登山客結為好友。其中一人名為「桃樂絲.拉斯特」(Dorothy Rust),她接受《波士頓環球報》採訪時透露:「她充滿自信與喜悅,跟她聊天如沐春風。」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4/02/13
|
電子書
作者是科普記者,彙整此領域的研究。

提到不同的迷路模式,例如孩童、失智症、登山客(通常是為了上廁所而離開主要路徑就迷路了)。最有感的是提到失智症(尤其阿茲海默症)看似亂走,但他們的行動可能充滿了目標,「持續移動至少讓你還有選擇」,身後的一切已不存在,「你只能探索前方,而這個事實往往驅使你直往前走」讀起來有幾分進擊的巨人的既視感,往前走是僅剩的唯一自由。

大腦的空間定向(orientation, navigation)是一個方興未艾的研究領域,尤其是許多特化神經元的發現以及相關腦區的標記,顯示空間定向是一種綜合能力,而不是單一功能。例如大腦中主要有兩種導航策略:「自我中心」導航法以及「空間」導航法,前者仰賴尾核及後頂葉皮質,後者由海馬迴區動。失智者的海馬迴功能受損,但仍能透過「自我中心」的策略認路。另一種情況是,過度依賴GPS會使人採取尾核自動回應策略,而降低海馬迴的活力。

作者稍稍觸及空間定向不僅是物理空間,也包含虛擬空間,進一步更包含抽象空間,就如地圖有精確測繪的幾何地圖,也有抽象表意的地圖(例如倫敦地鐵圖是始作俑者),我猜更接近拓撲學而不是幾何學。而傳統遊牧、航海文化中的導航者,往往也不僅只是物理空間的導航者,更是抽象精神層次的導師或領袖。我覺得這是可以再深入探討的主題。尤其抽象空間、意義空間、內宇宙等等概念越來越常被提及,例如當人閱讀一本書的時後,是在意義空間中導航、尋路,這不僅是隱喻的層次,更牽涉到認知地圖的運作,當人們透過物理空間來了解尋路人的認知地圖如何建構,是否能解釋抽象空間的認知地圖又是如何運作的?抽象能力是知識社會的必要之惡,若是過度注重抽象空間的認知地圖,反過來對於物理空間的定向又有什麼影響?

很同意「導航是一種複雜的認知過程,需要一些官能共同運作,包含記憶力、專注力與自信。」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科普、飲食、電腦】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