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老樣子:從神話史詩到現代小說,跟著西方經典作品思考「老化」這件事

老樣子:從神話史詩到現代小說,跟著西方經典作品思考「老化」這件事

The Same Old Story: The Idea of Aging From Epics to Modern Novels in Western Classics

  • 定價:330
  • 優惠價:95314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29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老化」是無可避免的生命歷程,
  亦是經典作品中的不朽命題、人生意義的終極問答!

  人類對「老化」的觀察記述,始自神話與史詩的時代。希臘眾神不老不死,對比凡人的脆弱無助;《荷馬史詩》裡歲月無情、造化難測,激發人類將有限生命活出永恆意義。柏拉圖、塞內卡跟西蒙‧波娃等哲學家,對「老」的過程進行思考辨證;希波克拉底、培根與虎克,則用理論與觀測,探求人體老化的秘密;莎士比亞、狄更斯、海明威筆下老人的遭遇,更豐富了人們對各式各樣老化情境的想像。透過經典作品的刻劃,「老化」從不可逆轉的命定,轉變成探索生命意義的不朽命題。

  ★為什麼希臘神話與史詩裡面,神都不老不死,人類卻要面臨有限的生命與身體能力?

  為了長相廝守,女神向宙斯祈求賜予愛人不死,卻忘記許下青春永駐的願望,讓美少年日復一日老去;大英雄阿基里斯都已經有刀槍不入的設定了,為什麼卻還是要留一個腳踝的致命傷?特洛伊戰爭因海倫的美貌而起,難道女性的青春美貌就只是戰利品?

  在超凡神祇的對應下,希臘羅馬神話史詩所表現出的人類有限生命與身體能力,其實點出了積極的生命觀,正因為無法永恆,更應該積極把握、創造意義。

  ★如果人體如同機械,是由精密的零件組合而成,那透過科學是否能汰換老朽的器官,甚至製造生命?

  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為人類帶來理性的光輝。假如生命如同機械,是精密零件彼此連結運作的結果,那我們能不能透過科學來觀察、實證身體與宇宙的運行,甚至反過來製造生命?

  於是科學家或者透過精密機械來模擬生命體,或者以科學實驗來驗證生命的運作方式,進一步再刺激對生命的想像,於是創造出《科學怪人》這樣影響後世深遠的文學作品。

  ★一舉一動充滿「男人味」的海明威,其實對於老化感到焦慮不安?西蒙‧波娃如何透過哲學,思考老年與性別的一體兩面?

  棒球、拳擊、狩獵、吃生蠔……,當我們提到海明威,除了他筆下作品的精采洗鍊,也很常連結到他本人的「陽剛」氣息。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他是個豪放直爽的人,但細看他的作品角色,卻可以發現有很多老人與年輕人的對比,並從中流露出對於老化的恐懼與焦慮?

  大家都知道西蒙‧波娃的《第二性》,以及她本人在性別論述上的重要地位。但其實西蒙‧波娃還有一本《論老年》,談論了老年所受到的歧視。也因此無論是女性或老年,都面對了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的壓迫歧視,不應該被動接受。

  ★從神話史詩到現代小說,西方經典作品中如何敘述、思考「老化」?我們又可以從中看到哪些「老」樣子?

  「老」是生命的歷程,是人生的終極問答,也是文、史、哲學家筆下的不朽命題。人類觀察「老化」、描述「老化」、探求「老化」的價值,從《荷馬史詩》到《老人與海》,我們在故事中看到老化的現實、歲月的無情,但仍期望在有限生命中找到永恆意義;柏拉圖、塞內卡跟西蒙‧波娃等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則對「老」的過程進行思考辨證;希波克拉底、培根、虎克等醫學、科學家,用理論、觀察與記錄,探求人體老化的秘密。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老化」?為何「老化」一事會成為古今諸多經典作品的主軸?「老」是否只有單一路徑、刻板想像與病痛的交纏?人類對生命本身有怎樣的想像與未來展望?本書依時序探索西方經典作品當中對「老化」的論述與想像,這些作品與作家對於時間、身體、記憶的書寫,是後世讀者藉以思索「老化」的重要途徑,引導我們回顧每個人自身終將面臨的課題:「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老化」。

誠摯推薦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講座教授
  平路|作家
  林繼宇(魚葛格)|精神科醫師、IG「精神科與身心療癒筆記本」創作者
  陳韻如|臉書專頁「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蔡甫昌|臺大醫院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臺灣臨床研究倫理審查學會理事長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簡媜|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以深厚的學養,曉暢的文筆,深入淺出的方式,綜覽西方從古至今有關老化的再現與論述,為身兼「文普」與「科普」之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重仁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現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與《中外文學》總編輯,曾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哈佛大學東亞語文與文明學系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學與醫學跨領域研究、十九世紀英國小說、當代英國小說、文學與文化理論。研究論文發表於國內外多家學術期刊,專書著有《文學、帝國與醫學想像》(書林,2013)、Victorian Contagion: Risk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Victorian Literary Imagination(Routledge, 2019)。
 

目錄

文明叢書序
自序
第一章 永恆與轉瞬的互存共生——希臘神話與《荷馬史詩》的老化再現
第二章 養生與健康——西方醫學起源的老化論述
第三章 成功的老化——希臘羅馬哲學家的老化哲思辨證
第四章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莎士比亞的老化書寫
第五章 自然與老年—— 培根的老化辯證與養生論述
第六章 機械與生命—— 精密準確的生命觀與長壽論述
第七章 工業革命與老年—— 維多利亞時代的眾生群像與老化想像
第八章 《老人與海》與焦慮—— 海明威的老年與男性氣概書寫
第九章 性別與老年—— 西蒙・波娃的老化書寫與他者哲學
第十章 《依然是愛麗絲》—— 老化與失憶的再現與危機
結語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


 
 

自序

  如果我們不知道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就無法知道現在是什麼樣子。——西蒙‧波娃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沒有人喜歡老,即便是最享受人生的人,也不喜歡以老的姿態面對每一天。更別說老可能暗示的刻板印象:人愈老,愈沒有朋友;人愈老,愈孤僻;人愈老,就愈接近人生的終點。化妝品專櫃的神奇產品,都以防皺抗老的神秘配方吸引消費者購買,沒有任何一家商品會以維持甚至促進皺紋生長作為賣點。在社交場合中,大家會盯著朋友孩子充滿膠原蛋白的圓嘟嘟臉龐,爭相稱讚孩子有多麼可愛,可是卻不會有人拿出手機討論爺爺奶奶的照片,更不會想盡辦法描述爺爺的白頭髮以及奶奶的皺紋有多麼迷人。當「孤獨死」(獨居者在自家過世)、「下流老人」(陷入困境的貧窮老人)、「生涯現役」(終生不退休)已經成為現在進行式,我們卻沒有辦法拿出足以寬慰的對應措施。這不只是醫療、社福、養護的嚴峻挑戰,也是文化與認知的挑戰。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的報告,臺灣已經在1993 年邁入高齡化社會,預計在2025 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就有一位65 歲以上的老人;到了2034 年,全國會有一半的人口是50 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面對人類文明發展至前所未有的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我們不論是在制度面上,或在文化論述上,都還沒有準備好。

  我們看待周邊老人的態度,以及整體社會對待老人的態度,其實反映出的是我們如何思考自己的未來,也就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老是一種無從迴避且無法反轉的自然定律,是被動的選項。人生的每一天都向老化邁出一步,往前的每一步都在歲月的催促下推進,沒辦法停下來。可是,我們用什麼樣的姿態前進,我們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前進,還是有選擇的。老化當然是生理與醫療層次的議題,但是老也可能具有豐富的文化意涵。我們如何看待老?我們如何處理老?我們如何期待老?都直接反映出我們的文化價值與態度。

  既然老是生命的一部分,為什麼我們獨厚特定的生命階段?文學作品喜愛緬懷天真的童年、熱情的青少年、活躍的青年、壯盛的成年,但是否特別忽略或是貶抑老年?文學的書寫理應充滿各式的可能,但我們對於老年的想像是否容易流於刻板或醜化?我們對於老年的觀察是否過於平面或簡化?我們可不可以這麼說,如果成功的人生包含老年,如果完整的人生包括快樂的老年,如果和諧的社會也邀請老年的參與,那麼我們距離理想社會的距離,會不會更接近一點?

  這是一本討論「老」的書,討論西方文學作品如何看待老,討論老的概念如何影響書寫創作,也討論老的價值如何影響文學,以及文學如何反映關於老的諸多面向。但本書礙於篇幅受限,也礙於寫作的人能力有限,討論目的並不在於整理一部西洋文學的老年史,而是探究西洋文學呈現老年的手法、討論的角度,以及多元繁複與開放包容的老年觀。如果說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以及哲學思潮是西方世界重要的文化基底,那麼這些重要的作品便是文學書寫蘊含的豐厚底蘊。一道道的命題與鋪陳,不只告訴人們「老」是怎麼一回事,更要啟發人們該用什麼角度與方法,來反覆思索辨證「老」對於人類的生命價值。如前所述,我們無法迴避老,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老,這是我們從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得到的寶貴經驗,也是當前社會亟須面對思索的一項議題。

  這本書的撰述是近年來研究計畫的成果。感謝傑出人才基金會頒贈我「年輕學者創新獎」,這是我學術生涯中獲得的重要獎項,這個獎項的鼓勵與支持,讓我得以專心研究撰述。感謝國立臺灣大學推動的學術研究生涯發展研究計畫(深耕型計畫),臺大給予我的研究計畫「記憶、老化與生命書寫:醫療化社會的恐懼與喪失論述」充分的支持,使得這項研究計畫順利進行,無後顧之憂。感謝歷年協助計畫的研究助理:郭止暄、黃淑祺、趙彥翔、林季儒、鄧思潔,你們的參與和貢獻是這本書重要的資產。感謝臺灣大學參與課程的學生,這本書的部分內容來自於外文系研究所「記憶、老化與生命書寫」、臺大通識課程「醫學與文學」與「老化社會與記憶書寫」的課程內容。謝謝協助討論的助教群:黃冠維、周佳宜、林予農、翁悅心、劉冠廷、陳柏瑞、陳世華、楊庭維、葉乃爾、李玟儀、王欣慈、劉亭芝、邱恩琪,也謝謝每一位參與課程討論的同學,感謝大家對課程的投入與回饋。

  約莫在我開始展開這項計畫的同時,我的弟弟放棄了科學園區工程師的工作,毅然決定回到澎湖老家陪伴父母。這個重要的決定當然伴隨著很多的犧牲,也有弟妹與兩個孩子寬容無悔的支持。也是在這段時間裡,原本熱衷志工工作的岳父,卻突然忘了回家的路。這使得撰寫本書在學術探索之外,也督促我內省反思老化對於家族與自己生命的意義。

  本書的完成,得感謝家人無條件的支持與包容,謝謝智怡的付出,謝謝秉德與秉威帶來的歡樂,琴聲不輟,笑語不歇,老樣子,是最好的樣子。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477053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5 x 21 x 1.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海明威自幼在父親指導下學習狩獵,終其一生都以狩獵為樂,家中收藏不少狩獵戰利品,也留下許多手持獵槍或展示獵物的照片。海明威筆下的動物書寫,同樣呈現陽剛猛烈的形象:加勒比海的馬林魚、非洲草原的獅子與大象、西班牙的生猛公牛……跟海明威產生緊密關連的動物,要不是體型巨大且氣力十足的猛獸,要不就是具有大自然源源不絕的旺盛活力。
 
簡約、精鍊、豪爽、熱情、粗獷,種種與海明威有關的形容詞,比起「老」以及「老化」,連結性更強的是陽剛氣質。海明威筆下生猛剛烈的男性形象,一方面反映他對自身形象的殷切期待,另一方面也是表列陳述理想化男性形象該有的要件。只不過,在投射男性形象之餘,海明威的美好期待與嚴格標準,卻也不禁映照出他對於未能永遠符合期待的挫折。簡單地說,海明威寫老,但海明威也怕老。海明威的作品中也有許多老人的描述,甚至也經常打造老人與年輕人的角色對比,但這並不是說海明威欣然接受老化的命運,而更可能是透過書寫老化,流露更多對於老化的恐懼與焦慮。
 
海明威筆下的老化書寫
 
學界對海明威的老化焦慮有過相當深入的討論。早在1955年,大學教授暨文學評論家奧賽(B. S. Oldsey)發表的論文中,就提到海明威意識到自身的老化,在感受到自己逐漸老化、身體也出現退化徵兆後,轉而在作品中處理老化的議題。作家庫伯曼(S. Cooperman)也發表過類似的論點,他點出海明威對於逐日老化的命定事實感到「病態般的惶恐」,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老化,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調整出順應年齡該有的作為。學者對於海明威的老化書寫與老人角色創造,有相當一致的定見,多半認同海明威筆下的老化書寫,反映出作家本人面對老化的恐懼與焦慮。
 
老人與老化,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國內研究海明威的翹楚,也是筆者在臺大的授業恩師朱炎教授就說過:「在海明威的小說世界裡,曾經滄海、看遍千帆的老年人,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朱教授還認為,海明威的老人角色並不令人厭惡反感,反倒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與角色深度,海明威筆下的角色當中,「最親切自然而又感人的,還是一些沒有多大牽掛的老男人」。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古典文學】看見古籍之美,認識古人美學,參展電子書單書75折、雙書7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