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誰讓青春沒有明天:揪出孩子身邊,虎視眈眈的犯罪陷阱

誰讓青春沒有明天:揪出孩子身邊,虎視眈眈的犯罪陷阱

  • 定價:370
  • 優惠價:79292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惡意近在咫尺,隨時乘虛而入,
垂涎著涉世未深的靈魂!
「如果是我的孩子遇上了,怎麼辦?」

  「中時新聞網」副總編輯、吳舜文新聞獎得主──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親眼所見。
  六都直轄市市長聯合推薦,17位跨界重磅推薦。強烈推薦親子共讀!
  怵目驚心的新聞事件,卻是孩子身處的「現實世界」:網路性剝削陷阱、毒品入侵校園、打工變犯罪、少年自殺年年遞增、校園狼師的共犯結構,法律束手無策、父母椎心悔恨,與無數受了傷、甚至喪亡的年輕生命……

  這是一個社會記者的近身觀察與揭露,也是一位父親關於如何愛孩子的深切省思──
  沒有好孩子、壞孩子,只有需要我們張起社會安全網,好好接住的孩子。

  ●「遊戲點數」誘惑,男孩受騙網路裸聊卻被側拍、勒索;戀童癖大叔假冒國中生姊姊,網路誘拐小四女童;少女遭偽裝「星探」的網友誘騙拍裸照、性剝削……案例之多,對媒體甚至已沒了報導價值。

  ●毒品入侵校園,小三生也吸毒。警政署統計三年間就有近一萬兩千名青少年碰毒,黑數是五至十倍。學生販毒是一個拉一個,不加入便等著被孤立,甚至全班染毒、到酒店陪酒──學校卻隻手遮天,掩蓋真相。

  ●持槍殺手;詐欺「少年車手世代」誕生;師長變相霸凌;小學生偷竊;兒虐;家內性侵。根據衛福部二○二二年的統計,幾乎每四天就有一個孩子自殺……

  少子化愈來愈嚴重,少年犯罪率卻愈來愈高,兒少受害一件接一件……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機制是否缺漏了什麼?

  身為資深社會記者,戴志揚看過太多扎心又痛心的兒少案件,最駭人的是,這些是頻繁發生於孩子們的「日常」中。他也是愛孩子的父親,身為記者親眼所見的一切讓他焦心地思索:「如果是我的孩子遇上了,怎麼辦?」

  於是他寫下這本書,因為書中的真相赤裸而嚇人,卻真實存在──此刻,就在家庭裡、校園內、社會上的許多暗角發生著。

  唯有我們正視及重視,才能確實地保護孩子,不再讓年輕的靈魂成為犠牲品。

本書特色

  ●網路犯罪以倍數成長,每年都有數千名少男、少女落入陷阱,二○二○年的兒少性剝削被害人,比二○一七年增加了三成。而另外未通報的「黑數」,至少高於正式統計的兩倍以上。

  ●衛福部及警政署、社福單位都針對觸法少年的心理狀態做過深究,發現其特徵是「已經對人無法產生同理心」。感受不到受害者的痛苦,刀棍落在別人身上,自己無關痛癢,加上在網路及多媒體環境下,習慣了暴力場面,對於肌膚痛感與血腥感到麻木。

  ● 戴志揚:與其講一些大道理,不如拉著孩子一起去理解。
  「本書所舉的實際案例都是當前青少年犯罪中,最典型的例子,真實呈現出孩子們,如何在同儕誘惑、人際關係、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及家庭教養的漏接之下,逐漸迷失自我……我希望讓孩子充分知道、體驗害怕,這些閱讀過的社會案例,隨時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周邊。」

  ● 林書煒:這是一本帶孩子遠離傷害的必讀之書!
  「從案發現場、警局到法院,太多光怪陸離的社會刑案比八點檔還要戲劇化,尤其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案件最讓人痛心!當我們以為少年刑案大都發生在經濟弱勢及家庭結構失能的高關懷家庭時,我們更要面對,許多觸法少年的家庭並非經濟弱勢,而是來自父母疏於陪伴、關懷的雙親家庭。《誰讓青春沒有明天》裡的案件是台灣眾多少年刑案的縮影。這本書非常適合家長在教養子女學習自我保護及辨別是非、安全時,可以共讀與討論。這是一本帶孩子遠離傷害的必讀之書!」──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摘自推薦序)

  ● FILE 1:網路性剝削的陷阱
  ──當網路上溫柔的呵護,成為毀壞孩子一生的情緒勒索
  看著眼前蜷曲在法庭內、全身抖動著啜泣的少女,多年來發生過的各種兒童與少年案件在我腦海如電影膠卷閃過。這裡曾上演的一段段悔恨的青春,我記得一清二楚,其中超過八成是網路Z世代下的犯罪產物……

  「安安,只是關心一下,要早點睡喔。別忘了還有人在遠處守護你。」

  在準備會考的沉悶中,國三少女蘿莉回應了一則IG的陌生訊息,錯誤的第一步就此踏出。她以為在網路上認識了「夢幻男友」,隨之而來卻是糾纏不去的裸照要脅噩夢……(請繼續見內文)

跨界重磅推薦

  ●【專文推薦】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

  ●【六都直轄市市長聯合推薦】
  侯友宜(新北市市長)
  陳其邁(高雄市市長)
  張善政(桃園市市長)
  黃偉哲(台南市市長)
  蔣萬安(台北市市長)
  盧秀燕(台中市市長)

  ●【重磅推薦】
  吳若權(作家、主持人)
  吳淡如(作家、主持人)
  李茂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沈雅琪(國小教師、專欄作家)
  邢小萍(台北市古亭國小校長)
  周幼偉(刑事警察局局長)
  高大成(法醫)
  高怡平(金鐘獎得主:最佳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明昭(警政署署長)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楊渡(作家)
  楊源明(中央警察大學校長)
  蔡清祥(法務部部長)
  鄭弘儀(「新聞挖挖哇」主持人)
  謝震武(律師、節目主持人)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戴志揚


  (資深社會記者)
  現任「中時新聞網」副總編輯
  第24屆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得主

  花蓮長大的純樸孩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新聞組畢業後,踏入新聞界,在江湖與刑案間打滾近27年。

  以「台灣毒品氾濫探討」專題,獲第24屆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為此獎項有史以來,唯一以社會新聞獲頒「深度報導獎」的記者)。

  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痛切寫下本書,希望毋需再以孩子們的涉險為代價,才能喚起社會的覺醒:

  聽聞過那麼多悲慘案例,我忍不住會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遇上了,怎麼辦?

  經過再三思索,我覺悟到,只有用「面對」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避險最為實際。與其講一些大道理,不如拉著孩子一起去理解。

  所以我陪著孩子,閱讀新聞媒體上我預先篩選過的各種社會案件,並且對於自己看過的血淋淋案例與經驗,解釋事件的前因後果,甚至帶著孩子去看事後的刑案現場,實地說明發生了什麼事。

  真的不是要嚇他們,但我希望讓孩子充分知道、體驗害怕,這些閱讀過的社會案例,隨時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周邊。

  經歷:台北市政府公關講師,內政部刑事警察局新聞顧問、警政署及移民署公關講師,行政院海洋事務委員會、海巡署、交通部、國防部、農委會公關講師,國家安全局公關講師。並且是《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目錄

跨界重磅推薦   008
推薦序/願少年們都青春正好,人生無恙    文◎林書煒   010
自序/不要漏接任何一個孩子,陪著他們打完人生的精采球賽   015

FILE 1網路性剝削的陷阱   027
──當網路上溫柔的呵護,成為毀壞孩子一生的情緒勒索

FILE 2 當視訊主播「看得到又吃不到」,不會痛?     041
──扭曲的價值觀,讓孩子廉價出賣靈肉,換取當「網紅」的虛榮

FILE 3 從裸照勒贖到性侵的「新型態網路犯罪」  053
──讓孩子警戒社會的險惡面

FILE 4 「網路霸凌」是隱形惡魔     065
──「鍵盤殺手」讓孩子嚴重懷疑自己,而走上絕路

FILE 5 在虛擬世界,什麼叫「痛」?     075
──「網路虛擬」與「現實」模糊化,正逐步侵蝕孩子的心志,將孩子推入「網路幫派」的黑洞

FILE 6 被當成殺人機器的「少年槍手」  087
──殘暴小殺手走上不歸路的真相

FILE 7 陣頭家將七彩臉譜下的迷茫青春     099
──令人生畏的街頭少年鬼殺隊,如何生成?

FILE 8 詐騙肆虐,「少年車手」世代的誕生     111
──詐欺集團裡,一具具殘破屍體堆疊的代價

FILE 9 打工詐騙的層層圈套     123  
──防不勝防之下,孩子的靈魂被吞噬

FILE 10 「毒品」之手,已伸入學校     133
──校園裡無聲的恐怖攻擊,連小學生也受害

FILE 11 全班30個女同學染毒,淪陷酒店賣身     147
──「毒品」是隨時在孩子身邊的一顆未爆彈

FILE 12 必須正視的「校園霸凌」  157
──霸凌帶來的內心陰影,恐是下一個引爆刑案的導火線  
 
FILE 13 校園霸凌中,「老師」的關鍵角色     169  
──是合理管教?還是刻意霸凌?

FILE 14 當校園的美麗風景潛藏著「大野狼」  179
──「校園性侵」,讓學校成了孩子們的煉獄  

FILE 15 家內性侵,最殘酷的痛     191
──「親人性暴力」之下,遭抽離靈魂而暗自哭泣的孩子

FILE 16 當孩子接連無聲地墜落,大人接住他們的手在哪?     201  
──幾乎每四天就有一個孩子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FILE 17 「青少年偷竊」是罪?還是一種心理疾病?     213
──少年竊盜,正是開始對父母及社會發出警示訊號

FILE 18 自幼受虐的孩子,與他們將來的孩子     225  
──昔日傷痛不會隨時間消逝,還可能帶給下一代苦果

FILE 19 被殺戮終結的青春     237
──恐讓自己的生命成為廉價陪葬品

FILE 20 別忽視「偏心」引發的殺機     247  
──家人往往淪為家庭悲劇的犧牲品

FILE 21 兩小無猜的感情世界,不應透過血淚來試煉     257
──先成為好人,才能成為好的戀人


 
 

推薦序

願少年們都青春正好,人生無恙
◎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


  與志揚兄是二十多年前電視台的同事,當時我是黨政新聞線的菜鳥,他是專跑大夜班社會新聞的「夜鶯小組」成員。

  在那個有線電視百花齊放的年代,他們當年就像是新聞部裡的「精銳部隊」,靠著一台攝影機、一支麥克風、一部採訪車及敏銳的新聞嗅覺,在刀光劍影的新聞最前線衝鋒陷陣,舉凡毒品交易、幫派掃黑、應召站破獲、警匪槍戰都全程目擊,進行第一線採訪報導。

  一晃眼,白駒過隙,志揚兄已在江湖與刑案間打滾將近二十七年。從案發現場、警局到法院,太多光怪陸離的社會刑案比八點檔還要戲劇化,尤其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案件最讓人痛心!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資料顯示,在少子化的當代,「青少年犯罪人口率」卻逐年攀升,「詐欺」、「毒品」、「竊盜」、「妨害秩序」為最常見的犯罪類型,其中「網路犯罪」的樣態更是不斷更新!當網路與社群媒體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隨之而來的新型態犯罪幾乎超乎我們的想像。

  當我翻閱著志揚兄一篇篇的刑案故事時,內心充滿著心痛與感慨。身為一位青少女的母親及長期關心社會議題的節目主持人,也特別想探詢少年案件背後發生的原因,及如何為這些正在涉險的孩子們提出援助與解方。

  少年犯罪產生的原因複雜且多元,當少年在家庭中不能獲得身心的需求滿足時,偏差行為便可能成為「需求不滿足」的替代方式;很多少年犯罪的發生源於失能的家庭關係或結構,進而在校園同儕間逐漸發展,最後在社會中更加惡化。

  志揚兄在書中將他二十多年來所聞所見的少年犯罪類型做了清楚爬梳,真實赤裸地告訴讀者,國家棟梁正在遭受侵襲,而我們不能再視而不見:

  網路性剝削的陷阱層出不窮。
  誘拍裸照被勒贖、甚至遭性侵,已不是少見的單一案件。
  少年車手明知是犯罪,為什麼還是一再地鋌而走險?
  毒品幫派化竟已堂而皇之地進入校園,學校的防護網早已出現漏洞!

  這些讀來如同電影情節般的故事就真切地發生在台灣社會的不同角落!看著這些站在懸崖邊的孩子們,一失足就可能掉落無底深淵,我們這些大人能做些什麼?該怎麼辦?

  當我們以為少年刑案大都發生在經濟弱勢及家庭結構失能的高關懷家庭時,我們更要面對,許多觸法少年的家庭並非經濟弱勢,而是來自父母疏於陪伴、關懷的雙親家庭。

  我曾經針對少年犯罪議題,訪問過少年觀護人、犯罪防治系教授、諮商心理師、少年安置機構及曾經走過年少輕狂的更生人。梳理許多悲傷故事的背後成因,大都跟「陪伴」相關,孩子在最需要被鼓勵及感受關懷的荷爾蒙噴發期,找不到歸屬感與被認同感。

  印象很深刻,訪問過一位在青少年時期,因竊盜、吸毒、鬥毆而多次進出觀護所的受訪者。他說在學校被同學霸凌欺負,回家還被爸媽罵說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家中,爸媽看的永遠是他考試的分數,得不到任何稱讚,所以別人一句簡單的噓寒問暖:「喂!今天還好嗎?要不要跟我們一起玩?」就足以讓他加入幫派。

  另一位受訪者則說他一出生就滿手爛牌,媽媽在酒店上班,父不詳。小時候只要他一哭鬧,媽媽就把毒品打在他身上;長大的過程,就是在觀護所及安置機構裡來來回回,後來就混幫派、當車手……

  感謝的是,當我訪問這些曾經的「不良少年」時,他們都已走在正軌上。他們告訴我,因為在青春期搖搖欲墜即將跌入深淵時,幸運地竟然有人願意接住他們,竟然有人願意張開雙手,擁抱他們這些傷痕累累的「壞小孩」。

  每每訪問了這樣的故事後,我都衷心祈禱著,願每個孩子在成長年歲裡都能無恙,都能好好長大!

  這本《誰讓青春沒有明天》裡的案件是台灣眾多少年刑案的縮影。這本書不僅是一位資深社會記者,透過一件件社會刑案帶我們洞視少年案件背後的真相;更是一位父親對於少年犯罪問題的直面對決與迫切關心。

  這本書非常適合家長在教養子女學習自我保護及辨別是非安全時,可以共讀與討論。這是一本帶孩子遠離傷害的必讀之書!

  願青春正好的少年們,人生無恙,未來無恙。

自序

  不要漏接任何一個孩子,
  陪著他們打完人生的精采球賽

  採訪社會新聞近二十七年,不管多慘烈的災難、意外及刑案現場,我絕對都搶進第一線,唯獨有兩次,我實在不忍面對案發現場,而拜託沒有小孩的同事前往採訪:一次是二○一五年,北投某國小三年級女童在校內的廁所遭割頸身亡;一次是隔年,內湖發生駭人的「小燈泡」在街頭遭隨機斷頭事件。

  為什麼這兩次不去現場?因為那時我的兒子、女兒就和這兩個小孩的年紀差不多。

  大多數人對社會記者的印象,就是在警察與黑道、屍體與裸體、酒店與賭場中打滾的人,這點我無法否認,這是社會線記者每天必須攪和與「交陪」的一面。但我也必須嚴正反駁,這真的只是工作中的一環。在媒體這行,尤其跑社會新聞,沒有人願意每天睜眼就是面對罪犯與屍體,筆下整天寫犯罪和意外、災難等社會黑暗的一面。

  其實社會記者的工作內容與警消、司法人員並無二致,差別在一個是在執行國家法律,一個是在記錄報導。

  二十七年來,台灣社會發生的重大社會案件、天災人禍,我無役不與,遇過眾多生命在社會各角落、以不同的方式殞落,面對無數加害人與被害人及家屬留下的眼淚。每個案件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有的單純,也有不少糾葛如麻,多年來,讓我產生了「我是誰?我到底在做什麼?」的虛幻感。久了,內心的感情也漸漸麻木。

  但是從我的兩個小孩陸續出生後,看似無血無淚的情感突然恢復生機,而且更有感觸。我開始真實地體驗到,不是只有我的小孩才是寶,每一個小孩都是我們的寶。而喚醒我的正是在狀況日益嚴重的兒少案件中,家長的眼淚與悔恨,以及孩子賠上的一生和稚嫩生命。

  會寫這本書,一來是因為我在無數的兒少犯罪案件中發現,儘管我們很努力地替孩子築起隔離犯罪的那道牆,但是社會整體無法創造讓孩子想留在原有環境的動力,反而逼著他們急著翻牆去探索另一面充滿危機的未知環境。例如書中的「校園毒品」、「少年槍手」、「陣頭家將」、「少年自殺」、「學生恐怖情人」等篇章中,顯現出被「貼標籤」、「區隔化」,往往是造成孩子自我放棄的重要開端。

  在少子化狀況愈來愈嚴重的今天,各種兒少犯罪率卻愈來愈高。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機制是否缺漏了什麼?

  台灣的犯罪環境與犯罪的年齡層,近年來大幅改變。過去我不怕在街頭打殺的黑道兄弟,因為和他們還可以有「交往與對談的空間」,自己不會受到危害。但是當發現在警局見到的犯罪主角,從原本多為幫派的凶神惡煞,近年來卻愈來愈多是失神又無助的青少年,讓我驚覺整個社會的犯罪模式已產生巨變!不僅犯罪模式變得更多樣化,「犯罪年齡層」也愈來愈低,兒少誤入歧途的狀況愈來愈嚴重。

  面對眾多未成年的觸法少年眼神中的冷漠殺氣,有時他們犯案甚至毫無緣由,讓我感到不寒而慄,因而更想去了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變了?原因出在哪裡?

  此外,讓我感到內心最痛的是每年的各類刑案中,大量無辜受害的兒童與少年們。這些孩子本身和犯罪毫不相干,但是他們受到傷害,一輩子在內心與身體上受創,或許抑鬱一生,更可能因此失去生命。而大部分時候,他們流下的眼淚,我們甚至來不及看見。

  隨著社會、科技急速發展,價值觀大幅改變,犯罪手法與樣態也愈來愈多元,造成社會處處都是險境,各種無預警或是有計畫性的犯罪,無時無刻不環繞在每個孩子周邊,稍有閃失,可能就會造成傷害。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為了讓外界深入了解這些環繞在孩子身邊的陷阱,認清誘騙手法與真實運作型態,我特別在書中點出時下兒童及青少年最容易陷入的、隱藏在身旁的陷阱,包括網路世代最常見的「網路性剝削」、「網路新型態犯罪」、「虛擬幫派」、「打工詐騙」、「網路霸凌」等,並解析新式犯罪手法,讓所有人知悉這些犯罪者在暗處玩著何種把戲。

  陷阱不只存在於社會。傷害最大的是,有時孩子連最基本的生存權與生活安全都不可得;最親近的父母與師長,甚至可能傷他們最重。而且這些受害孩子的數目,還遠遠高出觸法者。在「師長霸凌」、「校園狼師」、「家內性侵」、「虐兒」、「家長偏心」等章節中,期望透過揭露無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被迫性」的危害,揪出整個社會安全網的疏漏,喚起大家更重視這些難以發覺、卻對孩子傷害最大的危險因子。

  本書所舉的實際案例都是當前青少年犯罪中,最典型的例子,真實呈現出孩子們,如何在同儕誘惑、人際關係、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及家庭教養的漏接之下,逐漸迷失自我。

  儘管無法否認孩子落入犯罪陷阱有極大程度是受到社會環境及同儕影響,但我也要直言,我們大人難辭其咎。孩子缺乏正向的學習對象,便只能被迫接受外界灌輸的各種資訊而奉為圭臬,很容易會偏離軌道。

  而一旦案件發生,孩子和父母都傷得一樣重,尤其內心的傷痕更可能糾纏雙方一輩子。

  在第一線報導了眾多兒少犯罪或受害的新聞,對我產生極大的衝擊。當友人問:「你要怎麼教養你家兩個小孩?有沒有設定方向,未來有沒有什麼期待?」我的回答是:「小孩以後不犯法、不坐牢,未來養得活自己和家人就好。」

  因為害怕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稍微出現閃失,將失去他們而自責一輩子,因此我決定以「回歸人性」為目標教育小孩。

  為了讓對父母的正面印象深植在兩個小孩腦海中,十二年前,我開始了風雨無阻、每日清晨都到校的長期導護志工服務,陪伴學生們安全上學。我告訴自己,絕不讓任何一個孩子因外界的因素受到傷害。

  由於希望讓孩子從小體會來自家庭、學校的愛與關懷,我提倡建立親密的家庭與親子關係,聯繫孩子的一些同學及家長們,固定舉辦親子戶外活動。

  我並將平日所見的犯罪現況與親子教育結合,在校園中宣導如何預防犯罪,後來乾脆寫起親子專欄文章,完全顛覆了大眾對於社會線記者的刻板印象。長期下來,如此「正向」的作為,讓同業戲稱我是「不務正業的社會記者」。

  在這個功利主義為重的社會,我們很少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也吝於誇獎孩子,甚至不允許他們犯下一絲小錯。不但如此,有的大人還會火上加油,擴大解釋及檢視,四處削減孩子的自信及對大人的信任感。

  教育界將「因材施教」奉為圭臬,認為對孩子的培育應該適性、適才。但儘管教育方法及模式都愈來愈進步,「因材施教」卻似乎仍是鏡花水月,遙不可及。

  許多家長自栩為「說教、阻擋、盯梢、築保護網」的箇中高手,然而這也表示與孩子之間,缺少「身教、溝通、陪伴與引領」。

  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的道德學家山謬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曾說:「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透過本書的各類觸法少年之口,其實可以看到,孩子們對家庭和學校的怨懟,讓他們開始失去自信、否定自我,最後沉淪。廣義來說,除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更是防治犯罪的最基礎源頭,因此我認為也可以這麼說:「沒有不想被愛的孩子,只有疏離的家長。」

  觀念不改,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要成功減少青少年犯罪,需要從整體的家庭、學校及社會機制先改變,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重新思量何種方式才能有效地從基本面,協助各方從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既有窠臼中跳脫出來,以「孩子的心理」當成出發點,帶領他們看見人生的彩虹。

  身為社會記者,在最黑暗的社會中餬口求生存,我窮到只剩下豐富、精采的人生經驗與積極、樂觀的價值觀,能夠留給孩子。

  我想,當孩子看世事的價值觀念對了,他們的人生也就對了,我絲毫不必再擔憂。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063857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0.8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 FILE1:網路性剝削的陷阱 】(節錄)

──當網路上溫柔的呵護,成為毀壞孩子一生的情緒勒索

網路犯罪以倍數成長,每年都有數千名少男、少女落入陷阱,二○二○年的兒少性剝削被害人,比二○一七年增加了三成。而另外未通報的「黑數」,至少高於正式統計的兩倍以上。

● 網路犯罪下,追悔不及的青春

看著眼前蜷曲在法庭內、全身抖動著啜泣的少女,多年來發生過的各種兒童與少年案件在我腦海如電影膠卷閃過……

這裡曾上演的一段段悔恨的青春,我記得一清二楚,其中超過八成是網路Z世代下的犯罪產物。

無論孩子是鋼鐵般叛逆或柔弱如絲的內向,當坐上證人席那一刻,面對無暇理解他們內心世界與背後故事的司法官,年輕的受害者必須逼自己重複地敘述那段不想回憶的經歷,或是低頭啜泣,或是撕裂身體般大聲哭號,甚至有不少人情緒崩潰,必須長期接受身心科治療。

#當少女「蘿莉」在網路上,遇見「夢幻男友」

四月下旬,正值國中會考前夕,我一如往常地走進警局,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映入我的新聞眼,多年來已讓我幾乎無所感──滿臉稚嫩的國中少女與母親相對無語地坐在警局內,外面超過三十度的火熱高溫,卻無法融化偵查隊辦公室內,母女關係的冰點。

媽媽帶女兒上警局,是因這位少女蘿莉在網路上認識了一名「夢幻男友」,但隨之而來卻是糾纏不去的噩夢……

#陌生網友:來自未知世界、目的不明的暖訊

蘿莉的交友圈只有班上同學與部分小學同學,但準備會考是如此沉悶、無趣,剩下一個多月的考試前夕,別說有朋友陪著聊天,偶爾能在僅有的休息時刻滑滑IG就是一種恩賜。

某天晚上,蘿莉的IG收到一個大頭貼酷似韓星的男生傳訊息敲她:「安安,只是關心一下,要早點睡喔,加油。」「有沒有多喝水?別忘了還有人在遠處守護你。」

來自未知世界、目的不明的暖訊,持續了一個星期。蘿莉的好奇心被深掘出來,她開始覺得不管認不認識對方,就算是不會碰面的網友,給個簡單回應也是一種禮貌。於是她回了:「謝謝。你也在準備考試?一起加油。」

錯誤的第一步就此踏出。有了第一次交談,話匣子再也停不下來。

會員評鑑

5
4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3/16
劇透警告

家有兒少必讀

作者為20幾年資歷的社會線記者,因為近年兒少犯罪比率大幅上升,型態也與過往迥異,因而決定將其所見集結成冊,揭露幫派組織如何吸收並利用少年犯罪,包含幫派及毒品入侵校園、宮廟文化、少年車手、網路性剝削、打工誘惑,以及其他校園霸凌、性侵害、自殺等等問題,呼籲家長重視孩子成長環境中隨處可見的陷阱,補強社會安全網,拯救越來越多不慎墜落的少年。

本書文字簡單,推薦父母及高年級以上孩子閱讀,了解社會的黑暗面,才懂得步步為營,在關鍵的時點敲響內心的警鐘,願每個孩子都能平安長大。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2/03
劇透警告
還記得幾年前看過一部探討兒童性剝削的捷克紀錄片《我12歲,你介意嗎?》,電影劇組在開拍前展開海選尋找童顏女演員,為的就是測試這些假扮成未成年的女演員會在網路上遇到多少潛在的性犯罪者?結果在短短的十天之內就引來總共2458名網友前來搭訕,每當女演員向對方詢問是否介意自己僅12歲?得到的回覆幾乎都是不介意,而互動的過程也相當怵目驚心,即便這些女演員知道自己正在進行一場測試,仍然不時被這些網友傳來的露骨文字及照片驚嚇到,由此可見若是真的生理年齡是12歲的女童,又會受到多大的心理傷害,甚至一步步掉進惡魔所設下的陷阱?

隨著科技與媒體的發達,我們無法完全禁止孩子使用網路,更不可能24小時都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過去總認為只要防範路上隨意搭訕的陌生人就能避免陷入危險,但現在的犯罪手法不僅千變萬化還不斷推陳出新,只要意志力稍微薄弱,或是從眾心態作祟,便很可能誤入歧途而釀成一輩子都無法挽回的錯誤,所以身為家長的我們除了盡到照顧與陪伴孩子的責任,也應該要提高警覺並深入去了解新聞事件背後的細節,雖然我們都知道防不勝防,但與其催眠自己不可能遇到這些事情,不如敞開心胸與孩子共同討論該如何因應?

《誰讓青春沒有明天》這本書甫出版就立即吸引我的目光,主要是很早就知道作者戴志揚是一位擁有豐富社會歷練的資深記者,他在書中揭開許多新型態的犯罪手法,也寫道詐騙集團如何誘騙少女當視訊主播,還有以「家庭式宮廟」型態出現的暴力神將團體,最令我感到憂心的是毒品入侵校園的情況日益嚴重,以及長年以來無解的校園霸凌與性侵事件,其中最令人感到無奈且憤怒的是學校總是在發生事情的時候選擇隱匿與包庇,因為校譽不容破壞的重要性遠高於學生個體的傷害,看到作者戴志揚在書中提到自己還曾經因為一則報導學生吸毒的新聞被多所學校的校長聯合告上法院,真是讓人對於整個教育體系共犯結構之縝密感到不寒而慄。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是:「孩子看世事的價值觀對了,他們的人生也就對了。」

我們應該教育孩子的並不是告訴他們要無條件地與人和平共處或順從他人,而是從根本的價值觀開始建立,進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即便是師長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都該學會斷然拒絕且立即求救,最重要的是父母平時就該善盡陪伴及傾聽的責任,只要孩子夠信任父母,或許就能減低受傷害的程度。

這本書裡提到的案件都宛如電影情節般地令人不敢直視,但仍然非常敬佩作者戴志揚能把自身對於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關心化為文字,也明確點出現行法律的不合理與不足之處,我也誠摯呼籲明年一月即將參選立委的候選人能先讀過這本書,千萬別因為法律的漏洞而讓更多的孩子陷於不幸之中。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