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充滿信心的尊嚴光彩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DMAN) 、泰拉.班尼特.高曼(TARA BENNETT-GOLDMAN)(二位是夫妻,也都是作家暨心理學家)
當我與妻子泰拉抵達紐修堪仁波切(Nyoshul Khen Rinpoche)位於不丹的家中作客時,將要接待我們一週的東道主人:紐修堪仁波切及其佛母丹卻拉,難掩雀躍之情,興奮地分享關於前一位訪客的種種。這位訪客剛剛在我們抵達之前離開,並且也師承紐修堪仁波切。
他的名字是帕秋仁波切(Phakchok Rinpoche)。
從童年起,帕秋仁波切即從多位偉大的藏傳佛教大師處領受法教,其中包括他的祖父祖古烏金仁波切(Tulku Urgyen Rinpoche)。祖古烏金仁波切是最受尊崇的大圓滿禪修大師之一,於中共入侵時逃離西藏,前往尼泊爾。紐修堪仁波切博學專精,證量深遠,也是這群備受敬重的大師之一。
帕秋仁波切把紐修堪仁波切和祖古烏金仁波切所傳授的法教謹記在心,並且付諸實修於日常生活、悲心事業、閉關、傳法與研習之中。他的學業主要是在傳統的佛學院(藏shedra)內完成,投入多年的時間密集地沈浸於文本的研習,取得相當於博士的學位。
更重要的是,帕秋仁波切從事閉關多年,對於法教不僅有智識上的理解,也親身體現法教。他出身一個仁波切輩出的家庭,並且亦如家庭中的其他仁波切般流露出智慧、悲心與尊嚴的光芒。
多年前,我與妻子旅行至尼泊爾,在祖古烏金仁波切的座下學習時,就已經緣遇、結識帕秋仁波切,並且總是覺得他擁有超齡的智慧。如今,他已然成為一位傑出的上師,以清新脫俗且獨一無二的方式呈現傳統的智慧法教,使每個人,而非只有修持藏傳佛教的人,都得以親近法教。
在本書中,帕秋仁波切借助其弟子吳淑錦(Sophie Shu-chin Wu)洗練的文筆,分享他對「尊嚴」的甚深洞見;「尊嚴」是一份我們對於真實本性的堅定信心。仁波切解釋,即便是在轉化生活中的缺憾時,我們都可以轉心向內,注視自己的真實本性,猶如看見雲朵背後的清朗天空。
當新冠疫情爆發、世界大部分地區進入封鎖狀態之際,帕秋仁波切住進位於尼泊爾的一處聖穴,進行長期的閉關。在此期間,仁波切透過一位助理探問安危,令我們感動萬分。他的溫暖、愛心與超齡的智慧,使他成為這個時代啟迪人心的上師。
帕秋仁波切是體現他所傳授之法教與智慧的典範,即使面臨種種挑戰,他也能把覺知帶入內在的轉化,在在地閃耀出對自心佛性充滿信心的光彩。他開放、坦率、幽默的傳法風格,不但令人耳目一新,也深入聞法者的生活之中。
在西方弟子眼中,仁波切不但善於因材施教,也具有一份非比尋常的感性。這份感性或許歸功於仁波切的妻子諾布(Norbu)。她聰慧睿智,出身一個位於華盛頓特區近郊的著名西藏家庭。
本書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清晰且平易近人的指引,以及一條通達真實本性的道途。藉由這些法教與修持,讀者將會看見是什麼障蔽了本淨的自性。
導言
與本具的尊嚴結盟
吳淑錦 本書英文版執筆作者與中文版審定
一個秋日,在尼泊爾加德滿都著名的滿願大佛塔(Boudhanath stupa)附近,我與幾位友人一起共進早餐,享用以尼泊爾香料調味的煎蛋捲,搭配熱騰騰的奶茶。在閒聊了一會兒之後,我們的話題轉向帕秋仁波切所傳授關於「尊嚴」的法教,以及這些法教所具有的深刻療癒力,為眾人的生命帶來正面且深遠的影響。我於是提議把仁波切針對「自心佛性尊嚴」這個主題所給予的開示彙整成為一本小書。我說:「這挺容易的,應該很快就可以完成。」至少我當時是這麼想的。本書即是當初那個想法的最終成品。時值 2016 年,我向仁波切提出這個建議,仁波切欣然同意,於是我著手進行。
很快地,這項工程開始失控,如滾雪球般越滾愈大,遠遠超過最初的構想,演變成為目前的形式。我從此而了解到,關於「尊嚴」的法教不只限於仁波切所給的幾個開示內容而已。事實上,不論是明示或暗示、直接或間接,在仁波切所傳授的所有法教之中,都呈現了「尊嚴」這個見解。因此之故,這項工程並非如我原先所想的那般,只要彙整幾場開示的內容即可,反而涵括了仁波切在十五年期間所給予的教授。原始資料的數量如此龐大,使我能夠把「尊嚴」這個主題放在更廣的脈絡之內。
我也試圖探討「尊嚴」這個主題的歷史意義與常見用法。「尊嚴」(dignity)並非一個嶄新的想法,一千年以來,在西方文化之中,它一直是一個令哲學家著迷、被政治學家與倫理學家反覆熱烈討論的主題。即便如此,「尊嚴」的確切意義仍然不明。我投入數個月的時間,廣泛地研究並閱讀許多思想家針對「尊嚴」這個主題所提出的看法,他們包括佛教大師、西方哲學家、神學家、律師、心理學家與社會運動人士。然後,我把這些發現拿去和仁波切討論。儘管這些研究的大部分內容未明顯地呈現於本書之中,仁波切卻准許我使用這些觀點和想法,繼而把他的法教放在一個更廣大且易於全球讀者理解的脈絡與架構之中。
在接下來的五年期間,仁波切和我在美國、亞洲各地以及Zoom上見了幾次面,討論本書的內容,腦力激盪,構思陳述的方法,以及之後的定稿。在這相同的五年期間,仁波切分別在新加坡、尼泊爾、日本、英國、奧地利、德國、美國各地,針對「自心佛性尊嚴」這個主題而給予更廣泛的教授。對於本書的問世而言,這些教授是寶貴且無價的。
1981年,帕秋仁波切出生於尼泊爾加德滿都一個由著名藏傳佛教大師所組成的家庭,這些大師包括他的父親、祖父與伯叔。年僅一歲時,他即被認證為第七世帕秋仁波切——前一世帕秋仁波切的轉世,以及藏傳佛教達隆噶舉(Taklung Kagyu)傳承的持有者,並於六歲時陞座。仁波切師承多位大師,並以祖古烏金仁波切與紐修堪仁波切為主要上師。二十二歲那年,在經過密集且正式的藏傳佛教哲理與實修的訓練之後,仁波切在位於印度比爾(Bir)的宗薩高等佛學院(Dzongsar Institute of Advanced Buddhist Studies)取得「堪布」(Khenpo,相當於佛學博士)的頭銜。此後,仁波切開始活躍地在世界各地教授佛教哲學、理論與實修。
仁波切橫跨兩個世界,他在傳統的藏傳佛教家庭與文化之中成長,同時(不像之前世代的藏傳佛教上師)也喜歡頻繁地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接觸。他極欲瞭解當代人所面臨的困難、擔憂與掙扎。不論仁波切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傳法,他總是問學員:「你們的疑問是什麼?」「你們的掙扎是什麼?」而他們的回答都是關於自卑、自我憎恨、自我懷疑、自戕、成癮、害怕衰老與死亡等普遍存在的問題。仁波切關於「自心佛性尊嚴」的法教,即是針對這些憂慮所作的回應。
仁波切汲取藏傳佛教的智慧傳統,教導「自心佛性尊嚴」是所有人本具的特質,它本就是完整且圓滿的。仁波切常常以「我們的自性本淨」這句話來表達這份理解。本書的宗旨在於讓每個人看見自己本就擁有「尊嚴」這個特質,只需要學習去調伏煩惱習氣,即可契入並重獲「尊嚴」。在面臨困境時,與其感覺無助和消極,與本具的佛性結盟,將能夠帶來一份力量與自主感。自心佛性即是力量,而我們本就充滿力量。
在早期的幾次會談之中,仁波切說道,本書應該以簡單、直接的語言來書寫,讓非佛教徒的讀者與經驗豐富的佛教修行者都能夠理解。他囑咐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完整且有系統地鋪陳主題。
本書依照仁波切的意思而規劃為三個部分,反映出「尊嚴」作為一個概念的發展進程,以及修習「尊嚴」的次第。
第一部指出心與真如心性,而我們必須明瞭「心」本就是清淨且豐盛的。
第二部把焦點放在瞭解障蔽本淨心性的習氣與迷惑,以及加以對治的方法。
第三部則著眼於這個過程的結果——甚深且深植的信任與信心,轉化了我們與自己、他人、世界之間的關係。
帕秋仁波切一再強調,對「尊嚴」這個主題所得的智識上的理解,其價值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轉化只會來自直接且親身的經驗。
仁波切強調實修的經驗,因此本書除了提供概念上的認知之外,也給予一套思與修的練習作為輔助。這套練習被稱為「尊嚴座上修」,有助於讀者與本具的佛性連結,並且加以實修。幾乎所有的章節都包含了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尊嚴練習。諸位讀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傾向與動機,於閱讀本書時從事這些修持,並且在閱畢之後繼續實修。
在面對人生的難題時,大多數人都傾向於尋求「OK繃」式的解決方案——最容易、最能夠應急的權宜之計。仁波切滿懷悲心,他瞭解有時候這種方法是必要的。但是,就我們與自己、世界的關係而言,這種思考方式不會帶來長久的改變。
在本書中,仁波切煞費苦心地引導我們去深入審視迷惑的根源,並且一再耳提面命,不論是處於順境或逆境,都要檢視自己。仁波切強調,我們從直接、親身的經驗而認識自己,這份認識是穩固尊嚴,並且過著充滿意義的生活的關鍵所在。
仁波切鼓勵我們檢視自我,這並非是要我們盲目地聽令行事,也不是在說了幾句激勵人心的話語之後,就任我們毫無頭緒地暗自摸索什麼是通達尊嚴的道途。仁波切具有許多獨特的特質,其中之一是他常常取自親身經驗而授法,公開地分享他所經歷的掙扎,以及他如何努力尋找克服之道。對於我們的種種經歷,仁波切感同身受,並且透過事例、言教與身教,讓我們看見自己也能夠斷惑而解脫。
我們從仁波切親身的學習過程而認可、理解自己的經歷,並且提振對自身能力的信心。本書包括了幾則仁波切個人的故事,以及仁波切的弟子與友人的事例。為了保護隱私,大多數故事人物的身份都已更改,並非真實姓名。
許多幕後功臣促成本書的出版問世,我由衷地感謝他們。喬書亞.福斯(Joshua Fouse)、尼師尊瑪蔣揚諄瑪(Ani Tsunma Jamyang Donma)、希拉蕊.赫曼(Hilary Herdman)與薇拉.梁(Vera Leung)提供仁波切教授與開示的錄音檔案與文字紀錄。史帝芬.孟(Stefan Mang)檢查考核所有藏文與梵文的專門術語。策帕仁津(Tsepak Rigzin)提供關於如何使用梵文與藏文專門術語的建議。瑪格麗特.迪文(Margaret DeWind)騰出時間進行全書的校對、文字編輯與審稿。瑪麗.蘇芬(Mary Sutphin)、瑪喬莉.萊恩(Marjorie Rhine)、安德雅.薛曼(Andrea Sherman)與凱文.郭利(Kevin Gormley)閱讀整本文稿,並提供反饋與建議。許多其他慷慨相助、無法在此一一列名的朋友們閱讀本書的提案或部分書稿,並且提供意見。
我非常感謝香巴拉出版社的編輯凱熙.坎普(Casey Kemp)冷靜且嫻熟地引領整個出版的過程,她在進行溝通時所展現的專業、仁慈、關注與明晰,使整個出版過程變得輕鬆愉悅。我感謝娜塔莎.基墨(Natasha Kimmet)的專業與精準的編輯功力,彼得.舒麥契(Peter Schumacher)與格雷琴.高登(Gretchen Gordon)於本書後製期間所提供的協助,使本書得以圓滿完成。
我特別感謝我的夫婿艾倫.波(Alan Pope),他在本書付梓的過程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付出是無法估量的。他審慎地編輯整本文稿,提供許多具建設性的建議,以及一路走來——包括我絞盡腦汁,也只能擠出幾行字句的日子——所給予的鼓勵與支持。沒有他,這個漫長的過程恐怕只會更加艱苦,少了幾分喜悅與充實之感。
最後,所有的言辭都無法適切地表達我對仁波切的謝意,他仁慈地把這個重任交託於我。
對我而言,在一位真實的佛教大師座下數年,盡情地吸取他所給予的心要建言,並且共同地把這些建言出版問世,獻給更廣大的讀者群,這是一份無法言喻的殊榮,我心中充滿深深的感謝。我也要感謝佛母諾布(Khandro Norbu Gyari)所提供的寶貴建議,她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給予我所需的所有支持與溫暖。
曾經親見仁波切的人都知道,語言文字無法傳達他活潑明快的風采,以及將心比心的傳法風格。即使在座的聽眾人數眾多,仁波切都能夠直接地與每位聽眾連結,讓他們覺得那是專屬於他們的法教。他眼中所流露出的仁慈與信心,他所自然散放出不帶評判的溫暖,隨興自然且俏皮的手勢與動作,這一切都遠遠超出語言文字所能夠傳達的範疇。儘管如此,我仍然竭盡所能地傳達仁波切的法教精髓。若有任何疏失或錯誤,皆是我的過失,我在此先行致歉。
在西方傳統中,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說:「認識自己(Know thyself)。」在本書之中,帕秋仁波切所做的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本書所包含的法教並非虛誇的言辭,亦非宗教信仰,而是真實靈動的智慧,並且齊備了必要的法門,藉以接觸、確信並修習們本具的尊嚴(自心佛性)。我希望自己在年輕時就已接觸這些法教,但是現在我很高興諸位讀者能夠得以趣入。當前世界所面臨的嚴重問題,例如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氣候危機、以各種形式呈現的極端主義等等,使得「深入檢視自心」、「重新評估什麼是生命中真正重要之事」等議題特別顯得急迫。我誠摯地希望,在這個探索、檢視的過程中,本書能夠提供所需的支持,並且利益你、你所摯愛的人與情器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