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若你打從心裡相信「我家孩子不會變壞」,請務必閱讀本書!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若你打從心裡相信「我家孩子不會變壞」,請務必閱讀本書!

犯罪心理学者が教える子どもを呪う言葉・救う言葉

  • 定價:360
  • 優惠價:79284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出版榮登人文社科、親子教養、心理學,三大類別第1名
★銷量突破10萬冊
★日本amazon 4.4顆星推薦

 
若你打從心底相信「我家的孩子絕對不會變壞」,
請務必仔細閱讀本書!

孩子會說出口的在意,
連1%都不到!
等到向父母求助時,
事態往往嚴重到難以修復!

  「自以為的好」只是家長的自我滿足
  父母不經意的一句,可能已變成「對孩子的詛咒」!

  潛藏在日常的「危險一句」,身為父母的你,中了幾個呢?
  ①    跟大家好好相處
  ②    快一點
  ③    多加點油
  ④    你要我說幾次
  ⑤    好好唸書
  ⑥    小心點

  身為家長的你,是否也有以下的煩惱呢?
  ✓    總是被孩子氣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    孩子總是跟我唱反調,到底是為什麼?
  ✓    該如何才能培養出自律的孩子呢?
  ✓    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
  ✓    孩子身邊的大人們應該注意哪些事?

  °•°•°•°•°•°•°•°•°•°•°•°•°•°•°•°•°
  「明明是很乖的孩子,怎麼就變壞了?」

  身為犯罪心理學權威的作者,曾經對1萬名非行少年進行心理分析,
  深刻體認並非虐待、怠忽親職及貧困等問題,才會誘發孩子行為偏差。
  危險則在於乍看之下沒有任何問題的家庭,
  父母基於「為了孩子好」說出的話或做出的事,
  反而導致孩子誤入歧途,做出犯罪行為。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很容易會出現驗證性偏誤。
  一旦掉進了這樣的陷阱,就會變得一意孤行。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提供協助,
  而不是毀在大人的手裡呢?

  孩子都是最好的觀察者,
  卻是最差的詮釋者!

  這本書希望傳遞給家長們──
  並非「絕對不可以說這種話」,而是「必須思考孩子是如何接收」!
  進而傳達能讓孩子變得更好的父母之愛。
  °•°•°•°•°•°•°•°•°•°•°•°•°•°•°•°•°

好評文讚譽推薦

  羅怡君 |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長文推薦)
  別害怕說錯話,充滿關愛和理解的自由聊天,才是最適合孩子的心靈雞湯!

  王意中 |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父母會傷人?家庭會傷人?雖然對於許多為人父母來講,內心裡並不想要如此,也不承認自己會這麼說、那麼做。說話像一把刀,一把劍,在我們脫口說出之前得好好覺察,以免傷了孩子的心而不自知。親子關係是一場又一場,非常細膩且需要無時無刻自我覺察的修行。覺察、調整、修正自己的說話方式,這本書將會是教養的良伴。

  周育如 | 清華大學幼教系教授
  每位為人父母者都該看看這本書!當父母關心卻用錯了方法,對孩子的傷害不亞於虐待與忽視,甚可能會親手毀掉自己的孩子,這是多麼令人警惕與深思的訊息!願這本書帶給父母重新學習的機會,從此能以好的方式、好的態度、好的話語內容與孩子溝通!

  李家雯 | 諮商心理師.暢銷教養書《你在煩腦什麼呢?》《教養是合作》作者
  孩子為何說謊?為何偷竊?為何老師做出令師長師傷心又頭痛的行為?每個行為偏差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深藏的渴望,那就是希望獲得大人的認同與愛。然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旁人無意識的忽略、過度的干預或不當的言語,都可能會導致他們走向不良的行為軌跡。

  孩子都是最好的觀察者,卻是最差的詮釋者,有時大人們一句無心的「自以為鼓勵」,卻可能造成孩子滿身瘡痍。但即便如此,我們也無需總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思考該怎麼跟孩子說話,該怎麼互動。因為我們可透過他人的經驗分享,閱讀,討論,來找到最適合自己也令孩子心安的親子互動術。推薦這本書,幫助自己在總難以平靜的教養旅程中可以「放心地說,好好地說」。

  邱珍琬 | 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作者以幾十年與非行少年接觸的經驗撰寫本書,其內容涵括了很重要的教養實務精髓,尤其是針對家長對孩子的期待與溝通方式,可能會因為沒有解釋、或孩子主觀的錯誤解讀,卻造成日後不可收拾的結果!觀察孩子、先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責備與讚美的平衡、給予孩子選擇及內省、適當失敗經驗,都一語中的,值得家長關注!

誠摯推薦

  沈雅琪 | 神老師
  陳志恆 |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許恆嘉 | 教養暢銷書《放手,不放養》作者、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思維探索導師
  郭葉珍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
  黃之盈 |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魏瑋志(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出口保行 Deguchi Yasuyuki


   犯罪心理學家。1985年畢業於東京學藝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發展心理学專攻。並於同年進入法務省,擔任國家公務員高級心理專業職員。此後往來於日本各地的少年鑑別所、監獄及看守所,從事犯罪者的心理分析和資質鑑別,曾針對超過1萬犯罪者進行心理分析。

  此外,亦曾在法務省矯正局、(財團法人)矯正協會附屬中央研究所、法務省法務大臣官房祕書課國際室等單位工作。於2007年以法務省法務綜合研究所研究部室長研究官的職位退休,成為東京未來大學兒童心理學部教授。自2013年起,就任學部長。

  經常在內閣府、法務省、警視廳、各都道府縣廳、各都道府縣警察本部等機關主辦的講演會上進行演講,並提倡名為「攻擊性防犯」的獨特防犯理論。

  目前為富士電視臺《全力!脫力時光》節目的固定來賓,並經常在各家電視臺的新聞和資訊節目中提供防杜犯罪的相關知識。

譯者簡介

李彥樺


  1978年出生。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從事翻譯工作多年,譯作涵蓋文學、財經、實用叢書、旅遊手冊、輕小說、漫畫等各領域。
 

目錄

前言  一萬名罪犯讓我學會的事情
 
序章  「為了孩子好」只是父母的自我滿足

■    為什麼「為了孩子好」這句話,為何容易讓孩子誤入歧途?
■    「客觀事實」與「主觀現實」的差異
■    任何人都有機會改過自新
■    父母「為了孩子好」所做的事情,不見得真的對孩子好
■    父母容易陷入的「驗證性偏誤」
■    給自己好好思考「是否過度一廂情願」的機會
■    修正教育方針時,應該要注意的事
 
第1章  「跟大家好好相處」會破壞孩子的人格特質
※小航的案例:竊盜(店內行竊)
■    「跟大家好好相處」背後隱含的問題
■    「跟大家好好相處」與「不歧視他人」完全是兩碼子事
■    學習與他人保持心理距離
■    「唱高調教育」所隱藏的問題
■    「要做弟妹的榜樣」這句話只會戕害孩子
■    家庭也有可能「監獄化」
■    能夠順應團體的孩子,以及有主見的孩子
■    只要換一個角度看,缺點也會變優點
■    責備搭配讚美,能夠誘發孩子的特長
■    利用適度的「感官刺激尋求」,讓孩子的興趣更上一層樓
 
第2章  「快一點!」會破壞孩子對未來的預期能力
※由香的案例:侵占公款
■    做壞事的人,都欠缺事前預期能力
■    「快一點!」這句話為什麼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    養成「逆推思考」的習慣
■    有能力卻不知道該做什麼的人
■    思考未來之前,必須先學會理解現況
■    在理解困難的前提下,提升因應能力
■    明明是自己的事情,為什麼自己無法決定?
■    如何獲得具備彈性的思考能力?
■    天才節目主持人,訓練事前預期能力的方法
 
第3章  「多加點油」會讓孩子喪失努力的動力
※直人的案例:觸犯大麻取締法
■    同樣一句話聽在不同的人耳裡,卻有截然不同的意思
■    「加油」這句話,並沒有辦法提升孩子的動力
■    「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可怕的習得無助
■    孩子或許只是「看起來沒上進心」
■    孩子不努力的原因是什麼?
■    孩子不可能直接進入自我實現的階段
■    獎勵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    能夠幫助孩子重新振作起來的「心理彈性」
■    根據運動選手的「心理分析」,找出提升「心理彈性」的祕訣
■    與其追究原因,不如引導孩子看見希望之光
 
第4章  「你要我說幾次」會破壞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仁美的案例:援交(曝險)
■    沒有辦法好好珍惜自己的孩子們
■    自我肯定與自我中心
■    要稱讚到孩子的心坎裡,前提是做好觀察的功課
■    觀察的重點
■    長期不加理會,自我肯定感會持續下滑
■    認清「要我說幾次」這句話背後的一廂情願
■    要是不小心說出「我家的孩子好笨」這種話……
 
第5章  「好好用功唸書」會破壞信賴關係
※浩二的案子:殺人未遂
■    成績優秀的「好孩子」犯下重罪的原因
■    「擴大性自殺」的心理現象
■    有動機也沒有關係,只要別付諸行動就行了
■    預防犯罪與非行的「風險與成本」觀念
■    家人是最大的犯罪成本
■    在競爭中輸了,也不會完蛋
■    越被要求唸書,就越不想唸書的「回彈效應」
■    擁有讀書以外的話題
■    課業遇上瓶頸,就回歸「小階段學習」的原則
 
第6章  「小心點」會破壞孩子的同理心

※麻衣的案例:詐騙(投資詐騙)
■    無法體會他人心情的悲劇
■    「我並沒有錯」是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的心態
■    同理心與道德性
■    為什麼不能對孩子說「小心點」?
■    應該誘導孩子「內省」,而不是「反省」
■    「角色書信療法」能夠讓孩子認真面對自己的心情
■    檢視自己是否「過度保護」及「過度干涉」?
■    過度保護與自由放任
■    父母在遇上難題時,應該求助專家,不要自作聰明
 
終章  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好的父母之愛

■    「老師的孩子」真的不會變壞嗎?
■    攤開白報紙,舉行家庭會議
■    與家人們共同擁有一個「家庭的目標」
■    無論如何一定要真誠面對自己的孩子
■    給認為「我會變成這樣,都是父母的錯」的人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406625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歡迎光臨心理相談所

會員評鑑

5
15人評分
|
1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4/08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提升整體社會素質的最根本辦法。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這本書猶如替所有的父母做教養健檢,作者出口保行是一名犯罪心理學家,同時也曾經對一萬名罪犯及不良少年做過心理分析,他透過自己的研究與觀察而寫下了這本書,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清楚理解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將左右著孩子未來的命運。

我覺得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是「驗證性偏誤」,指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傾向會去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證據,所以會發現教養的觀念也時常呈現兩極化,再加上家庭是一個封閉的環境,許多人還是認為如何教養是關起門來的事情,不僅不會去吸收新的知識與觀點,還沈浸於自己認定的舊思維而抗拒他人的建言,所以我很認同作者提到想要培養有獨立思考的小孩,大人也需要接受新的價值觀。

比如書中提到過去總是教育孩子要融入群體,要跟每一個人都好好相處,其實這不僅實務上有難度,也在某種程度上壓抑了孩子真正的心情,難道面對一個欺凌自己的人,還得要以禮相待嗎?作者在書中也點出了「好好相處」跟「不歧視他人」是兩回事,我認為這也是人際關係中常見的盲點,其實並不一定要跟每個人都展現積極熱絡的互動模式,適時地保持距離也不失為一種自我保護,也無須感到愧疚而勉強自己去迎合對方。

我認為教養的基礎還是必須始於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及細心去觀察孩子,當父母完全沒有經過觀察而對孩子的行為妄下論斷而出口批評時,就非常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進而讓孩子沒辦法信任父母,並且在許多生活細節上出現行為問題。

當然一個孩子會長成什麼樣的大人,還是跟先天的特質與個性有些關聯,也不見得父母曾經說錯哪些話就會徹底毀了孩子的一生,只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必要先端正自己的價值觀,並且學習把原本看不慣孩子的缺點轉化為特質看待,同時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適時給予引導及協助。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08
文 / 青縓葉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少和小孩子接觸到的機會,舉凡公眾場合、交通運輸工具上、路邊擦身而過等,也有不少時候,會看見家長正在教育孩子,也或者有小孩被縱容吵鬧的時候。筆者往往看到這樣的情景,都不由得感歎家庭教育的重要。
本書透過多項反面案例探討家庭間的關係、教育方法,是極為少見的逆向操作,在閱讀的過程時不免感到驚訝,一些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甚至是從小聽到大的語句,很有可能會成為某個不安的因子,種植在子女的心中,導致其有錯誤的判斷與思考,演變為成長過程中的偏差。

透過犯罪實例的統計與精算,其實可以得知親子之間的互動,大多都是決定孩子心智成長的主因。

_

【究竟是為了誰好?】

替孩子顧及太多,甚至是催促孩子,都有可能造成其無法判斷下一步、只見得著眼前的心裏。

許多時候因為父母認為子女年紀小不足以理解,在下指令前缺乏前因後果的描述,導致大人說一步,小孩才跟著做一步,缺乏了思考途徑,也大幅減少了可以思考的機會。

由此可見自我判斷的能力需要培養,重要性也相當大。孩子也能從「他律」的過程轉變為「自律」,從培養思考到自省,再慢慢養成自律的習慣,其實三者之間息息相關。

經常看見影視作品會詮釋父母將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各種才藝班、補習班,樣樣都來。在希望孩子好的同時,也忽略了小小心靈所承受的壓力和想法,家長可以提供參與各項體驗的機會,試著不去設限子女們的成長,鼓勵孩子閱讀課外讀物,由此培養其在應對各種事物上的彈性與判斷,並時不時地拋出假設的問題,刺激思考,對成長會有很顯著的效果。

_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聽到長輩們所言:「你還小,不需要知道這些。」,乍看之下女子們確實不需要了解太過艱澀現實的事情,但完全隻字未提的行為,也在孩子心中產生了矛盾感。家長們需時時刻刻關注小孩子的內心狀態,當童言童語的「為什麼?」在耳邊響起時,試著可以用委婉的語句帶過,至少讓小孩子的疑問得以承接住,在傳遞訊息時,也需要好好審視與斟酌。

不僅僅自省,夫妻之間的溝通也相當重要,文中提及:立場不一致容易造成孩子混亂;教育立場不相同,也容易造成孩子的不理解與不信任,真誠與信賴在親子關係中是必須存在的,必須把子女當成獨立的個體去尊重與對待,時時刻刻關心和吿知,而不是自己獨有的「附屬品」。

_

每個人一出生首要接觸的環境便是家庭,在進入學校與社會之前,在家庭裡接收訊息,並作出反應,是一切舉止的起源。價值觀、思想也在這時候成為雛形;誠如文中所述,家庭環境是一個外人難以干涉的空間,即為一個封閉的狀態,因此父母該如何建立給孩子的價值觀,就足以好好重視。本書文字樸實,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與分析案例,不僅僅是甫為人父母的必讀寶典,同時也是所有接觸到小孩的必備讀物之一。

**感謝悅知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08
世上最深刻無盡的,是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世上最大的謊言,是寄生在愛裡的「我是為你好」。

既要為孩子思慮周全,無微不至的為其預防未來可能的挫折或失敗,又要顧及孩子的主體性,尊重其個人思想與感受,期間需要不斷地核對、溝通,因此造就了上面的矛盾。愛與控制的砝碼,需要在天平上來回擺放,拿捏出最適合的位置。

不論父母採用何種方式與孩子相處,回到最初的原點,父母自己需要有內在的歷程,無論是作者提到的——有錯誤就修正、內觀療法,或是事前預期能力。父母要先有自己的體驗,了解過程,方能拉開距離,用相對客觀的角度去看待親子互動關係,也能使用更多的不同的方法及滾動式修正。

此外,信任感是親子關係中不可或缺的調味,也許最理想的狀態,並非我是為你好,而是「我相信,你知道怎麼樣為自己好」。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08
在《教出殺人犯Ⅱ》裡便透過副標「『好孩子』與犯罪的距離」,提及「成為好孩子」的不當教養要求反而逼迫孩子走向歧路;而《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則詳細地去述及哪些自以為好的教養實則造成孩子創傷。
    從中意外地發現,那些因著「為你好」而說出的話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它們甚至是父母不自覺地因著自身情緒加諸在孩子身上的話。父母大概沒想到,那些即使只是隨口的話語都狠狠地割傷了孩子的內心;對孩子而言,還未認識這個世界模樣,便在被迫理解中承受了種種。「我是為你好」下所做的各種命令、期待不單單是情緒勒索,而是披著教養的外皮,透過權威要孩子服從,放棄思考地服從孩子很想理解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的各種事,但父母都說「本來就是這樣」,孩子的試圖思考所做的詢問變成頂嘴,而父母最終要的不過是服從命令、進而完成期待的機器人,這才是父母,甚至世界眼中的「好孩子」。
       種種忽視孩子感受的教養下,那些自認為的心靈雞湯猛地灌注孩子的內心,忍住種種想吐的衝動的孩子們,最終的崩潰不是得了諸如憂鬱症等等的精神疾病,再來就是犯罪。
        一個孩子如果內心生病了,那麼也揭示了原生家庭也出了問題,才會反映在孩子身上,但許多父母將病因都歸珠於孩子身上,「都是你不夠聽話」、「是你的個性有問題」,千錯萬錯不是孩子的錯,不然就是另一半的錯,真正為此自省的父母可能不多,因為這對他們而言將是過去教養努力的全盤否定。
       作為受傷的孩子然後已經長大的大人,看到這本書像是撕開幼時的記憶,正巧「快一點」便是自己長年被督促的聲音,即使看到這三個字都重新感受到自己的呼吸急促,湧上的焦慮是積累的創傷。
        已然成人,父母年老,自我療癒的同時,希望自己能因著過去的創傷,而同理相似創傷的孩子,進而在他們墜落時,可以好好接住他們,而那接住的不只是受傷的孩子,還有多年前墜落的自己。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08
近幾年來坊間關於兒童身心發展的書籍越來越多,可見社會大眾越來越注重兒童身心健康的平衡。這些書籍中,又以幫助父母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與行為模式為大宗。

但是,了解了之後呢?

教養難的就是,你不知道究竟哪一句無心的、甚至自認是善意的話,會埋藏在年輕的心靈中,生出酸蝕的腐質。

這就像站在車流倏忽的路口,想穿越而行,卻發現整條路上沒有半個指標號誌。有的父母也許就隨心所欲、有的父母會審慎嚴謹,但終歸都只是茫然前行。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這本書,就是真正站在教養的中心,從青少年、成人犯罪的既成事實中,以反面案例為出發點,回朔剖析家庭教育中須重視及改變的環節,一方面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父母的話語態度在成長過程中對孩子帶來的影響,一方面提供父母實際可運用的正向教育方式。書中提到的第一個例子:「快一點!」,相信就是在每個家庭中日常催促的慣用語,然而除了催促"快一點"之外,孩子在未被告知原由、也未經父母的引領,進行"事情預期能力"的練習,將會導致孩子無法將"當下的行為"與"未來的後果"做連結,進而影響長大成人之後的逆推思考。既然點出了問題所在,書中自然也提供了更適當的提問模式與做法,供大家模仿參考,絕對是獲益頗多的一次閱讀。

除了實例分析,本書作者亦在一開篇就直接了當的做了結論:孩子內心主觀的意識與感受,遠遠比父母(自以為)客觀的話語來的更為重要。畢竟教養的主體是孩子,而非父母。父母是不是為了孩子好其實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孩子步履蹣跚、即將墜落之時,是否有人會伸出雙手,穩穩地、溫柔的將他擁抱入懷。

《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這本書精闢的總結了父母在教養中易犯的無心之過。作者以多年面對犯罪青少年所累積的經驗結論,告訴大家只要用對了方法,再壞的孩子都是能夠慢慢被改變、慢慢被引導回正途。當然誰也不希望孩子有一天誤入歧途。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能讓孩子在成長的路途少受點不必要的委屈、少吃點不必要的苦,讓孩子能在羽翼未豐之時,做好萬全準備,以面對未來的挑戰,那麼停止剛愎自用,打開這本書,相信一定能得到很多的啟發與收穫。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親子教養、童書、國中小】三采電子書展|電子書單本88折、兩本85折|設計我想要的人生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獨步文化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
  • 寵物書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