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書節
暴風雪:托爾斯泰經典小說新譯

暴風雪:托爾斯泰經典小說新譯

Метель. Избранные рассказы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2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七篇以生死為主題的短篇小說,包括〈暴風雪〉、〈三死〉、〈瓦罐子阿柳沙〉、〈瘋人日記〉、〈人要多少地才夠〉、〈三隱士〉、〈主人與雇工〉。死亡是托爾斯泰一生汲汲探究的問題,他幼年經歷父母早逝、親戚的生老病死,青年從軍目睹戰場士兵的搏殺陣亡,成為父親後送走五位早夭的孩子,打獵時面對動物的死前掙扎……每一個生命走向死亡都是獨立可觀的事件,他細細觀察人面對死亡的行為表現與內心幽微轉折,思索其中的意義,試圖探求「死為何物」的過程中,同時也將之轉化為小說創作的珍貴材料。

  這幾篇小說以不同形式、角度來理解「死為何物」,包括迷途旅人徘迴在死亡邊緣的經驗、貴人與凡人甚至非人(樹木)的瀕死感受、人意識到死亡終將到臨的恐懼、人面對死亡的瞬間感悟。托爾斯泰藉由這些走向死亡的生活故事來探索生死奧義,帶我們察覺死亡的形態、感知瀕死者的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末篇〈主人與雇工〉與〈暴風雪〉的情節相似,卻又富含新意,兩部作品相隔約四十年,彷彿是老年托爾斯泰與青年托爾斯泰的對話。

  面對死亡,是托爾斯泰終其一生的課題,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

  ◎世界文學巨匠  托爾斯泰  給我們的生死教育課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助理教授  江杰翰  專文導讀〈托爾斯泰與向死而生的藝術〉

評價讚譽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新文學流派中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伊凡‧屠格涅夫

  一個文學作家,除了詩意以外,應該對所描繪的現實了解得極為細微精確;從這個角度依我看來,我們只有一位堪稱出色──就是列夫‧托爾斯泰伯爵。──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談《安娜‧卡列妮娜》)

  托爾斯泰的〈暴風雪〉令人驚奇,故事雖小,卻是向前進了一大步。──亞歷山大‧赫爾岑

  他的敘事藝術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托瑪斯‧曼

  謝謝您要我讀托爾斯泰的小說,這是一流作品。他真是一位藝術家和心理學家!……我覺得,他有時候讓我想起莎士比亞。──古斯塔夫‧福樓拜(與屠格涅夫通信談《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作為史詩作家,是我們大家的老師;他教我們觀察人,既要觀察人性顯露於外的現象,也要觀察人心隱蔽於內的活動。──安那托爾‧佛朗士

  他的作品在任何時代,包括我們這個時代,都是永恆、壯闊且不會消逝的,就像大自然本身一樣,甚至不會讓人感覺到這是人所創造的藝術。──史蒂芬‧褚威格

  托爾斯泰啊,托爾斯泰!就現今來看,這不是人,而是巨人,是朱比特。──安東‧契訶夫(與蘇沃林通信談托爾斯泰的援助飢民相關作品)
 
  托爾斯泰是無法超越的俄羅斯小說家……讀屠格涅夫,您知道這是屠格涅夫。讀托爾斯泰,是因為您停不下來。──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在俄羅斯和世界文學中,列夫‧托爾斯泰永遠是一座雄偉、難以攀越的高峰。──米哈伊爾‧蕭洛霍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Lev N. Tolstoy, 1828-1910)


  俄國小說家、思想家,他的文學作品是世界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也是現實主義文學殿堂的瑰寶,他的宗教哲學與道德觀被稱為托爾斯泰主義,包括簡樸生活、自我道德完善、寬恕一切、不仇視他人、不以暴抗惡等觀點,透過他與志同道合的追隨者在俄國及全世界推廣,影響了包括甘地領導的印度獨立運動,以及二十世紀以來的反戰運動。

  出身貴族,父母早逝,少年時期在姑媽的照顧下成長,大學時期思索人生目標後決定退學,回家鄉自學、務農。之後在兄長邀約下從軍,五年的軍旅生涯參與了重要的克里米亞戰爭,親身見證了戰爭的殘酷與非理性,退役後積極參與文藝圈,發表的小說獲得好評,便堅定走向創作之路。史詩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讓他站上世界文學的舞台,接著《安娜‧卡列妮娜》更讓他走向小說藝術的巔峰;在此之後,他醉心探索宗教哲學,一八八○年代是他人生觀的轉變期,發表《懺悔錄》、《我的信仰》等宗教哲學議論文章,身邊漸漸聚集追隨者,開始積極推廣托爾斯泰主義,到了十九世紀末的長篇小說《復活》,大致反映了這時期的心路歷程。最後,他也因為宗教哲學觀與東正教會漸行漸遠,雙方正式決裂。

  托爾斯泰曾被諾貝爾和平獎與文學獎提名數次,但晚年的他已經不願獲得任何獎,甚至對外明確表達拒絕。托爾斯泰生前不顧妻子的反對,宣告自己的著作權開放給社會公眾,以便普及閱讀。現在來看托爾斯泰的遺產,應該不單是文學藝術,也不只是思想觀念,還有「托爾斯泰的精神」。

譯者簡介

何瑄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喜愛文字與旅行,現為兼職譯者,著有童書《成語怪探:沒道理的A、B計畫》上下冊、譯有《外套與彼得堡故事:果戈里經典小說新譯》、《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選集II》、《我們》等,另有散文專欄發表於《天下雜誌》「換日線」。

魏岑芳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學士、碩士,曾獲教育部赴俄交換獎學金,赴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研習一年。現任職於科技業,仍盡力在忙碌生活中持續保有對俄羅斯文學翻譯的熱情。自小從偉人傳記中認識托爾斯泰,有幸學習俄文,並親訪亞斯納亞‧波良納──托爾斯泰的出生、生活與長眠之地,得以更貼近他文字中的真誠與對信仰的探問。譯有《伊凡‧伊里奇之死》、《傻子伊凡》、《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
 
 

目錄

暴風雪
三死
瓦罐子阿柳沙
瘋人日記
人要多少地才夠
三隱士
主人與雇工

【導讀】 托爾斯泰與向死而生的藝術 文/江杰翰
【編後記】 文/丘光
【托爾斯泰年表】


 
 

導讀摘文

托爾斯泰與向死而生的藝術
文/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助理教授  江杰翰
 

  生與死是托爾斯泰窮盡一生探究的問題。對他而言,死亡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托爾斯泰年幼時父母相繼去世,使他的童年蒙上陰影;兩位兄長因為結核病英年早逝,更教他執著於思索死亡的意義;在高加索與克里米亞,托爾斯泰見識到戰爭的殘酷;身為人父,子女的死亡令他傷心欲絕。死是什麼?如何死?若終究免不了一死,為何還要活?托爾斯泰研究東、西方哲學,反思生命經驗與宗教信仰,試圖尋求解答。在日常生活中,他對死亡近乎偏執的關注也反映在晚年的日記習慣:完成每日的筆記之後,他會預先寫下第二天的日期,然後以三個字母註記「若我活著」,次日再以「活著」開始新的記事。日復一日,像是一種練習。

  從《童年》到《戰爭與和平》,從安娜‧卡列妮娜到伊凡‧伊里奇,在托爾斯泰的作品中,處處可以看見死亡的蹤跡。死亡也是本書收錄的幾篇小說共同的主題。在這些故事裡,死是個謎,卻也是覺醒的契機。透過書寫死亡,托爾斯泰試圖揭露存在的本質,並且展現自我和他人、和信仰之間的關係。

  暴風雪中的夏日印象

  〈暴風雪〉是本書作品中最早的一篇,構想來自作家的親身經歷。在風雪中迷途是俄羅斯文學的經典主題,危急的情境突顯人的渺小和自然的力量之強大,同時也體現了命運的嚴峻考驗——或無情的捉弄。在這篇小說中,托爾斯泰藉由詩的語言和結構安排,不只細緻地描繪感官經驗,更展示了流動的意識中人和死亡的不期而遇。奔馳的雪橇上,主角感受到死亡逼近,卻忍不住打起盹來,在夢中回到夏日溫暖的陽光下自家花園的池塘邊。然而,他依舊無法躲避死亡——他陷入了目睹農夫溺水而死的回憶之中。池水寧靜、美麗,卻散發不祥的氣息。若暴風雪象徵毀滅,夢境裡的意外事件彷彿暗示死亡無所不在,隨時可能從意識的深淵中浮現。嚴冬與盛夏、現實和夢漸漸交融,雪橇的鈴鐺聲傳到池塘邊,白茫茫的雪地也成了無邊的海洋。在恍惚之間,旅人愈行愈遠,所見的景象也愈來愈怪誕,喜悅與憂傷、愛與恐懼交織,死亡仍然如影隨形。

  值得注意的是,托爾斯泰勾勒車夫們的外貌與性格,不僅賦予角色生動的面孔,也呈現社會階級之間的對比。主角不顧旁人勸阻,執意上路,面對生死攸關的危機卻又束手無策。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夏日的夢境裡:他見到農民溺水,先是想跳入池中搶救,但隨即意識到自己泳技太差,只能旁觀。相反地,車夫們明白風雪的危險,知道如何生存,或至少掌握應對的方法:抽煙斗、說故事、唱歌、時不時活動身體,或者冷靜地將命運交付上帝。他們或值得信任,或不那麼討人喜歡,但都更清楚生活的道理,懂得敬畏自然、信任夥伴——如那位喜愛發表高見的車夫所說,馬會自己找到路。別忘了,在雪橇上睡著了的菲力普可是最先平安抵達目的地。

  主與僕的寓言

  〈主人與雇工〉裡的瓦西里和尼基塔走得更遠。

  托爾斯泰晚年主張藝術應該簡單通俗,傳達普世的道德價值,民間傳說、寓言故事和宗教文學於是成了創作的重要參考。本書中的作品大多都體現了這樣的美學觀點,其中又以〈主人與雇工〉最具代表性。
這篇小說鮮明的角色對比營造出強大的戲劇張力。商人瓦西里以金錢計算一切事物的價值。對他來說,宗教是生財的工具,兒子也不過是產業的繼承人罷了。他的姓「布列胡諾夫」源自俄文詞「撒謊」,說明了他狡詐的性格。瓦西里處處剝削雇工尼基塔,簡直佔盡便宜。他視自己為「主人」,因為作主的權力來自擁有。也正因此,他欲求更多。瓦西里只在乎過去與未來,總是忙著清點財產、規劃下一件買賣。
尼基塔則活在當下。他善良而謙卑,逆來順受,待人寬容,吃苦耐勞。他跟隨瓦西里,一路服從。尼基塔雖然曾經貪杯誤事,但卻能在歡樂的節日堅定地抗拒誘惑,滴酒不沾;他善待動物,當主人只顧著滿足自己的需要,他不忘先照顧心愛的馬。

  暴風雪遮蔽一切,卻也揭露事物最真實的樣貌。面對危險,尼基塔計算自己一生的罪,心裡念著真正的「主人」,坦然接受即將來臨的死亡。瓦西里則忙著估量買賣的收益。他嘗試獨自逃脫,卻是徒勞一場。在這個故事裡,聖尼古拉的神跡並非即時救援,而是深刻的覺醒。

  瓦西里的犧牲不見得出於高尚的道德情感,或許是恐懼使然,畢竟在冰天雪地裡相互依靠也是求生的本能。不論如何,隨之而來強烈的喜悅見證了神聖的頓悟時刻。托爾斯泰曾經在日記中提醒自己:「在神的事業中,你是做工的人。」對他而言,人的生命是勞動。在過程中,個人得以超越自身利益,為更大的目標努力。〈主人與雇工〉也是瓦西里體會服務的價值、「成為工人」的過程。終於,「他明白了。」瓦西里不再害怕,愉悅地擁抱另一個世界,因為他的生命已經掙脫了自我的侷限,在他人身上延續。至於對已經準備好面對死亡的尼基塔來說,這樣的安排是不是划算的交易,則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本文摘自《暴風雪:托爾斯泰經典小說新譯》之導讀)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835911
  • 叢書系列:經典文學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5 x 20.5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暴風雪
譯/何瑄

1

晚上六點過後,我喝完茶,從驛站出發。我已經想不起站名了,只記得位於頓河州,靠近新切爾卡斯克。當我用皮襖與毯子緊緊裹住自己,跟阿柳沙並肩坐在雪橇上時,天色已經黑了。驛站外頭似乎溫暖而寧靜,儘管沒有下雪,卻看不見一顆星星;天空看上去極低,與鋪展在我們面前的潔白雪原相比,又顯得無比漆黑。

雪橇駛經幾座黑黝黝的風車磨坊──其中一座正笨拙地轉動巨大葉片。離開小鎮,我發現道路益發窒礙難行,寒風變得更加猛烈,襲向我的左方,將馬尾與鬃毛全吹向一邊,並將馬蹄與雪橇滑木掃開的雪強勁地捲起又吹散開來。我聽不見雪橇鈴鐺聲響,一股凜冽的寒氣竄入袖口直達背脊,腦中忽然浮現驛站長的勸告──最好不要上路,以免徹夜迷途,凍死在路邊。

「我們不會迷路吧?」我問車夫,卻得不到回應,我把問題說得更清楚些:「那個,車夫,我們到得了下一站吧?不會迷路吧?」

「只有天知道了。」他頭也不回地說:「你瞧,地面風勢多強,都看不到路了。我的天啊!」

「你不如直說,有沒有可能送我們到下一站?」我繼續追問:「我們到得了嗎?」

「應該可以。」車夫回答,他還說了一些什麼,可因為風大,我聽不清。

我不願意折返,可是頂著嚴寒的暴風雪在頓河州的空曠草原上整夜亂跑,感覺實在很糟。此外,儘管黑暗中我看不清車夫身影,可不知為何,我就是不喜歡他也不信任他。車夫縮著腿坐在駕駛座正中央而非側邊,他身材過於高大,聲音懶洋洋的,頭頂的帽子也不像驛站的制服帽──太大了,不停隨風搖擺;他趕馬的方式也不合規矩,雙手握著韁繩,像冒充車夫坐在駕駛座上的僕役。重要的是,不知為何,我就是不信任他,或許是因為他用頭巾包住雙耳──總之,我不喜歡架在我面前的這副彎駝背脊,感覺沒什麼好事。

「要我說,還是回去比較好。」阿柳沙對我說:「這樣亂跑有什麼意思!」

「上帝啊!你瞧,暴風雪刮得多厲害!完全看不到路了,眼睛都睜不開了……我的天啊!」車夫抱怨道。

我們走了不到一刻鐘,車夫便勒住馬,把韁繩交給阿柳沙,艱難地移動雙腿離開座位,跳下雪橇尋找道路,寬大靴子踩在雪地發出咯吱咯吱聲響。

「怎麼了?你去哪裡?迷路了嗎?」我問道,可車夫並未回答我;他轉過頭,避開刺目的寒風,離開雪橇向外走去。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日文書週年慶】閱讀日本博,看見日本的多重宇宙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天下文化全書系
  • 時報全書系
  • 經典漫畫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