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在野之學

在野之學

  • 定價:348
  • 優惠價:8730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著名鄉村研究學者賀雪峰教授系統總結華中鄉土學派的研究方法,並進而更上層樓,擴展到對中國目前整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總體反思。

其核心觀點就是通過“飽和經驗”,來培養研究者的“經驗質感”,從而建立真正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體性,而不再把中國作為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試驗場。

華中鄉土學派是發源于華中師範大學的村治研究譜系,以實地和田野研究為鮮明特徵,經過1980年代的張厚安教授、1990年代的徐勇教授、2000年以後的賀雪峰、吳毅、項繼權等學者的幾十年積累,終於蔚為壯觀,成為中國鄉村研究的重要力量。

在他們看來,鄉村研究既是最好的經驗研究的場域,也是建立中國學術主體性的基本學問。這一學派形成的研究風格可以這樣描述:“田野的靈感、野性的思維、直白的文風”。

賀雪峰在本書中從“飽和經驗”開始,系統地展開了這一學派的研究方法和訴求,從經驗的獲取與分析,理論靈感的培養和建立,中國學術的主體性,鄉村研究的基本策略和原則,學生的具體培養,等等。

本書從整個學派和作者本人深厚的學術研究出發,對研究的具體細節和宏大問題進行了連貫的探索,是一本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本土學者的方法論研究著作,不僅對於鄉村研究非常重要,即便對整個社會科學研究也必定會有頗多啟發。
 

作者介紹

賀雪峰
 
1968年生,湖北荊門人。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以他為核心的學術團隊被稱為“華中鄉土派”。其著作《新鄉土中國》、《大國之基》、《治村》等都成為當年度重要的學術暢銷佳作。
 

目錄

序言 知識在於解放思維…………………………………………… 001

第一編 學術方法…………………………………………………… 001
飽和經驗法
———華中鄉土派對經驗研究方法的認識 …………………… 003
論經驗質感 ………………………………………………… 020
社會科學研究與飽和經驗訓練……………………………… 034
華中村治研究中的機制研究………………………………… 049
大循環: 經驗的本體性與中國社會科學的主體性 ………… 058

第二編 學術立場…………………………………………………… 065
建立中國社會科學主體性的提綱…………………………… 067
社會學研究的本土化與主體性
———評謝宇教授 ?走出中國社會學本土化討論的誤區? … 071
經驗研究與中國社會科學的本土化 ………………………… 088
關於中國經驗研究的幾個問題……………………………… 107
為什麼要強調中文發表 …………………………………… 114
村治研究的共識與策略 …………………………………… 117
村治研究的路徑與主體
———兼答應星先生的批評 ………………………………… 129

第三編 學生培養…………………………………………………… 151
大學文科教育的關鍵在於解放學生 ………………………… 153
關於社會學研究生培養的幾點思考 ………………………… 167
社會科學研究生培養中的兩個不等式 ……………………… 182
研究生培養中的集體讀書與集體調研 ……………………… 198
飽和經驗與正向學習法 …………………………………… 208
如何才能寫出一篇好的社會科學博士論文 ………………… 218
本科社會實踐課是一門硬課………………………………… 227
社會科學研究生要讀經典…………………………………… 232

附錄 我與《新鄉土中國》 ……………………………………… 242
後 記 ………………………………………………………………… 251
 

知識在於解放思維



社會科學研究是要獲得對紛繁複雜社會現象簡化而深刻的認識。各種社會科學概念、理論和命題,都是認識社會現象的工具。研究社會現象,一要實現簡化,要做到“由表及裡”,在千變萬化的現象中找到影響事物變化的關鍵因素,抓住事物變化的規律。然後,用概念和理論將它們概括出來,形成新知識。二要追求深刻,通過深入研究去發現過去沒有認識到的方面,打開認識事物的新角度,形成知識增量。倘若脫離這兩點,提出的概念和理論不能增加認識,反而構成思維的負擔,就成了繁瑣哲學。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存在很大區別。社會科學知識存在很強的主觀建構特徵,自然科學尋求客觀知識。自然科學的認識一般能夠被證實或證偽。而社會科學的知識重在給人啟發,社會科學不研究終極真理。這就決定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有所不同。

庫恩提出“範式”的說法。科學的發展往往伴隨著“範式”革命。比如,“日心說”對“地心說”的替代,代表人類對宇宙認識的進步。“范式”以及“範式”革命用於描述自然科學的發展比較恰當。社會科學一般不存在一個“範式”對另外一個“範式”的替代。儘管一些社會科學理論大師會建立一套關於社會事物和歷史演變的全新概念、命題和解釋體系,推動學科發展,為人類貢獻智慧,但是這些理論大師往往很難完全擺脫前人的認識。社會科學理論大師所做的工作,更多是在補充、推進和豐富已有的知識。如果說自然科學的進步是靠一次一次“顛覆”前人的認識實現的,則社會科學更多的是靠批判、繼承和積累來推動認識深化和知識豐富。

社會科學不存在自然科學那樣的“範式”革命。這並不是說社會科學缺乏解釋上的差異。對於同一個社會事物,不同的人完全可提出不同的理論解釋。不同的人在學科訓練、知識儲備、思維方式甚至是價值偏好上的差別,都影響了他對社會事物的認識。個人之間存在差異,學科之間的差異就更大,還有不同學派的差異。社會科學不存終極真理,因此,這些差異就不構成自然科學那樣的“範式”替代。社會科學研究不僅允許這些差異,並且鼓勵差異化的研究。包容差異化的認識既是社會科學自身特徵,也是推動社會科學認識進步的手段。

社會科學研究不是用一種認識去替代和壓制另外一種認識,而是鼓勵不同的認識相互批判,通過辯論讓認識走向更加深刻。每一種研究都希望得到更多的認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結論就能夠替代另外一個結論。社會科學剖析世界,就像盲人摸象。誰也不知道大象的樣子。因此,每個人都去摸一摸,獲得對大象的不同認知,拼湊起來,就有點接近大象的本來面目。

所有的深刻理論都會帶給人類知識財富,因為這些理論打開人們認識世界的窗戶,讓雜亂無序的社會事物變得有規律可循。例如,馬克思提出了階級這個概念,讓我們對於人類社會的演變規律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後來,社會學家韋伯又提出了階層概念來分析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並且還用文化因素來解釋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對馬克思的觀點構成挑戰。韋伯是想駁倒馬克思嗎?也許是。韋伯駁倒了馬克思嗎?當然沒有。兩位理論大師提出關於社會規律的兩種不同解釋。馬克思並未被駁倒,他的理論在韋伯以及其他後來人那裡獲得了新生命。反過來說,韋伯的問題意識並不是憑空而來。試想一下,倘若沒有馬克思對物質因素的“片面”強調,大概就不會有韋伯後來對文化因素的“片面”強調。舊的知識在新的分析中煥發生命,這就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繼承、批判和積累。

社會科學研究不怕“片面”,怕的是不深刻。深刻的社會科學研究先從“片面”開始,允許多元,鼓勵差異化,在研究假設、問題意識、分析邏輯、材料資料等方方面面上,不斷地進行批評、修正、吸收、借鑒、改進,推動認識深化和知識積累。社會科學的發展源於解釋力的競爭。



知識在於解放思維。如果將它當做真理信仰,知識就變成了思維束縛。社會科學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起點和邏輯假設的基礎上,這些構成理論和概念的前提。若是忽視這些前提,將有前提的認識絕對化,知識就變成了束縛思維的信仰。打破迷信的辦法是回到理論的前提假設,在其不假思索的前提中提出問題。

社會科學的一個最根本前提是它具有時空條件。以社會學為例,它誕生於18、19世紀以來的西方社會,社會學的基本主題是分析西方世界的現代化化過程。中國屬於後發國家,中國的社會科學也是後發的。建立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需要處理西方社會科學理論與中國社會實踐的關係。顯然,在抓住“社會事實”、追求“價值中立”、運用定性和定量方法、重視概念提煉、綜合歸納與演繹、掌握邏輯思維等基本方法論層面,可借鑒西方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沒有必要重新搞一套。建立具有中國主體性的社會科學,關鍵是要將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拿來分析中國社會實踐,提出具有解釋力的理論。

如何做到這一點?存在著理論與經驗的“大循環”與“小迴圈”兩條道路。所謂“大循環”是指,用西方社會科學方法來研究中國的問題,從中國的實踐出發,分析中國的經驗事實,認識中國經濟社會文化變化發展規律,從中提出概念、理論和命題。“大循環”是將認識中國社會當做目標,將包括西方理論在內的所有理論資源和方法都當做手段,通過從實踐出發的研究,建立中國社會科學理論體系。所謂“小迴圈”是指,將成熟理論當做研究起點,在既有的理論體系中社會問題,研究社會現實的目的是為了回答理論命題。“小迴圈”認為社會科學理論具有普遍性,西方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中國研究要做的是查漏補缺的工作。

與哲學不同,社會科學不能靠邏輯演繹和概念辨析產生新知識,社會科學理論一般要與經驗結合起來形成。新生的社會經驗是促進社會科學知識發展的推力。相對於基本成熟的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具有14億人口的中國社會建設活動和社會變遷過程,構成全新的經驗。在“大循環”與“小迴圈”兩種研究道路下,中國的這一全新經驗具有完全不同的價值。

按照“大循環”的思路,研究者帶著“中國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是”等一類樸素問題去觀察現實、去思考、去提煉總結概括,然後獲得關於中國社會現象的一個個局部認識。再將這些局部認識彙聚起來,逐漸接近關於中國社會的完整拼圖。這就是盲人摸象。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要簡化認識,就要想辦法對獲得的認識就行提煉總結抽象,就形成了一些概念和命題。當這些概念和命題被討論、修正,最後被大眾接受,變成共識,就產生立足於中國實踐的社會科學理論。在“大循環”中,不僅西方理論是認識問題的工具,其他古今中外的知識都是促進人們認識問題的工具。“大循環”將獲得新的認識當做目標,研究方法與概念理論都是達成目標的手段。

“小迴圈”從對話理論開始,將完善已有概念和理論當做目的。當然,經過幾代理論家創造並流傳至今的經典理論,一般都能夠幫助人們簡化對世界的認識而充滿魅力。問題是歷史在進步,認識也需要進步。尤其對於中國這樣的全新經驗來說,更是需要理論上的突破。中國社會科學理論總體落後於西方,“小迴圈”從對話中提問題,出發點是修補既有知識,離開“大循環”後,中國的社會經驗就會變成西方理論的注腳。

“小迴圈”這種認識方法,在思維上經過否定之否定,回到其對話甚至批評的理論所預設的原初起點上。正如馬克思與韋伯都不會被駁倒一樣,用中國的全新經驗去對話某個西方社會學理論,最終依然要麼是擴大這個理論的解釋範圍,要麼是在相反相成的意義上復活這個被修正的理論。站在認識中國“是什麼”的角度看,通過“小迴圈”所獲得的知識是零碎的。從理論開始經過經驗再回答理論問題的“小迴圈”,作為具體研究手段中是需要的。但是,一定要將其放到從經驗開始通過理論抽象再回到實踐的“大循環”中,才能真正獲得從實踐出發的理論創新。

關於中國社會科學主體建設道路,便是毛主席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毛主席提出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實踐中提出問題,再將認識帶回到實踐中去,形成指導中國革命成功的理論,走的是“大循環”道路。還有的人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當做結論直接拿來用,就變成了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



“大循環”與“小迴圈”這兩種研究方式是賀雪峰教授概括總結的。建立具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需要用“大循環”統攝“小迴圈”。具體如何做呢?他還提出了飽和經驗的研究方法。“飽和”在化學上是指,一定條件下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於溶劑的狀態,達到飽和之後溶質會自動析出。賀雪峰教授用這個形態來形容社會科學的經驗研究狀態。

“飽和經驗法”是指,研究者通過充分地觀察經驗現象,自然獲得關於經驗現象背後一般規律的認識。認識活動都是從接觸感性現象開始的,科學研究的彌補是要抓住事物背後的一般規律。怎麼做到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呢?通常存在歸納和演繹兩種認識方法。歸納法從經驗事實入手,通過比較、計算、尋找相關性等,找到特殊現象中的共性部分。演繹的方法一般是從道理、原理和理論假設入手來分析問題。“飽和經驗法”是與一般歸納與演繹都有所不同的認識方法。

“飽和經驗法”是在研究者廣泛接觸經驗事實的過程中,形成經驗質感,然後反過來獲得關於事物認識的方法。“飽和經驗法”強調研究者的能動性。當然,所有的認識都依靠研究者的主動分析。不同的地方在於,“飽和經驗法”以研究者獲得“經驗質感”為基礎。“經驗質感”是一種與理論辨析、概念演繹和定量定性方法都有所不同的基礎性分析能力。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是,“經驗質感”不能通過理論閱讀和課堂學習獲得,“經驗質感”是一種實踐型知識和經由實踐獲得的研究技藝。

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說,“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獲得經驗質感最簡單的辦法是走進經驗無限豐富的田野中去。以農村調查為例。有人說,中國農村那麼大,光靠調查是窮盡不了的,村莊調查有什麼意義呢?實際上,調查的目的不僅僅在於認識村莊本身,還在於通過調查來養成“經驗質感”。調查的第一步是去認識客觀世界,比認識客觀世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來改造主觀世界。

做農村調查與課堂學習和理論閱讀一樣,目的都是形成分析問題的能力。不經過學習和閱讀的大腦是“樸素”的,一個人通過課堂學習而掌握學科知識和基本方法後,就初步具備了社會科學研究思維。這還不夠。這些課題學習所得的概念、理論和方法都是死的,還要通過田野調查將這些死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啟動。培養學生,第一步是讓他們經歷嚴格的理論學習,尤其是進行經典理論閱讀。完成這一步之後,再到田野中去,將這些死的知識變成研究者靈活運用的主體能力。

大學教育是要解放學生。第一步是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經典理論,實現從“知識灌輸”向理論思維訓練的解放。第二步是鼓勵學生走向田野調查,實現從理論閱讀向分析經驗事實的解放。

對於從事農村研究而言,村莊調查當然重要。不做調查,怎麼提出好的問題呢?對於不從事農村研究的人來說,做一些村莊調查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社會科學思維辦法。“飽和經驗法”可運用於農村研究,也可運用於對其他社會問題的研究。這就像經過長期訓練的籃球運動員,讓他們改練足球或是排球,一般也比常人進步的快。這是因為他們的小腦已經被充分地開發,運動細胞被啟動了,平衡感和控制能力比普通人好。在農村調查中形成的“經驗質感”,屬於對經驗事物的敏感把握能力,對未知問題的直覺能力,對複雜因素的分析能力,是認識社會現象的一般能力,因此很容易遷移到其他學科和其他研究領域。一個人的“經驗質感”不會隨著他的研究物件變化而失去。

“飽和”通過量變引起質變。從片面具體的認識走向整體全域認識,肯定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認識的深入要通過量的積累。剛開始對事物的認識抓不住重點,把握不了方向,接觸的次數多了,就形成抓住事物主要矛盾以及矛盾主要方面的能力,感性認識就會向理性認識邁進。經驗研究最重要的一點是熟能生巧。第一次下鄉的人分不清莊稼與雜草。沒有關係。通過兩次三次和更多次調查,就積累了經驗,逐漸形成了關於農村的整體判斷能力,即“經驗質感”。

村莊調查除了認識這個被調查村莊本身的特點之外,還會與其他村莊聯繫起來。“飽和經驗法”是指,前面調查過的所有村莊的豐富知識都在後面的調查中被喚醒。也就是說,對第一千零一個村莊的調查認識,包含了前面一千個村莊的豐富性。過去十多年以來,我們完成了超過全國一千個村莊的田野調查,積累起我們關於中國農村的整體“經驗質感”。

對於個體來說,經過十次以上,每次20天左右的村莊調查,大體就可以形成個人從事農村研究的“經驗質感”。



社會科學具有普世的一面,如分析問題要符合邏輯,避免層次謬誤,重視社會事實,對事物的分析保持開放性,等等。社會科學研究還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地域性。中國社會科學要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緊密聯繫,要探索中國的前途命運,要為14億中國人過上幸福生活尋找出路。西方社會科學可帶給我們啟發和借鑒,但是無法提供現成答案。建設具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是一項艱巨的事業。

顯然,中國的社會科學不可能在反對西方理論中進步。反對和排斥的做法,本身已經是在別人設置的議題中討論問題。研究中國問題,需要心態開放地借鑒古今中外的理論資源,尤其是西方社會科學理論資源。在這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主體性。建立中國主體性的社會科學,是在認識中國是什麼的過程,提煉認識中國的概念和理論工具,在深化對中國認識的過程中,提高理論水準,實現認識手段與認識目的的統一。

建立具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多個方向、多種方法、多個層面的共同努力。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年以來,西方優秀的社會科學理論基本都被介紹到國內,一般研究人員都有機會接觸最經典和最前沿的西方理論。中國正在經歷千年巨變,相對於理論學習,我們對日新月異的中國社會實踐的認識還不夠。社會科學研究需要走向田野。

“飽和經驗法”認為認識的深化源於量變基礎上的質變。也就說,理論提升源于對經驗現實充分認識之後的自然而然結果。驀然回首,恍然大悟。社會科學理論創新要靠長期積累。歷史上的一些理論大師,一般是將前人和同時代的研究在較高層次上抽象而建立起理論體系。社會科學理論創新就像高原上長出的山峰,珠峰的高度取決於青藏高原的高海拔。社會科學的理論高度取決於研究者所處的時代,以及那個時代所有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中國正處在大時代,為社會科學理論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如何回應這個大時代呢?以社會學為例。第一是出現天才式人物,如費孝通。這樣的話,社會學就可以獲得很快的進步。第二是積累式發展。不同的研究者從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入手,如城市研究、鄉村研究、治理研究、文化研究等,深挖井,遍地開花,將社會學科從平原建成高原,實現總體水準提高。天才式人物可遇不可期,積累式發展更可取。有了方向正確、方法正確和持續努力的積累式發展,自然會出現理論突破。在高原上更容易長出高峰。

“飽和經驗法”不僅是分析問題的方法,還是實現積累式發展的策略。



社會科學理論的意義在於打開認識世界的新角度。研究現實問題的目的不只是要去證明先賢理論的正確性。“生命之樹長青”。理論是手段,人是目的,學習理論是為了讓思維銳利,然後用被解放的大腦去剖析這個複雜世界。

賀雪峰教授曾評價費孝通說,三個“半通”成就了費孝通。這裡的“半通”是褒義。說的是費孝通對西方理論、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社會經驗都有一定理解,但是又不拘泥任何一方面,最後就實現了高水準的貫通。“飽和經驗法”便是要實現理論與經驗的通透。封閉和迷信都不是社會科學。經過理論學習且具備經驗質感的人,身體和大腦都是輕鬆的。

《在野之學》是賀雪峰教授關於如何做研究、如何學習、如何教育學生等方面的思考彙編。這些思考源於他的親身體驗,成文於不同時間,文字不一定嚴整,但很多想法是一貫的。在野之學,也可稱為實踐的學問。

桂華 2020.5.26
 

詳細資料

  • ISBN:9787301316221
  • 規格:平裝 / 253頁 / 32k / 13 x 19 x 1.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博客來|日文】春季日劇日影總整理,參展雜誌寫真任2刊9折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