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書祭
  • 電子書
活為難民 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1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活為難民 那年的我,與印度德里的流亡藏人們 (電子書)

  • 定價:350
  • 優惠價:245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歡迎來到世界的背面
這裡,並非總是水深火熱、危機四伏
 
  ▍「我們是難民,是沒有家的人。」
  ▍「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不努力就什麼都沒有。」
  ▍「那些外來移民不會真正為MT著想,他們只是來賺錢。」
  ▍「若有一天西藏迎來自由,我可能也沒辦法回到西藏生活。」
 
  一座位於印度德里都市邊陲的「難民空間」:Majnu-ka-tilla(MT),是一座由流亡藏人所建造的難民城,這兒因商業發展而與我們對難民營落後、髒亂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沿街傳來嘈雜的人聲與撲鼻的香氣,充滿著生活的氣息。
 
 作者以「難民研究」的視角來到這裡,與流亡藏人訪談、閒聊、共食買賣,開啟社會科學理論與世界對話的空間,也試著探索形塑難民處境的機制,尋找能夠鬆動結構的位置,分析流亡藏人與地方社群的交往互動,以理解印度社會和流亡藏人的關係,探究被排除在現代民族國家治理之外的他們,如何在國家的身體之內,沿著各種縫隙,建造使其得以活著,存在,並且行動的條件。
 
  全書深刻梳理難民的共同經驗與處境,如何在每日生活中被社會再生產,結構性的國家力量又如何介入難民性的再生產?並翔實記述作者與流亡藏人相處生活的互動點滴,說情喻理,開展一段獨特的田野境遇和故事,牽引出自身對於難民處境的認識與省思,亦為流亡藏人社會描述的著作,開啟一個新的視角。
 
共同推薦
 
  札西慈仁|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長
  林欣怡|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
  林昶佐|立法委員
  范  雲|立法委員
  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系退休助理教授
  陳瑞樺|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閱讀這本書,讓我看見西藏難民的多元面貌。——林欣怡(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理事、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
 
  開社會學之眼的深入動人書寫。——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呈現與難民同行,領受著人之所以為「人」的境況。——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非常值得推薦的著作,把MT的日常情景,以及鑲嵌在藏人流亡生活與印度社會變遷的過程,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彭皓昀/著作、攝影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曾是一名受自然科學訓練的背包客,因旅途風景刺激而被社會科學吸引,開始關注難民議題研究。目前正學習成為一名社會學旅行者,以散步、觀察與聊天八卦為方法,不斷思考自身所處的生活世界。
 
  本書改寫自碩士論文《難民性的再生產:以Majnu-ka-tilla流亡藏人為例》,曾獲得「2020年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
 

目錄

推薦序01  與難民同行  潘美玲  
推薦序02  從觀光客的凝視到開社會學之眼  黃崇憲  
推薦序03  在自己的土地上流亡  林欣怡  

楔子
序章 投向晦暗的視線
遇見他們
望向廢墟
曾經的觀光客
帶上社會科學的目光
難民空間們
難民生活
生活與時間

第一章 Majnu-ka-tilla:都市難民空間的誕生
流亡的起點
流亡社會的客廳:達蘭薩拉
來到Majnu-ka-tilla
第一印象
難民?難民營?
命名空間
難民庇護所:Budh Vihar
難民空間的發展
鑲嵌南亞核心的族裔飛地
排除/接納的張力

第二章  難民城市:居住、節點、領域
德里驚魂記
MT,熟悉的陌生地
居、駐空間
難民的都市:位處邊界的空間
難民的階層化
流離、根著與階級

第三章 難民處境
國家,一種結構性效應
難民的日常性
難民的儀式性
維繫難民處境的機制

第四章 流亡的生命
不確定的中介狀態
積極而謹慎:尋找政治盟友
從暫居到長住:打造利益共同體
苦難之後:建立公民性
我們:權力的開顯
 

推薦序
 
從觀光客的凝視到開社會學之眼—─誌記一段難忘的社會學之旅
黃崇憲
 
  總是在最邊緣、最異質的人身上,才得到自身最清晰的印記—─漢娜.鄂蘭
  
  人生或有奇妙的因緣。
 
  第一次見到皓昀,是2018 年7月1日在印度德里機場的過境大廳。彼時,我隨著潘美玲教授帶領的交大印度海外志工團,去印度北邊拉達克列城(Leh)的Jamyang School 進行志願服務。當我們長途飛行轉機抵達時,所有的團員們都已疲憊不堪,但要轉到列城的國內航線隔天才有班次。皓昀則是搭乘廉價航班,先飛吉隆坡,才又轉到德里機場跟我們會合,他背著六十公升的大背包、脖子上掛著一台專業的單眼相機,一副資深背包客的模樣,從此我倆結伴到拉達克並成為室友,無所不談。
 
  Jamyang School 位於海拔三、四千公尺有「小西藏」特色的列城,是達賴喇嘛協助創辦的寄宿學校,學生是拉達克的少數民族,接受有受教育潛力的孤兒、單親或家庭經濟弱勢的兒童入學,學校提供免費的教育和生活費。教職員經費由達賴喇嘛流亡政府基金會支應,學生的生活費則由當地德高望重分任校長、總管的格西(藏傳佛教最高的宗教博士學位)募款籌集,而成了潘美玲口中極巧妙形容的「一所難民幫助貧童的學校」。
 
  不久,認識了當時九年級的Motup,能用流利的英文跟我交談。他告訴我,多年前他爸爸帶著他來校,然後藉故說要去買日常用品,從此一去不回,那時年幼的他整整哭了一、兩個星期,才逐漸適應過來。Motup 每年在快要入冬前會回家,度過兩個月的寒假再返校。他的家位於喜馬拉雅山七千多公尺的小村子,要走一百多公里的雪地才能搭到大眾運輸系統,沿途要攀岩、涉過冰川、晚上在山洞生火過夜。視天候而定,一趟路短程則四、五天,長則超過兩星期,曾被拍成紀錄片《冒險上學去》,說是全世界最危險的上學路。Motup 說,他有同伴們一個掉落懸崖、一個被河流沖走而亡。
 
  我們在Jamyang School 期間,適逢達賴喇嘛生日大會,在會場看到大群穿著傳統藏服的流亡藏人遠從各地來參加慶祝活動,在會場台下主位的不是西方媒體和貴賓,而是流亡藏人學校的小學生。尊者除了以英文致詞開場,全程使用藏語。中間有一度尊者對著遠方似乎在喝止什麼,經旁邊的藏人朋友解釋,方知有一衣衫襤褸者遭維安人員驅離,尊者特地制止。後來我們又幸運地蒙尊者接見,侃侃而談對「台灣問題」的殷切關懷。
 
  接下來,我與皓昀來到位於德里近郊的MT,也就是本書中的西藏難民聚居區,碰到的第一個藏人就是書中的央宗,在路邊擺小攤賣涼粉和一些雜貨。當晚入住一間由喇嘛經營的旅店,本來我們各自住的房間都有冷氣,但為了省錢,隔天皓昀便換到沒有冷氣的房間。七月的德里氣溫常在攝氏四十度左右,皓昀下田野三個多月得忍受如此的酷熱夜晚,其辛苦可想而知。但更具挑戰的是,我被眼前已被「常態化」的MT 給愣住了,因為跟我本來預想的「難民區」完全南轅北轍。在踏查一遍整個社區後,我不禁跟皓昀說:「這研究要怎麼做啊?你要如何下手?」皓昀頓了一下,對我說:「先把社區地圖畫出來。」我沉默以對,因為我當時毫無想法,以我多年指導論文的經驗,直覺「凶多吉少」。在MT 住了三晚,我就先回台灣。
 
  幾個月後,皓昀寄給我論文計畫書,令我頗為驚豔,沒想到我直覺窒礙難行的研究計畫,他竟能「別開生面」闖出一片天,不但田野資料豐富,更難得的也能拉出理論高度,與既有的「難民研究」進行跨國比較參照、深入對話。論文完成後的口試,我高度肯定。他也決定投件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請我幫他寫推薦信,結果也不負所望獲獎了。如今,他將碩士論文改寫成書即將出版,這也是非常值得讚許的社會學公共書寫之實踐。此改寫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反身性」(Bourdieu)的後設「二階觀察」(Luhmann),將自己與被研究對象互為主體地互含互攝出「視域的融合」(Gadamer)。究其實,自我建構具有連續性發展的內在參照系統(尤其是實質性的道德問題與倫理終極關懷),在與社會交錯過程中形成。人可以超越不同語言和種族,去意識到更廣闊的共同體之社會關聯。
 
  在與Jamyang School 小孩與MT 流亡藏人的密切接觸中,貧困弱勢者/難民不再是「概念化他者」(generalized others),而是活生生有脈息的具體肉身,使令吾等直面其生存處境之「人間條件」。
 
  如果說2018 年,我在德里機場見到皓昀的形象是背包客,我倆初抵MT 的驚鴻初瞥是觀光客的凝視,是來自符號的消費與收集,是觀光客帶著慾望消費觀光景點,是「我來故我在」打卡式自拍的到此一遊。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本書,則是開社會學之眼的深入動人書寫。
 
  一路走來,我有幸見證了皓昀此充滿挑戰的研究蛻變過程。從印度北邊最邊緣的 Jamyang School 、德里近郊的MT,與我們生命經驗/人間式「活著」的存在證言,對比之下讓我們得以「迴光返照」出自身最清晰的印記,一個旅行與閱讀酬賞、豐富吾等的人生視域。我非常珍惜與皓昀此段殊勝因緣的結伴社會學之旅,內心常不自主浮現懸而未決的「西藏問題」,也忘不了Jamyang School 那些孩子們天真清澈的眼神,衷心祝福他們勇敢地邁向未來的人生,活出動人的自我。
 
  是以為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470265
  • EISBN:978986547035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33.2MB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2/05/21
「在光影交錯的舞台上,我們總是善於注視那些明亮的事物,並企圖對光影、輪廓、色彩的細緻變化給予豐富的描述,但對那些被留在陰影處的事物,我們的想像似乎過度的貧乏,沿著擅長迴避的視線,僅將其簡單描繪以黑、病、混亂與異常。」

我最喜歡的是楔子裡的這段話,它揭露了在幸福快樂的資本主義社會表現後頭,階級仍無所不在的控制我們。我在書中見到,即使是活在難民區裡的人們,同樣被資本宰制。有豐富資本,就能過上好生活;沒有,只能在生活牢籠裡追尋。

沿著敘事線,跟著作者從德里到MT,從完全的外來者,到與對方產生關係,再到能換位進入對方視角的「觀察者」,視閾的切換,從理性客觀的觀察到帶入個人情感後的關懷,是我認為本書最有趣之處。

文化研究常以治理為切入觀點,無論是彰顯文化或是強調認同;但讀完本書發現,無論在世界上的什麼地方,建構的模式是相似的,但反抗或生活——亦即活下來的方式,卻往往更為晦澀、複雜,各有各的網絡,還有文化背後的文化。
展開

最近瀏覽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