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關
  • 電子書
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2――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2――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 (電子書)

  • 作者: 李敏勇
  • 出版社:九歌
  • 出版日期:2022/07/01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420
  • 優惠價:294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戰後的台灣現代詩,走過了政治氛圍壓抑噤聲的年歲,綻放了複雜紛呈的樣貌。李敏勇繼《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雙重構造的精神史》後,延續對現代詩的觀照,再度以詩人為經、詩作為緯、詩社詩刊為線索,探討台灣現代詩發展的多元面向。

  不同於前著中提及的詩人遇到跨海、跨語言的困境,這批一九三○、四○年代詩人面對的是與前行世代不盡相同的政治、文化與社會條件。本土意識成長茁壯,在一次次的論戰與寫作實踐中長養出自身的文學脈絡;詩人們閱讀、譯介西方作品,也為詩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白萩與楊牧皆致力於漢語白話的鍛鍊,一個走入社會、嚼生活之桑葉吐詩之蠶絲,一個立足學院、在經典中吟詠詩意的綢緞。鄉土詩代表的林宗源和吳晟專注土地書寫,也流露出批判與擁抱兩種各異其趣的意識。理工背景的非馬和李魁賢,剔除過剩的修辭,精簡行句形塑特殊語言風格。𡕷虹和席慕蓉一個由紅塵到空門、一個從大眾取向至原鄉認同,發出各具特色、不容忽視的女性聲音。汪啟疆、拾虹以自身特殊的海洋經驗為詩作養分,喬林的山林風情畫則捕捉原住民在山地部落的生活情境。曾貴海、鄭烱明、江自得同為醫生詩人,卻在作品中以不同方式展現對於現實或社會的關心。

  詩人們身處台灣社會的轉變時期,用詩歌藝術為自己撐開思想空間,也用文字積極與時代對話,展演出不同的生命風貌。身兼評論者與詩人身分的李敏勇,觀察、記錄文壇前輩與朋輩的身影,為戰後台灣現代詩史添上獨具視野的在場證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敏勇


  台灣屏東人,一九四七年在高雄出生,成長於高屏。大學時代修習歷史,短期居住台中,現為台北市民。

  以文學為志業的人生歷程,反映在主編《笠》詩刊,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及「台灣筆會」會長的歷程。而為了在詩中應許的社會改造與國家重建,參與許多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曾為「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和平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並在許多報紙、雜誌專欄從事文化與社會評論。

  曾獲巫永福評論獎、吳濁流新詩獎、賴和文學獎、(美國)王康陸人權獎、台灣文學家牛津奬。為二○○七年(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二○二二年第四十一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除詩創作外,也出版詩解說、研究,翻譯當代世界詩,並著有散文、小說、文學批評和社會評論集等九十餘冊。詩集《暗房》、《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傾斜的島》、《心的奏鳴曲》、後收於合集《青春腐蝕畫》、《島嶼奏鳴曲》;《自白書》、《一個人孤獨行走》、《美麗島詩歌》;各文類合集《李敏勇精選合集》等。

  在九歌出版小說《私の悲傷敍事詩》、《夢二途》及詩史論集《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雙重構構造的精神史》、《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2──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
 
 

目錄

序說:在地、轉化、新生
──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 李敏勇

意識的覺醒,語言的覺醒
──林宗源的鄕土性與國族觀
真摯地吟唱嘹亮的自由之歌
──兼為台灣詩人與美國詩人的非馬
在冰雪象徴中的一隻鳥,在冰雪象徴中的一株樹
──戒嚴時代白萩的詩見證
從工廠到事務所的變遷,在台灣與世界梭巡
──勤勉的耕耘者李魁賢
關於公理與正義的問題
──楊牧小心謹慎的藝術涉事和介入
從愛之繭化翅飛翔在梵唄的音波
──𡕷虹從紅塵到空門的情意之旅
在不是詩的社會寫社會的詩
──散文家也是詩人的許達然
漂泊於情念之途的憂魂
──從塵世野地的悲歡到砌築宮殿樓閣的杜國清
經歷大眾風華,沉澱於原鄉風土
──在記憶的山河和山河的記憶吟詠的席慕蓉
速寫山林風情畫,點描人間浮世繪
──單純意義的狩獵者,感覺重於精神的喬林
歌詠農鄕愛戀,吟唱家園憂傷
──在鄉村田野發出樸素聲音的吳晟
在海洋的浪濤與島國的風土編織
──汪啟疆的詩性情懷與認同形影
在夢與現實漂流的浪漫情與孤獨心
──以詩為自己療傷並成為生之註記的拾虹
謳歌人間愛,守護家園,為國族造像
──曾貴海的生命情懐和社會像
凝視之眼 ,存在之心
──鄭烱明的扺抗詩學
疏離感,漂流心:反民衆性,反大衆性的異質形影
──陳明台的孤獨位置
優遊詩與畫之間,進出現代與傳統
──自由自在解構建構,穿梭意義柵欄的羅青
從聽診器診斷台灣,歌詠福爾摩沙與美的日常巡禮
──江自得實證性與觀念性交織的詩意吟詠
在隱形、變形、定形變易中,單純寫詩人的繁複形影
──絞盡腦汁,在古典語境和現實經驗編織符碼的蘇紹連
現實的寓言,寓言的現實
──陳鴻森民族論、國家觀的歷史正反虛實光影

附篇:《龍族》和《陽光小集》
──戰後台灣現代詩民族論的分野
 

序說

在地,轉化,新生──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


  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的開展,我以「雙重構造的精神史」視野,論述了「跨越海峽」的十二位詩人,「跨越語言」的八位詩人。流亡,殖民性對照在地,被殖民性;語言優勢,政治優勢對照語言劣勢,政治劣勢。但在戒嚴、專制體制之下,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受害者。國共內戰失敗,跨越海峽的詩人隨國民黨中國來台,在反共國策指導,脅迫、流亡的主題無法被真正觀照,只能片面仇共,並沒有追索左右政治撕裂的民族傷痕。而跨越語言的詩人們,在失語狀況下,也受反共國策指導,無法反思之前被殖民歷史。在反共國策、戒嚴專制下,世界性的戰後意識在台灣並不存在。

  《現代詩》、《藍星》、《創世紀》,三個戰後開展的主要詩社,分別在橫的移植、主知論;縱的繼承、主情論;新民族詩型論,不同的主張、實踐。主要是《現代詩》對立《藍星》。後來,《創世紀》接收《現代詩》的能量,形成《創世紀》對立《藍星》。跨越語言的詩人創立《笠》後,許多在《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的本土詩人聚集在《笠》,轉而形成《創世紀》與《笠》的對立,亦即外來詩人與本土詩人的對峙。戰後的雙重構造也反映在雙重現代性,分別是中國的現代性、台灣的現代性,更是台灣的第二次現代性,更與戰前的現代性形成了延滯現代性。

  《笠》的創社、創刊,是終戰第二十年,一九六四年《台灣文藝》創刊,彭明敏師生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意味著反攻大陸國策的破滅,台灣的覺醒。戰後政治禁制施加於文學,施加於詩的力量被打破。流亡情境高蹈化、內向化的詩,相對的是在地情境外向化的詩。內向化走向純粹經驗的主張,外向化走向現實經驗的主張,雙重構造的來源和去向反映了台灣現代詩歷史的特殊性格:不是左右意識型態之分,不是藝術論之別,更多的是國族認同之異。一九七○年代初,詩宗社相對現代派以藝術論結合,是以中國意理結合的短暫集團力量。《創世紀》從新民族詩型,而超現實主義,走向純粹經驗論,顯示了流亡情境無法與流亡地連帶起來植根的文化盆栽現象。關傑明的諍言指出在台灣的中國現代詩「脫民族性」,唐文標指出的「缺社會性」都顯示問題,但並未真正解決。鄉土文學論戰前後,以一九四○世代詩人為主的《龍族》,以一九五○世代詩人為主的《陽光小集》,以中國性和台灣性的不同主張,形成了戰後台灣現代詩民族論的分野。從而,在台灣,台灣現代詩取代中國現代詩。

  繼雙重構造的精神史,論述二十位一九一○世代到一九二○世代及部分一九三○世代、跨海和跨語詩人後,我以在地、轉化、新生,論述二十位一九三○世代、一九四○世代(其中一位戶籍出生一九五○年,其實,是一九四九年生)詩人,成為我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的延續觀照。一九一○世代、一九二○世代詩人,二戰後都是各個國家的主要詩人群,前者戰前已有地位,後者戰後登場。但跨越語言一代的台灣本土詩人,除特殊例子如吳瀛濤、林亨泰、錦連,
大多慢了十到二十年,與一九三○世代大約同時參與詩活動,這是戰後台灣人在自己的土地成為語言異鄉人的緣故。白萩和楊牧早就參與戰後台灣現代詩活動,但兩人均無跨海和跨語問題,我將之列入一九三○世代、一九四○世代群落。一九三○世代的楊喚、瘂弦、鄭愁予,則列入雙重構造的精神史跨海系列論述。

  白萩和楊牧有特殊的地位,他們都早已參與詩活動,而且都已有光環。但白萩《風的薔薇》之後,《天空象徵》、《香頌》、《觀測意象》更有新貌,可惜一九九○年代以後因患病,沒有持續作品。楊牧則去葉珊之後,形成特殊地位。一個在現實社會,關注造型和精神;一個在學院,兼具東西方典律條件。如以美國詩發展來看:白萩是W.C.威廉斯,棄英國傳統,立美國風格;而楊牧則像T.S.艾略特重英國傳統。兩人都對漢語白話的鍛鍊極為用心,但白萩口語、楊牧雅言。一個是生活者,一個是學院派。兩人都出生於台灣,一在台中,一在同緯度的花蓮。生活者與學院派並非一九三○世代、一九四○世代台灣詩人僅有的兩種走向。更多的差異形貌,從雙重構造走向多元性。白萩有若冰雪象徵中的一隻鳥,冰雪象徵中的一株樹;而楊牧雖也有介入,但小心謹慎,更像詩藝之美的探索者,形塑瓷陶。白萩涉及許多當代世界詩,楊牧則在東西古典求索。白萩嚼生活之桑葉吐詩之蠶絲,楊牧在經典中吟詠流露詩意的綢緞。

  有學院背景的一九三○世代、一九四○世代台灣詩人頗多,許達然、杜國清、陳明台、羅青、陳鴻森。但,許達然是歷史學者,治社會史,對第三世界至為關心,譯介了許多作品,也在自己作品呈現獨特的觀照;陳鴻森是中文學者,治經學史,詩業並不盡反映,但從寓言和現實交會,譜呈了民族論光影。羅青是英文學者,作品的異趣不見得有所關聯,他是較早被以後現代述之的詩人,出入東西古典,玩味生活現實;陳明台是先歷史後日本文學,也沒有學院詩人色彩,反民眾性、反大眾性色彩顯現疏離性格。杜國清與楊牧一樣,從西洋而中國文學,分別在美國的大學任教。杜國清也是有學院色彩的詩人。早期的杜國清重西洋,後期則重中國古典,他有《笠》的社會介入、現實觀照,但從美國隔岸看台灣的視野,心意大於實證。
  理工背景的非馬和李魁賢,出身前台北工專,分別在核工和化工領域,兩人和文學院出身的大多數戰後台灣一些詩人的語文習氣不同。尤其是非馬,乾淨俐落,兼具詼諧,精簡構造的行句,深刻意涵,去除了中文修辭容易形成的過度潮溼性,有特殊的形式風格。李魁賢的樸實性,也不同於常見的修辭過剩,直抒其意,但以發想實踐他現實經驗、藝術功用的主張。兩人都在譯介世界詩貢獻良多,視野不只中國。

  林宗源和吳晟,是鄉土詩的兩個代表詩人。一在台南,一在彰化,對於土地的吟詠都專注。林宗源的批評意識和吳晟的擁抱意識,各異其趣。林宗源愛鄉土,但有自我批評,他甚至愛深責切,在一首以蕃薯為喻作品,以「去死/去死」重話說台灣,他的鄉土不局限台灣,觸及世界。吳晟的鄉土是歌詠,是吟唱,有愛戀,有憂傷。他認命,他怨艾,對自己的鄉土有從阿祖、阿公到阿爸到自己,一路踏過來的情懷。他的詩視野,中國遠大於世界。他強調不談詩藝、人生、社會,見到的是他的詩藝觀、人生觀和社會觀。林宗源也是戰後台灣現代詩台語文書寫的先聲。

  敻虹和席慕蓉是兩位各具特色的女詩人。敻虹從紅塵到空門,情念之旅有轉折;席慕蓉從大眾性到原鄉風土,也是曲折變化。敻虹清新、細膩、婉約的抒情,一九六○年代和葉珊時期的楊牧是東台灣雙璧。後來,她的東台灣書寫,在地誌詩留下指涉。隨著人生閱歷成長、變遷,轉而佛禪心性;席慕蓉以散文家,在一九九○年代,曾是詩歌流行現象,詩集暢銷,譽謗兼之。但在重拾蒙古身分後,在她「記憶的山河」和「山河的記憶」吟詠,另有沉澱,展現新境。

  喬林的山林風情畫補足了戰後原住民詩人尚未登場的真空現象,他的詩捕捉了原住民在山地部落生活的情境,以宛如繪畫的速寫記述了詩情。以土木工程師在道路工程施設行旅留下一些山林記事。他回到城市,人間浮世繪的點描則是另一種風景。汪啟疆和拾虹,有較為特殊的海洋經驗。前者是海軍將領,擔任過艦隊指揮官,巡弋海域的航程不只見識驚濤駭浪也環抱島嶼台灣,他有歷史感和守護心,以及基督徒信仰,思考在島嶼台灣的家國情境。拾虹則像一個漂泊者,在造船廠擔任塗裝工程師的經歷,船舶的航程是離開,是返回,是漂流,是離散。船就像台灣,風雨飄搖的歷史有迷惘,有不安。他的詩彷彿漂流的浪漫情和孤獨心,汪啟疆執於守護,拾虹流露徬徨心。

  曾貴海、鄭烱明、江自得三位醫生詩人,都在一九六○年代末登場,但曾貴海和江自得因醫療生涯,中斷詩業,遲至一九八○年代末,再續詩志,鄭烱明則在一九六○年代末、一九七○年代,即嶄露頭角。他以平凡的語言、即物性觀照,捕捉時代性、現實感。江自得重拾詩業以後先以聽診器診斷台灣,對歷史的病理多所觸探,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都在他詩的病歷反思,更進一步在史詩投入。對美意識的探索也是他涉及的面向,更捕捉生活哲思於短詩行,詩業取代行醫。曾貴海則一面投入社會運動場域,一面在詩的領域互映。他與江自得互相照映,既以詩探觸原住民,也在客語詩耕耘,更有通行台語詩,有史詩型書寫,也有仿俳詩。他的環境、自然書寫,突出投入社會運動的心。

  蘇紹連以散文詩為人所知,以驚心見長。他從中國古典語境表述現代詩情,也從西方繪畫形色借喻心影,變易於各種形貌。講究奇巧,在長敘事與童話情境均有涉獵。同樣執於散文性、古典語境的陳鴻森,藉寓意探觸戒嚴時代的政治荒謬情境,鞭辟入裡,留下證言,意味深長。

  一九三○世代、一九四○世代詩人,已無之前世代的跨海、跨語問題,在通行中文以及在地的條件,展開與戰後初期、前行代不同的詩歷程。其中,白萩、楊牧的葉珊時代、敻虹,早於一九五○年代末,即嶄露頭角。但與一九三○世代、一九四○世代,在一九七○年代、一九八○年代之後,形成與跨越海峽、跨越語言不同的詩動向。從雙重構造走向多面向的世代性,在往後的時代展現出與戰後初期不同的新風景。白萩的語言鍛鍊走向口語、生活化,走向作為見證的詩歌,楊牧的語言鑄造執於雅語、書房性,執著於情念的吟詠。楊牧創作豐沛在學院化詩壇建構了聲勢;白萩因健康因素,一九九○年代以後,淡出詩壇。兩人在戰後台灣現代詩史的位置,因而有所差別。

  戰後台灣現代詩雙重構造的新傳統在一九三○世代、一九四○世代的延伸,呈現了更多樣的詩風景。戰後據台的中國意識,本土發展的台灣意識,相互沖激,衝擊,轉化,隨著民主化的演進,形成漢字中文的新語言情境,既與之前中國新文學的傳統不盡相同,也不同於一九四九年,與中國另易其幟的中文語格有異。相對於通行漢字中文,本土的通行台語發展現象展現了另一種詩的形貌,正在進行中,宜另外特別審視。

  一九三○世代和一九四○世代的詩人,突破了戰後初期「跨海」與「跨語」雙重構造的語言難題,走向不盡與前行世代相同的政治與文化桎梏困境不同的社會條件。一九六○年代以後,台灣的現代詩狀況逐漸形成在這個島嶼場域的新動向。《笠》的創社、創刊意味著戰後二十年,從「在台灣的中國現代詩」走向「台灣現代詩」的進程。現代與本土的交織與之前現代與疏離本土的漂浮狀況不同,呈現新的詩情與詩想風景。

  白萩的本土是現代的,楊牧的漢語古典與西洋古典交融也不同於中國的詩面向。他們與跨海、跨語世代早有爭鋒,與崛起的新世代競逐,跨越時代展現風華,兩人的鮮明對比有跨海與跨語世代的異曲同工之況。但大多一九三○世代、一九四○世代詩人,光譜更為擴大,《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笠》的詩學都被觀照、吸收、兼具,新社會的現實風土成為鏡與窗,開拓了新時代的詩風景,與持續活躍的跨海、跨語世代並行在詩史的新路程。

  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既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政治宰制逐漸被改革力量鬆綁,詩與文學的社會責任要求對藝術與現實、純粹與介入、參與,改變了生態。從中國,在台灣的中國到台灣,現實場域逐漸面對台灣本土。一九八○年代的政治狂飆運動及一九九○年代的大眾消費社會形成,民眾詩與大眾詩分別是政治性與商業性對應。一九三○世代和一九四○世代,多少有所影響,但之後的世代更甚。一九三○世代和一九四○世代處於其間,兼具了之前、之後的轉型期程,構成戰後台灣現代詩史的世代性格,成為時代風景。

  從《現代詩》、《藍星》、《創世紀》到《笠》,一九三○世代、一九四○世代先後登場;而一九七○年代的《龍族》和一九八○年代的《陽光小集》,既是中國性和台灣性的跨越,也是一九五○世代崛起的現象,社會條件和傳播條件都發生變化,以報紙副刊為場域的詩壇,交織作者、編輯人、學者的聚光現象,不在我論述對象。一九五○世代、一九六○世代,甚至更新世代,雖也在我的閱讀、觀照中,特別是台語詩人和原住民詩人的紛約登場,為戰後台灣現代詩呈現了多樣風景。只能期待有餘裕餘力時或加以論述了。

  從跨海、跨語的雙重構造二十位詩人到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二十位詩人,我以四十位詩人為對象加以探察觀照,以我詩之歷程的閱讀、體會,進行簡單的詩人論和作品論。他們是我前行代與同世代詩藝的探索人,我們一起走在戰後台灣現代詩墾拓的路途,我探察他們,觀照他們的詩心。這是我對戰後台灣現代詩史的認識、記錄、思考與批評的某種重建作業,期待對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與詩史提供某種證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504572
  • EISBN:978986450461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OKAPI世界閱讀日|植感閱讀】讓植物告訴你,你現在是什麼狀態,需要閱讀什麼?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