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強制移住──臺灣高山原住民的分與離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21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強制移住──臺灣高山原住民的分與離 (電子書)

Forced Relocation of Taiwan’s Highland Indigenous Peoples

  • 定價:660
  • 優惠價:521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梳理高山原住民從「現地保留」到「下山種稻」的轉折過程,並透過41張精細的地圖與社會網絡圖,說明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如何在移住過程中被打散重組。全書立基於事件時間性,闡明歷史的路徑依賴、時間異質因果、全局偶連性等特性,並駁斥「強制下山乃歷史進程之必然」與「統治者為了分化原住民而推動移住」這兩種常見解釋。本書附錄的「原社沿革表」完整考訂1931年526個原社後來九十年之沿革,並銜接至當代部落;「部落索引表」則可從當代部落查詢其源頭的舊社。此二表也是今後相關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礎資料。

  ★ 本書附有5頁拉頁,詳細標示1931年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各原社的社會網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葉高華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題材不受限於學門框架,融合社會學的問題意識與分析方法、歷史學的史料考證、地理學的地理資訊技術,自由穿梭於多個學門。著有《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2017)與近20篇核心期刊論文。
 

目錄

自序
圖表目次

第一章 導論
勢不可免的移住?
盤點原社沿革
讓地圖說話
高砂族調查
為何感覺被分化?
見樹又見林
時間概念

第二章 始料未及的轉變
區分保留地
轉變的機遇
計畫趕不上變化

第三章 誰要移住?
地形條件
農耕條件
所謂「教化」
什麼因素最重要?

第四章 泰雅族
分類與分布
1931年以前的移住
1931年社會網絡
1932至1945年的移住
山地、平地之分
後續

第五章 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
1931年以前的移住
1931年社會網絡
1932至1945年的移住
後續

第六章 布農族
分類與分布
1931年以前的移住
1931年社會網絡
1932至1945年的移住:臺中州與花蓮港廳
1932至1945年的移住:高雄州與臺東廳
移住對婚配的影響
後續

第七章 排灣族與魯凱族
分類與分布
1931年社會網絡
暴風雨前的寧靜(1932-1938)
愈演愈烈(1939-1943)
粗暴的第二次集團移住計畫
蕭規曹隨?還是改弦易轍?

第八章 結論
跨時代的押韻
歷史的邏輯

附錄一 原社沿革表
附錄二 部落索引表
徵引書目
索引
Summary


 
 

自序(摘錄)

  為了準備這本書,我特地轉到地理系修讀博士學位,以鑽研GIS與空間分析技術;然後再轉到社會系擔任教職,以琢磨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經過循序漸進的準備,如今終於完成目標。這麼說也是言之成理,但以上完全不是實話。當我剛從地理系畢業時,還沒料到自己會去社會系任教,更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原住民史專家。人生的道路經常不是朝著目標直奔而去,而是由一連串機遇鋪成。歷史的路徑亦是如此,我們可以在本書清楚看到。

  2011年7月,剛畢業的我進入中研院GIS中心工作,並捲入陳有蘭溪流域(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跨領域研究計畫。這個計畫頗有向「濁大計畫」致敬之意:將不同領域的學者丟進同一個田野地,不對話都難。問題是,我對於陳有蘭溪流域完全陌生,也不像人類學者那樣擅長進入部落蹲點。那麼,我可以做些什麼呢?我把當地的老地圖翻出來,看看有什麼線索,結果讓我大吃一驚。陳有蘭溪流域的原住民大多是1930年代才從其他地方搬過來的。於是,我去考證每一個部落分別從哪裡遷移過來,發現案情實在不單純。當地部落的遷移方式不單是從舊址遷到新址,而是打散重組。許多舊社切成好幾塊,分散到不同移住地。另一方面,移住地是由好幾個舊社的碎片拼湊而成,甚至來自不同社群。我很快想到,這種遷移方式會打亂原有的社會關係。那麼,史料中有沒有關於社會關係的紀錄呢?不久,我就在《高砂族調查書》裡找到了。

  《高砂族調查書》詳細記載某社與某社友好,或與某社敵對。如此珍貴的資料已經公開七十多年,卻少有人利用。我想,大概是因為這些關於社會關係的敘述非常瑣碎無聊。若只看文字敘述,很難看出其背後有什麼結構;但是學過社會網絡分析的我,一看就知道這些文字背後存在某種結構。於是,我還原信義鄉舊社的社會網絡結構,並探討後續的強制移住如何擾動它。

  一開始,我其實沒有把握這樣做能不能獲得學界認可。只要可以交差就好?還是一不做二不休,擴大研究範圍呢?此時,兩位伯樂的殷殷期盼,給了我繼續走下去的信心。一位是臺大歷史系周婉窈老師。她看了我的初步成果後讚賞:「具有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另一位是當時任教於中山大學社會系的鄭力軒老師。他推崇我的嘗試,還引薦我給他的同事認識。由於同時獲得歷史學者與社會學者的肯定,我才有勇氣展開這段漫長的旅程。

  2012年7月,中山大學社會系詢問我願不願意接替只剩半年的專案教師職位。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任何機會都不能放過。於是二話不說,立刻搬來高雄。我把握半年任期,提出兩年期國科會計畫,目標是擴大範圍至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群的三百多個舊社。感謝匿名審查人給予支持,還替我擔心兩年時間不夠。由於獲得兩年期計畫,高度重視國科會計畫的中山大學讓我在結束半年任期後留下來。我才能抱著再讀一個博士的心態,讓自己成為社會學者。

  雖然這個研究是幫助我取得社會系教職的關鍵,但社會學界普遍對原住民史不太感興趣。我曾在臺灣社會學會的研討會上報告初步結果(2014年12月),現場主持人、報告人、與談人、按鈴的人加起來比聽眾還多。我也曾在臺大社會系演講這個題目(2015年1月),聽眾零零落落,還有人聽到一半走掉。我更擔憂的是愛談理論的社會學者質疑我:「你的研究在什麼意義上是社會學?你到底想跟什麼偉大的社會學理論對話?」我在這個想像的質疑中掙扎兩年。直到有一天,我終於想開:好好把「原住民社會在什麼樣的行動下轉變成現在樣貌」敘說清楚,就是最大的價值。

  除了承受孤獨,追求排名的校方也施加巨大壓力。我每三個月就收到一次詢問:「過去三個月發了幾篇I級論文?」考證三百多個舊社豈是三個月能寫得出來?我還因此被取消新進人員獎勵。後來我只好發展出兩手策略:一手寫可以較快發表的文章,一手做長期耕耘的研究。

  2016年12月與2017年3月,研究成果分兩篇在《臺灣史研究》連載,總算能給學校一些交代。以目前眼界來看,那兩篇文章像是半成品。當時我只寫出1931年以後的移住如何擾動社會網絡,並未說明統治者為什麼要那樣做,更沒寫出1931年前後的政策如何發生重大轉折。而且,當時敘事技巧尚不純熟,經常只是單薄地列出甲社移到乙地、丙社移到丁地等,缺乏情節串連。不過,那兩篇文章引發的迴響遠超出我另一隻手寫的其他論文。截至2023年8月,兩篇合計被引用101次。我將其中的舊社位置放到Google地圖上,甚至吸引33萬次瀏覽。但我未止步於此,而是持續耕耘。兩位學者的影響使我獲得重要進展。臺大地理系洪廣冀老師友善地找我切磋,讓我將視野延伸至1931年以前。他大方提供尚未出版的森林計畫事業檔案整理成果,讓我能夠清楚勾勒霧社事件前後的重大轉折。另一位是我的同事林傳凱老師。我們一起上歷史社會學、一起教檔案研究、一起指導學生。耳濡目染下,我感到許多觀念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吳密察老師是催生本書的推手。從2018年開始,他年年向我催稿。其實當年我轉到地理系的機遇,也與他有關。2003年底,擔任文建會副主委的他委託臺大地理系研發「換個角度看臺灣」地圖。當時還在地質系苦惱要不要繼續留在學界的我,經由朋友黃清琦引薦進入這個研發團隊。吳老師表示希望有面向太平洋的地圖,於是我在他面前一直調參數,調到他滿意為止,誕生了後來轟動一時的「橫躺臺灣」地圖。翌年5月,杜正勝在演講中秀出這張地圖,一時成為輿論焦點。我在報紙投書許多文章,參與論戰。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能畫又能寫,何不乾脆轉來地理系呢?轉系後,某天吳老師拿著一幅古地圖前來地理系,問可不可以用GIS分析?這件事又成為我踏入歷史研究的開端。人生的道路就是這樣由一連串始料未及的機遇鋪成。

  雖然吳老師年年催稿,但我一直沒時間動工。直到2022年2月,朋友提醒:「你的研究入了學測考題喔!」我趕緊瞧瞧,發現社會科的第63題如下:

  總督府推行集團移住期待「可使原住民『舊來勢力關係中斷』」,就此來看,總督府推行集團移住的主要目的為何?請在答題卷表格中勾選一項,並說明判斷的理由。

  大考中心提供的答案是勾選:「削減反抗總督府的力量」。照理說,研究成果獲得重視應該感到開心才對,但我卻悶悶不樂。因為那是「倒果為因」的詮釋。我的舊作僅說明集團移住的安排如何擾動社會網絡,並未說明統治者為什麼要那樣做。如此容易衍生一種詮釋:既然集團移住產生分化原住民的效果,可見統治者是為了分化原住民而推動集團移住。我剛開始投入這個研究時,其實並不排斥這種可能。但是隨著研究深入,愈來愈無法支持這樣推論。這道考題激勵我:是時候該把故事說完整了。算一算我的I級論文數量還可以交代,於是全心投入這本書的寫作。

  本書的完成,除了前面已經提過的貴人,該感謝的人還很多。就我所知,中研院臺史所詹素娟老師一直默默支持。2019年下半年我前往該所訪問,感謝張隆志老師接待,讓我有半年時間全心投入研究。曾令毅博士幫我印了一些史料。郭婷玉博士協助將一些日文史料翻譯為精確的中文。江承紘不僅將《高砂族調查書》的數字輸入電腦,還抓掉原始資料中的臭蟲。黃同弘幫我搜尋二戰期間的航空照片,校正了一些部落位置。羅義惇看過本書所有社名,訂正一些拼音。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7727
  • EISBN:978986350792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8.0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