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現代臺灣新文化史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2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現代臺灣新文化史 (電子書)

  • 定價:750
  • 優惠價:525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代第一本,以新觀察角度和開拓新議題,來撰寫的現代臺灣新文化史專書,全書內容四卷二十七章三十幾萬字,其中解嚴以來的第四卷,主題最新穎、篇幅最大,佔全書最重要部分,是歷來首次建構與詮釋的當代性與本土性兼具的一流論述。

  本書特別注意社會文化的變革與現代文明史互動的關係,也因此本書中的全部詮釋體系,都是帶著問題意識,來展開的動態書寫,可謂採取了另一不同的新式學術進路。

  本書內容的豐富性和新議題之多,堪稱當代之最。所以讀者讀到的本書內容,是名符其實的現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的最新論述。因此可作為現代臺灣新文化史的新教科書來閱讀,最為適宜。   

本書特色

  本書是當代第一本以新觀察角度和開拓新議題,來撰寫的現代臺灣新文化史專書,內容的豐富性和新議題之多,堪稱當代之最。名符其實的現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的最新論述,可作為現代臺灣新文化史的新教科書來閱讀,最為適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江燦騰


  桃園大溪人,1946年生。

  學經歷
  臺大歷史研究所博士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創校首位榮譽教授

  主要著作
  《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灣當代佛教》、《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臺灣佛教史》、《當代臺灣心靈的透視──從雙源匯流到逆中心互動傳播的開展歷程》、《東亞現代禪學批判思想四百年──從當代臺灣本土觀察視野的研究開展及其綜合性解說》(第一卷) (第二卷) 、《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 (第二卷) 、《當代臺灣佛教知識群英的典範新視野──從大陸到臺灣到東亞的精粹論集》(第一卷) (第二卷)等。

  學術榮譽
  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得主。第二屆臺灣省文獻傑出貢獻獎得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獎學金臺大學生唯一得八次者。2006年曾獲中華發展基金會大陸出版品甲等補助10萬元,作品為《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正茂

  學歷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

  現職
  崇右影藝科技大學專任教授兼表演藝術學院院長

  經歷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國立東華大學縱谷跨域書院兼任教授
  真理大學講師

  著作
  期刊論文
  〈國府治臺初期「再中國化」政策之探討〉、〈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以臺灣布袋戲為例〉、〈另一條道路──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研究〉、〈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以臺灣歌仔戲為例〉、〈投機或被利用:「政建協會」、蔣渭川與「228」〉、〈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以臺灣京劇為例〉、〈最後的訴求與迴聲──以50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初試啼聲:謝澄平與《自由陣線》集團的緣起緣滅〉、〈自由主義者從政的悲劇── 論「吳國楨事件」及其始末〉等近80篇。
  專書論著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曾琦先生年譜》、《左舜生年譜》、《在野的聲音》、《傳記與思想》、《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醒獅精神──青年黨人物群像》、《各擅風騷──民國人和事》、《臺灣早期政黨史略(1900—1960)》、《敝帚自珍──陳正茂教授論文自選集》、《逝去的虹影──現代人物述評》、《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陳正茂教授杏壇筆耕集》、《韓戰前後臺灣政治史上的巨變與紛爭》、《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異議的聲音──民國在野期刊雜誌述評》等10餘部書。
  另編有《中國青年黨史料叢刊》(21冊)、《曾琦先生文集》、《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蒐秘》、《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聯合評論》、《新路周刊》、《自由人》、《少年世界》、《嚮導》、《民聲》等。
 

目錄

作者敬致讀者

第一卷:近代以前篇
1.1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
一、從世界史發現臺灣
二、馬可波羅的著名東方漫遊故事開其端
三、尋找東方之路──臺灣的被發現
1.2 歷史契機的錯過
一、臺灣史「荷蘭時代」機會之流失
二、臺灣何以無法成為中國近代化之窗口
三、中日兩國追求近代化的歷史反思
1.3 近代前臺灣本土佛教文化史的變革與轉型
一、本章作為近代前臺灣文化史論述主軸的相關理由
二、近代前臺灣本土佛教文化史發展與變革的大趨勢觀察
三、明清時期臺灣本土地區漢族佛教的相關制度解說
四、明清時期臺灣本土齋教三派的派別、活動及其齋堂概述
五、有關本章內容的總結與相關影響的討論

第二卷:日治近代篇
2.1 日治時期異民族統治下的臺灣社會現代化
一、殖民統治的開端
二、醇香浪漫的咖啡
三、文明的象徵──自來水
四、便捷的溝通工具──電話
五、現代化標的──廁所
六、消費指標──百貨公司
七、仲裁是非的法院
八、民主初步談選舉
九、行的利器──汽車與飛機
十、體育運動的重視
十一、西化的基本功─英語
十二、圖書館與幼稚園
十三、自由戀愛與兩性關係
十四、新生事物與社會文化之轉型和變遷
參考書目
2.2 日治時期臺灣民眾政治活動中的左右之爭
一、蔣渭水的呼籲與警告
二、分裂的因素
三、分裂的導火線
四、臺灣民眾黨
五、臺灣民眾黨的內訌與解散
六、臺灣民眾黨之意義
七、臺灣共產黨成立前之背景
八、臺灣的共產主義運動
九、臺灣共產黨之成立及其政治主張
十、臺灣共產黨之內訌和瓦解
十一、左右之爭的評價
參考書目
2.3 日治時期臺灣人「祖國意識」的形成及其影響
一、異族殖民統治下所出現的巨大心理隔閡
二、「祖國意識」的形成與影響
三、「祖國意識」之破滅與轉變
四、問題反思──如何看待這段經驗?
參考書目
2.4 日治時期臺灣本土佛教的改造運動
一、日本殖民統治與臺灣佛教
二、日治時期臺灣佛教改造過程的幾個側面
三、日治時期「臺灣佛教馬丁路德」的林德林其人其事
四、日治時期的兩岸佛教交流
五、日治後期軍國主義動員與臺灣佛教改造的頓挫結局
參考書目
2.5 日治時期臺灣本土勞工運動的盛與衰
一、臺灣近代本土勞工階層結構分析
二、蔣渭水「民眾黨」與工運
三、連溫卿「新文協」和工運
四、層出不窮的罷工事件
五、工運失敗之因的探討
參考書目
2.6 日治時期臺灣本土農民組合運動的起與落
一、日治時期臺灣本土農民組合之政經社會背景
二、壟斷獨立的產業政策
三、農民組合成立之前奏
四、農民組合之正式成立
五、農民組合之發展、組織與轉向
六、農民組合之歷史意義
參考書目
2.7 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發展及其影響
一、臺灣割日後的遺民文學與棄民意識
二、日治初期之古典文學
三、臺灣新文學運動的發軔
四、新舊文學論爭
五、張我軍與新舊文學論爭
六、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七、開拓時期之臺灣新文學
八、臺灣新文學之發展期
九、「臺灣文藝聯盟」之成立
十、臺灣話文運動
十一、鄉土文學論爭
十二、主要文學作品述評
十三、戰鼓聲中的臺灣新文學
十四、決戰下的皇民文學

第三卷:戰後現代篇
3.1 戰後初期官派臺灣省主席吳國楨的從政悲劇反思
一、風雲詭譎的五○年代
二、吳國楨的從政之路及其事件
三、自由主義者從政之悲劇
參考書目
3.2 戰後臺灣從「中國民主黨」到「民主進步黨」的政治發展
一、從雷震的《自由中國》與國民黨說起
二、胎死腹中的「中國民主黨」
三、《大學雜誌》的革新運動
四、《臺灣政論》的薪火相傳
五、黨外運動的風起雲湧
六、《美麗島》的「美麗島事件」
七、民主進步黨成立的前夜
3.3 戰後在野青年黨來臺的變革內幕及其分裂史
一、序言
二、五○年代臺灣政治環境的回顧
三、青年黨分裂的導火線──「天馬茶房事件」
四、「天馬茶房事件」之經緯
五、分裂遠因:參加政府糾紛和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恩怨
六、分裂近因:國民黨的「改造運動」與曾琦病逝
七、「新生派」與「大華派」爭議的焦點
八、從《雷震日記》看國民黨介入協商及破裂
九、「大華派」逕自召開第十二屆「全代會」
十、由聯合到統一
十一、分裂之擴大──剩餘價值的最後利用
十二、分裂之後果
參考書目
3.4 戰後胡適來臺開展的禪宗史大辯論及其影響
一、序言
二、日本學者柳田聖山的貢獻
三、戰後來臺之前的胡適禪宗研究
四、返臺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之後的胡適禪宗研究
五、胡適禪宗研究初期在戰後臺灣造成的衝擊與回應──來自釋東初的批評
六、胡適的反佛教心態及其對虛雲禪師的連番質疑
七、胡適禪宗研究的教內同情者:圓明(楊鴻飛)與印順
八、關於1969年在臺灣展開的禪宗研究大辯論
九、錢穆與楊鴻飛的連番交手
十、澹思(張曼濤)在錢、楊交手後的批評及其謬誤
十一、胡適禪宗研究大辯論後的新結晶──印順的博士學位與《中國禪宗史》的研究
十二、印順再次對胡適禪宗觀點的評破
十三、本章結語
3.5 戰後在政治威權陰影下發展的臺灣佛教
一、序言
二、日本投降並撤離臺灣
三、中央政府遷臺後的戒嚴體制
四、戰後臺灣佛教所以能蓬勃發展的社會學視角分析
參考書目
3.6 戰後京劇文化在臺灣的演變與傳播
一、前言
二、梨園春秋──京劇的名稱、源起與發展
三、京劇的內容和表演藝術及其戲劇結構
四、日治時期京劇對臺灣戲劇之影響
五、戰後京劇在臺灣之發展
六、結論:與文化觀光相結合──京劇在臺灣的檢討
3.7 戰後布袋戲文化在臺灣的蛻變和創新
一、前言:研究成果簡介
二、常民文化──布袋戲在臺灣之演進
三、布袋戲之類別與表演特色
四、結論──從文化觀光視角看臺灣布袋戲的前景與未來
3.8 戰後歌仔戲文化的新傳播現象
一、前言
二、常民文化──歌仔戲在臺灣之源起與演變
三、臺灣歌仔戲的進程四重奏──由內臺歌仔戲迄於現代劇場
四、歌仔戲的表演藝術與結構
五、結論──酷愛看戲的臺灣文化與歌仔戲的未來

第四卷 解嚴當代篇
4.1 解嚴以來兩大現代臺灣新文化詮釋史的思考邏輯
一、相關問題的提出
二、有關雙源匯流與在地轉型的新文化史觀溯源問題
三、楊儒賓教授提倡當代臺灣本土新文化史觀的依據溯源
四、相關繼承、反思與再詮釋的最新發展
五、有關何謂「宗教環境學新視野」釋義
六、張珣教授提出「宗教環境學」架構的相關學術概念史
4.2 解嚴以來臺灣佛教四大事業道場的崛起與轉型新風貌: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臺山
一、前言
二、「經營大師」星雲大法師封山盤整與政商關係
三、臺灣奇蹟造就慈濟王國
四、現代禪學與都市企業結合
五、剃度風波嚇壞信眾的惟覺老和尚與中臺山
六、結論與討論
4.3 解嚴以來臺灣本土漢傳佛教的多元創新與逆中心互動傳播
一、前言
二、解嚴以來新宗教節慶文化的變革和現代性宗教倫理新思維的提倡
三、解嚴以來臺灣漢傳佛教藝術創作的在地轉型新貌
四、解嚴以來臺灣本土人間佛教思想的形成及其社會實踐的不同路線之爭
五、解嚴後的臺灣佛教界在兩岸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衍生的「逆中心互動傳播」新現象的出現
六、解嚴以來的尼眾教育、新文學創作與社會功能
4.4 關於《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的新思維
一、前言
二、第一部:相關研究方法學與實際田野經驗的交互辯證
三、第二部:《臺灣民眾道教三百年史》的核心主題及其現代詮釋建構之開展
四、第三部:現代研究典範學者的相關介紹
4.5 解嚴以來現代臺灣本土書法哲學的新詮釋
一、前言
二、有關現代臺灣本土書法哲學基礎問題的新教材介紹
三、有關現代性臺灣本土書法哲學基礎問題的解析
四、呈現在臺灣歷史上各階段的相關書法風格回顧
五、換軌道的新思考:以新出現的當代新聞事件為例
六、從身軀動作到書法風格表現:有必要再次重新思考的幾個相關問題
七、結論
4.6 解嚴以來臺灣人新族群意識的出現:「新臺灣人意識」與「新客家人意識」
一、當代新臺灣人意識出現的歷史淵源
二、解嚴後客家族群在當代臺灣社會的表現
參考書目
4.7 解嚴以來臺灣文學論述的統獨大戰
一、當代臺灣文學統獨論戰的回顧
二、解嚴後文學臺獨論述與政治臺獨思想的相關性
三、親左《夏潮》與《臺灣年代》針鋒相對
四、李登輝與民進黨的推波助瀾
五、葉石濤與陳映真的論戰
六、旅美作家陳若曦試圖調解無效
七、龍應台的再度掀起波瀾
八、李昂趁機拋出臺灣文學劣勢的新議題
九、陳芳明的崛起及其vs陳映真的論述大對決
十、生力軍彭瑞金的強力奧援陳芳明
十一、葉石濤再度加入戰局vs陳映真
十二、陳芳明以「後殖民史觀」建構臺灣新文學史的分期與論述再度激發爭辯的新戰火
十三、陳芳明論述中具爭議性的概念──「殖民」與「後殖民」的解釋問題
十四、陳映真對陳芳明論述的強烈反駁
十五、雙陳各說各話──一場沒有共識即告暫停的文學統獨大對決
十六、爭辯後的吾人省思
參考書目
4.8 解嚴以來臺灣的武士道精神文化
一、解嚴後臺灣政治意識形態下的武士道精神文化構造模態
二、從解嚴前到解嚴後:學術史上的臺灣武士道精神文化
三、解嚴後對「武士道」與「商人道」交涉史的相關反思
參考書目
4.9 慈悲歡樂的行腳:當代臺灣媽祖旅遊文化
一、本章導言
二、媽祖神蹟演化與媽祖信仰及其在臺歷史
三、媽祖文化旅遊的參訪重點
四、媽祖文化旅遊舉隅: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
五、結論:臺灣媽祖民間信仰的文化意義
後 記
 



作者敬致讀者
江燦騰 陳正茂


  2024的大選結果已揭曉,新的正副總統與新國會成員,都已正式產生。雖然這次第三大黨臺灣民眾黨,沒有贏得正副總統席位,但在傳統的藍綠統獨意識形態之外,已有近四百萬人選擇新的政治路線前行。因而單就此一歷史現象的變革來說,已是前所未有的新臺灣政治文化運動的璀璨結晶,也是臺灣年輕「新世代寧靜革命」的巨大成果,並還產生「壯世代」與「新世代」不同世代之間,新的普遍社會共融和諧現象。

  這其中有來自基層社會大眾的自覺、自主、熱情和普遍參與的各類新文化創造的新產物,例如大量的「自媒體」網路直播、「小草運動」快速蔓延成大潮流、「壯世代」的新認知、「孫子兵法」有了新定義與新戰場、而「五五計畫」也可以巧妙改善臺灣民眾家庭中,原先普遍存在的世代隔離現象等。

  以上的這些都是當代臺灣社會文化,目前可以被顯著觀察到的各類新表徵行為,並且未來也將會在當代臺灣社會持續發生長遠的正面影響。

  但是,由於本書是之前多年積累而成的大著作,所以還來不及處理這些新課題,希望在本書的第二版時才來增補。這是本書作者首先要敬致讀者的。

  本書是當代第一本,以新觀察角度和開拓新議題,來撰寫的現代臺灣新文化史專書,全書內容所呈現的特色和優點如下:

  本書的內容共四卷二十七章,三十餘萬字,其中解嚴以來的第四卷,主題最新穎、篇幅最大,佔全書最重要部分,是歷來首次建構與詮釋的當代性與本土性兼具的一流論述。深盼各位高明讀者們,讀後能不吝指教。

  本書雖非類似通史性的全面論述現代臺灣新文化史,但主要的相關課題,應該都已涉及。而之所以沒有比本書內容更完整呈現,是因本書兩位作者已於2008年在東大出版社,出版過《新臺灣史讀本》一書。而在該書中,有關現代臺灣新文化史的部分,即已納入,諸如:戰後的臺獨思想、自由主義思想、現代舞、現代電影等多篇內容。所以本書此次就沒有再納入上述那些內容,而是以兩書互補的方式,來呈現本書目前內容的另一種特色。

  本書的讀者對象,設定為現代臺灣社會大眾,所以本書的內容說明,特別注意社會文化的變革與現代文明史互動的關係。也因此,本書中的全部詮釋體系,都是帶著問題意識,來展開的動態書寫。就此點來說,本書內容與過去臺灣學界,普遍以靜態的各種制度史為中心的論述相比,可謂採取了另一不同的新式學術進路,因而書名才有「新文化史」提出。

  本書議題的新鮮和多元化,是市面上同類型書少見的,如前所述,本書內容的豐富性和新議題之多,堪稱當代之最。所以讀者讀到的本書內容,是名符其實的現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的最新論述。因此可作為現代臺灣新文化史的新教科書來閱讀,最為適宜。

  倘若本書以上所述內容介紹,能讓我們臺灣學界同道、乃至一般社會大眾,都能接受本書這樣新穎表達的各章主題與相關的話,則在本書的第二版中,我們將會考慮更擴大篇幅來增加其他新主題和新內容,使其能更全面性的來呈現。

  至於本書知識來源之精確性,一如學術著作的慣例,兩位作者都是儘量嚴謹從事以防出錯,若偶有其他疏失的不察處,那可能就是兩位作者的本身學養不足所致,還請各方高明讀者不吝指正。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113573
  • EISBN:978957711367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9.0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高效率掌握法條,試題重點整理、考前複習強化記憶✰4/26~7/9 司法考試書展7折起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