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關
  • 電子書
圖解美學更新版:學習美→走進美→遊於美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3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圖解美學更新版:學習美→走進美→遊於美 (電子書)

  • 定價:320
  • 優惠價:256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曾經驚嘆於美的當下,就會懂得──
理性若少了美,就生不出智慧;人若少了美,也會沒了滋味。
懂「美」,不是為了當藝術家,而是渴望有質感的人生。

 

對美好事物的喜愛,是人人與生俱來、最深切的渴望;我們的心,都曾為了美而怦然心動,為了那不可言傳的喜悅而忘卻一切。

因此,從感受美到真切地認識美,就成了一門別具魅力的學問。

美學也提醒著我們:人們的感性能力,和理性同樣重要;而大哲學家黑格爾也說了:「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可見,失去了感性,美就無從誕生。

或許,當我們善待自己的感性,讓美成為我們生命中最豐盈而柔軟的思想養分,生活,就能精彩得像門藝術。

 

走向「美」的進路
1.解美的本質、價值和風格,包括:
.主觀vs.客觀
.相對vs.絕對
.真vs.善vs.美
.優美vs.崇高
.古典vs.浪漫

2.掌握美感的特徵與審美活動,包括:
.生理快感vs.道德愉悅vs.美感
.審美觀點:靜觀、移情、直覺、心理距離

3.玩味藝術創作與接受方式,包括:
.模仿vs.表現
.靈感vs.技術
.悲劇vs.喜劇
.時間vs.空間
.創作vs.接受

 

這本書以「美」、「美感」與「藝術」三個主要的概念為經,以西方與中國為緯,簡要但細膩地為讀者展示美學的諸多課題。作者以優美流暢的文筆,淺顯易懂的撰述介紹美學,加上本書特有的圖表解釋,讓讀者在圖文並茂的文本裡輕易地進入美學的天地。──審訂者 楊植勝(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佩璇
雲林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畢業。

審訂者
楊植勝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靜宜大學通識中心人文科副教授,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美學、黑格爾哲學、德國哲學。與人合著有《現代哲學:理論與批判》(師大書苑)、《西洋哲學傳統》(台大出版中心)與《從知識到共識》(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與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等書。


 

目錄

Chapter1美學是什麼

美學研究些什麼?
美、藝術與美感是三大領域

美學的命名
「美學」因涵蓋最廣而成主流名稱

美學的發展歷程
立基於哲學而後呈現多元面貌

美學的研究方法
從「自上而下」轉為「自下而上」

「美學」無所不在?
如何避免誤用「美學」一詞

美學 vs. 美育
學會思考美?學著感受美?

美學在中國
因「西學東漸」而興起的美學熱潮

美學在台灣
以融會中西的文藝美學發展最蓬勃

探尋「中國的美學」
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與特質

Chapter2「美」的奧妙

「美」的定義
「美」無關現實利益,但令人愉悅

「美」的名稱由來
中、西方如何為「美」命名

美從何處尋?
美出現在藝術、自然、社會中

美與感官
美流轉於眼耳鼻舌身之間

三大普世價值的交融
「真、善、美」三重奏的中西演繹

美學發展的轉向①
美從客觀論轉為主觀論

美學發展的轉向②
美是主客觀的統一

絕對論 vs. 相對論
流轉於絕對與相對之間的「美」

美的作用
美以無用為大用

Chapter3美感的探索

什麼是品味?
品味是易受後天影響的鑑賞能力

什麼是美感?
美感是無關個人利益的愉悅感

美感與快感相同嗎?
從少女之美引發的爭論

美感如何形成?
美感源於主體與客體的交融互動

審美心理活動的學說①:靜觀說
渾然忘我,凝神靜觀美的出現

審美心理活動的學說②:移情說
「物我合一」之美出自同情的想像

審美心理活動的學說③:直覺說
「直覺」在心中表現出美的意象

審美心理活動的學說④:心理距離說
適當的「心理距離」才能與美相會

Chapter4西方美學的重要範疇

悲劇①
悲劇淨化人心,更引人擁抱理想

悲劇②
悲劇是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的融合

喜劇①
喜劇藉由滑稽事物引人發笑

喜劇②
喜劇在各種矛盾中顯出強烈主體性

優美 vs. 崇高
優美令人喜愛,崇高令人尊敬

崇高
崇高是以精神力量將痛苦轉為愉悅

古典 vs. 浪漫①
現實與理想、理性與感性的衝撞

古典 vs. 浪漫②
心理狀態由「素樸」變為「感傷」

古典 vs. 浪漫③
藝術分為象徵、古典、浪漫三類

醜與荒謬
醜和荒謬豐富了美的內涵

Chapter5中國美學的重要範疇


從氣性論發展出的美學思維


意象是凝聚情意的藝術結晶

象 vs. 境
從「象外」到「意境」的追求


餘韻是種悠然無盡的美


餘味在細細品嘗後更顯醇美

形 vs. 神
以「神」御「形」的美感表現

虛 vs. 實
虛實相生的辯證之美


美自萬事萬物的和諧中湧現


體會雋永的平淡之美

自然
美是以自然本性與大自然欣然相迎

Chapter6美學視野中的藝術思考

藝術哲學的內容
從「美學」角度來思考藝術

藝術概念的演變
藝術從「技術」變成「美術」

藝術的意涵
藝術以「人工製作」為核心概念

藝術的分類
從五花八門的技藝到專論美術項目

藝術的起源①
藝術源自人的遊戲衝動

藝術的起源②
藝術源自「無意識」的湧現

藝術與現實的關係
藝術可以比現實更「真實」

藝術的原則
藝術兼有自律性和社會性

Chapter7藝術品

藝術品的內容
從「模仿」、「再現」到「表現」

模仿說代表
以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學說為根基

表現說代表
克羅齊主張「藝術即表現」

情感與形式
藝術是種有意義的形式

對藝術品定義的反思
藝術品一定要創造內容和形式嗎?

藝術品風格的形成
由創作者創造,由接受者辨認

對詩歌的評價
對詩呈現真理和情感的不同解讀

藝術類型的特質與比較
時間藝術 vs. 空間藝術

Chapter8藝術創作

藝術家的形象
藝術家和工匠的差別何在?

成為藝術家的條件
藝術家憑的是天才還是訓練?

想像的特色及作用
藝術創作始於心靈「創造的想像」

靈感是什麼?
來去不由自主的靈感

藝術創作過程
藝術品的孕育、誕生與再創造

影響藝術創作的社會因素
社會支持是助力也是阻力

Chapter9藝術接受

藝術創造與接受的關係
藝術活動有賴創作者和接受者的互動

藝術接受①:新批評和現象學美學
斬斷藝術家與藝術品之間的臍帶

藝術接受②:符號學
向欣賞者開放的藝術品

藝術接受③:接受美學
作品的空白有待接受者來填補

藝術接受的型態
贊助收藏、市場消費與藝術評論

藝術接受的科技因素
複製、傳播技術對藝術接受的影響

藝術接受品味與評價
藝術有無雅俗之分?

 

索引 人名/專有名詞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803620
  • EISBN:978986480368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4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3.4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