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PLUS 10月號/2017 第72期

ART PLUS 10月號/2017 第72期

  • 雜誌名稱:ART PLUS    新功能介紹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社:藝術地圖
  • 出版日期:2017/10/01
  • 定價:128
  • 優惠價:9512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本期專題
啟蒙「未來性」的私人美術館

策劃/ 周婉京˙樊婉貞

在不同文化語境中,藝術機構有不同的身份,它們可以被叫作”gallery”、 “institute”,也可以被喚作”kunsthalle”、 “art centre”和 “art museum”。當這些名稱轉譯成中文,它們往往變成「藝術中心」或「美術館」,簡化了彼此的區別,強調了它們的共性——皆是以推廣藝術為主旨的公共機構。

隨著近期上海昊美術館、北京松美術館的開館、台北忠泰美術館的開幕,「私人美術館運動」之呼聲再起。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私人美術館已經成為公眾視野裡的一個存在。有時,我們稱它為私人的,有時稱它為民營或非公眾的,卻從未真正釐清過它作為美術館與文化生態的關係——究竟是對抗,還是融合,抑或兩者兼具?至於美術館之未來,智識(智慧與知識)的啟蒙似乎已經成為開啟它學術性、實驗性的鑰匙。

ART PLUS 此次邀請客席策展人與編輯團隊一起規劃此專輯,並在10月號刊以及2017年10月台北藝博會專刊中共同聯合登載此專輯,希望藉著不同觀點、不同身分的討論,就現今中國內地與台灣的「私人美術館」議題共同探討。我們不談歷史,不談華麗的外表;針對「私人美術館」在兩地的定義,不同背景下成立與資金的來源,文化資本與歷史意義等,看到兩岸各自的文化特點,也看到不同資本家透過喜愛、投資、國家及歷史任務,與收藏生態的自然演變,各有一本穿梭古今的歷史與當今典範,讓我們深思不已,並以此借鏡。
封面
圖片來源 : 馮夢波
 

編者的話

年少藝術家需要伯樂,不是收藏家

曾何幾時,如何讓每年藝術學院畢業的學生順利進入到市場,成了學校教授施教的任務之一。學術派教授們無奈的接受教育方針僅有改變、順勢與服從;實務系派的教授們卻積極地將自己的網絡貢獻給大學,用學生就業成績與招生人數做為評級升職的踏石。市場對「年輕藝術家」(35歲以下)的定義令許多跨過這警報線的藝術家在市場上一籌莫展(現在你們的老師就是這樣的處境,這也說穿了即使收藏家多有抱負,也是「投資」長線與短線的分別罷了!)因此老師若在學生進入社會前為其鋪一條順利的路,可謂仁至義盡做完了人情與師生的義務,之後的造化就看學生自己的努力與運氣。
 
是的,「運氣」!「時代」來了,就是你的世界。2008年前的香港尚未創造出現出這樣的時代;而今,即使你是濫竽充數,也有機會從小鴨變天鵝。而之後的路是否成功與順暢,真的就是靠自己創造。
 
這樣的時代,有時也會給了太多的「機會」。你若態度高傲,可能會失去應有的回饋;過度激進卻有可能判斷失誤而過早揠苗助長。至今光在香港舉辦畢業展有2005年開始的「出爐」香港畢業生群展及2016年開始的「新藝潮博覽會」,平常無人問津的藝術系畢業生展,現在也成了各畫廊與藝術顧問挖掘新人的重要渠道。然而,收藏家、畫廊或是策展人,到底在「投資」什麼?一個給藝術家「機會」的場域,還是押對寶的一場投資?藝博會意旨:幾千或是幾萬塊的投資,絕對不會是壞事,放在家裡欣賞也是一種愉悅。
 
需要伯樂
於2017年10月6至9日將於中環PMQ元創方舉行的第二屆新藝潮博覽會,約有100位所謂「藝術家」參加,我們看到「業餘」多過於「年輕或是潛力」的「創作者」充斥其中。記者會中,被重點推薦的香港11歲的劉見之及俄羅斯14歲的Murashko Gordey,聯同各自的「師傅」組成師生團參加。到底是「師傅」們想藉著天才子弟的曝光而沾沾自喜?還是主辦單位純粹見機行事,重視新聞點勝過漠然無視?
 
知道劉見之,也觀察了很長一段並不時觀察其繪畫活動的我來說,不禁感歎整個活動的千絲萬縷。記得artplus曾於2012年3月號訪問過這位天才小畫家,他特別為我們創作的作品還上了該期雜誌封面。當時勇奪第38屆捷克利迪策國際繪畫展最高榮譽大獎,並破格頒發「十大青少年畫家」,其創作充滿童趣。而今,還在讀小學的劉見之,已經可以在記者會中侃侃而談他的創作思想與繪畫感受,沈穩大方沒有羞澀。看著劉見之被展示在前廊的參展作品,技巧早熟得像臨暮的老人。
 
記得2011年香港蘇富比於「尤倫斯尤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破曉—當代中國藝術的追本溯源」晚間拍賣會中,高價賣出一張張曉剛於1988年「探索期」時期的年輕作品《生生息息之愛》,並以7906萬港元成交,創造了當時中國當代藝術的最高拍賣價格。於蘇富比預展現場觀看這件作品時,清楚看其與拍賣市場裡屢創紀錄的《血缘》系列風格非常迥異,然此作品珍貴因為代表著張曉剛「探索期(1982-1993)」走向「成熟期(1993-2008年)」《血緣•大家庭》,建立張曉剛系列收藏重要的銜接作品。藝術家前期作品可作為追溯其繪畫史蹟的重要參考,但提及至此並不是因為劉見之幼年作品極具潛力,而是以其年紀來說反倒技巧過度早熟,若說具有未來收藏潛力更言之過早。
 
幫孩子找到或是推進更捷徑的一條路是否真是一件好事?藝博會這屬於商業運作的活動,雖然有很多急著為學生找到「頭路」(「工作」的台灣話)的教授加持、美術館館長迂儒跟風,但「業餘」與「專業」的空隙很大毋庸置疑,「推廣」與「散播種子」雖可以同義,但也可以「魚目混珠」。畢業展的銷售行為及至「新藝潮」之類的藝博會活動,到底是主辦單位提供了「潛力」的作品給藏家投資收藏?還是以「推廣」提供「機會」,卻不小心短線的促銷了一些「未來投資」的概念,模糊了「業餘」與「潛力」的界線。
 
劉見之,啓發於繪畫技巧熟練的父母,然而現在需要的不是「市場」或「收藏家」,而是一位「啓蒙老師」帶他走更長遠的路。若非如此,將來發展有限。
(總編輯:樊婉貞)
 

雜誌目錄

004 column
食物采風再進化,主廚流浪中
青少年參與藝術模式 ( 中 )
文化該具有商業性格嗎?
不如重新開始
失衡的世代:邱加希的《純生》
隱身於秘密之中的馬尼拉

010 feature
啟蒙「未來性」的私人美術館
[ 研究者觀點 ] 私人美術館熱潮 — 以中國內地為例
[ 館長觀點 ] 用「智識」佈局美術館戰略 — 專訪中央美術學 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 [ 策展人觀點 ] 做一首時代委託的交響曲 — 專訪 UCCA 館長田霏宇
[ 藝術家觀點 ] 馮夢波的「私人博物館」 摘自馮夢波作品撰文《藝術與科學》選段
[ 藝評家觀點 ]   評馮夢波的「私人博物館」

029 preview
香港歌劇院《威爾第:阿伊達》
中英劇團《孔子 • 回首 63》
荷蘭舞蹈劇場 輪迴
康文署《喝采系列》拉法爾.布雷查茲
飛躍演奏香港 Z.E.N 鋼琴三重奏
南港島藝術日2017
出爐 2017 藝術畢業生聯展

040 supplement
Mode Is Art
非洲當代藝術新景象

044 visual + stage
歷史反身.城區串連
投入鼓、舞、靈音,感受非洲傳統文化
創意人才,成就香港
「維也納愛樂」的「超值」
美聲匯 — 「聖誕 4 圍唱」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7
《香港三姊妹》空與歸屬的辯證
不讓對話沉默下來
由不協和音組成的樂章
親土、親人,表演藝術的地方交陪

058 music
當騎術表演跟莫扎特安魂曲 crossover
令人魂牽夢繫的弦歌拉奏

066 Listing

070 lifestyle
宇文正《微鹽年代 微糖年代》
罐頭內外的貝斯與鼓
台灣電音發展的瓶頸
 

內容簡介

自《藝術地圖》2003年7月於香港創刊,2004 年1月發行港澳版,並於2004年5月出版《am post》,《藝術地圖》與《am post》已成為港澳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媒體。《am post》剛出版時只是想要把藝術圈內的文化活動介紹給圈外的藝術愛好者,從每月印發兩萬份,之後不斷遞增,高峰期曾印到100頁並發行至每月3萬5千份。9年的光景伴隨著香港文化發展的醞釀期,社會在轉型,政府確立創意產業並帶動商界參與,民間力量成立並主動透過傳媒引領社會議題,年輕一代對社會的關注。《am post》將帶著《藝術地圖》走進7-Evelen的店鋪,成為史上第一本在香港7-Eleven雜誌架上索取的藝術月刊,《am post》留下了「a」for art,「m」for map的名字在歷史,正式改名為《art plus》,於2011年11月在港、澳與台灣三地同步創刊。

《art plus》傳承《am post》,繼續以跨文化藝術的方向發展,並會在香港、澳門和台灣建立互動的文化平台。《Art plus》將代表這時代我們需要的生活參照,從各城市差距中得到更大的啟發,分享相近觀點的樂趣,找出不同的生活意義,遠想彼此的文化底蘊,微觀各自的生活態度。我們希望超越界限和距離,加上與信念相近的流通網路合作,從他們最大的連鎖網絡及各區的文化地點,以更廣更多的平台接觸大家。《art plus》是藝術+生活,藝術+樂趣,藝術+人生各種的可能性,我們相信唯有給自己不斷地加分,生命才會充滿意義。

 

詳細資料

  • 條碼:R030066281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2024捷徑|資料夾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5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