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策畫之《百分百錯覺》展覽專輯,該展示自2022年3月19日至8月28日起於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展出。 我們常說眼見為憑,意思就是只有自己用雙眼看到的事實,才能相信。 然而,我們的眼...more
「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由許芳慈與新加坡策展人陳麗瑩(Kathleen Ditzig)客座策畫,以其長期研究戰後臺灣、東南亞當代藝術發展的背景,探究冷戰時期起現代主義在臺灣的流變,討論當時時代條件如...more
本書為「2021臺北美術獎」展覽專輯,展覽自2021年12月25日至2022年3月20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A、B展覽室展出。...more
本書為2020台北雙年展展覽專輯,以獨立冊頁象徵各有差異又相互被引力拉扯的星球,收錄57 位/組創作者與團隊的作品樣貌,並納入公眾計畫各項目的概念、紀錄與延伸思考,以回望展覽思想如何在臺灣的情境中進...more
Co-curated by French philosopher Bruno Latour and French independent curator Martin Guinard, along with Taiwanese indepe......more
本書為「10年–台灣聲音地圖計畫/吳燦政個展」之展覽專輯,2021年9月4日至11月2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展出...more
本書為「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出版,展覽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策辦,從2021年10月2日至11月28日於本館3A展覽室展出。...more
本書為「injector after Null: 鄭先喻個展」之展覽專輯,2021年3月27日至8月8日於本館三樓3A展覽室展出。...more
廖祈羽睽違三年推出全新個展。展覽主要分為兩個系列創作:延續藝術家近年以手繪攝影佈景創造影像空間的雙頻道錄像作品《忘憂公園》與《河》;《夢桃》為三部曲最後一部,描述一對母子,母親是電影明星,兒...more
感性與機器看似是對立的概念,我們從對立出發來療癒自我:後資本主義時代的各個領域都面臨過度製造,資訊爆炸使得時間破碎,我們懸置主體的感受,失去自我與外界連結,甚至在危機來臨以前,就因為各種奇觀...more
傅雅雯在作品《變形中》中嘗試運用移動感應技術,以身體的力量為媒介讓物體產生運動。透過拋出不同重量物件所產生的能量,物體運行與其所處空間之間所形成的張力,以及外部反作用力的介入,讓物體的物理上...more
本書為「 Finders Keepers:陳建榮個展」之展覽專輯,2021年3月27日至8月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展覽室展出。...more
How do you understand art? Is it really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 How do you navigate yourself in a big art museum......more
如何理解藝術? 理解藝術有甚麼好處? 在偌大的美術館之中,在多樣的藝術品之間,該如何優游其中? 從哪裡開始參觀? 請讓酷比為你帶路,走入美術館驚奇的世界吧。 在酷比的眼中,逛美術館就像看一...more
本書為「 2020 臺北美術獎 」出版,展覽從 2020 年 12 月 12 日至2021 年 2 月 28 日於本館三樓 3A、3B 展覽室展出。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catalogue is for “T......more
X-site專書《走入˙走出:X-site 2014-2020》收錄自2014年至2020年的首獎作品,並加入採訪、以創作與現場交織的編輯視角,呈現出每一件X-site作品在廣場上的創作思考,將這個實驗計畫從零開始的歷程完整呈...more
現代美術[季刊]NO:199期[109/12] 文 │ 編輯室 臺北市立美術館文獻中心近年致力於歷史檔案梳理工作,除了建立收藏、保存、管理等工作基礎,最重要的還是在,如何透過檔案複訪歷史事件,進而在當代語境...more
本書為「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之專輯,展覽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2020年7月25日至10月25日於本館二樓2A、2B展出。...more
《接近》由賴志盛針對空間定位及特性限地製作:從藝想空間往下眺望,大廳好像一個池子,池裡透著光與風,池子的邊緣即是迴廊的女兒牆。他提出「接近光與風一些」的概念。《接近》將空間特性與觀眾的視野納...more
本書為「內在移民:安身的視野」展覽的專輯。藝術家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Vladimír Kokolia)透過不同的媒材包括素描、繪畫、版畫、自動立體影像(autostereoscopy)、照相暗箱技法(camera obscura)及錄像等.....more
本書為「江賢二:回顧展」之展覽專輯,展覽從2020 年3月28日至6月28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一、二樓1B、2A、2B 展覽室展出。...more
(內頁由11張海報加一張序文組成) 本書為「快要降落的時候-王湘靈個展」展覽專輯,2020年3月7日至5月24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E、F展出。...more
本書為展覽「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The Serenity of Madness)」出版,2019年11月30日至2020年3月15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伴隨展覽特別推出專書......more
本展源自1999年,臺北與澳洲伯斯市(Perth)締結友誼城市,今年適逢雙城情誼正式邁入第20年,北美館特與澳洲伯斯當代藝術中心(Perth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共同合作,藉由策展交流模式,觸及地域....more
收錄電子音樂大師池田亮司1993-2018年、橫跨26年之作品創作軌跡! 藝術家親身參與內容編輯與書籍設計,耗時近2年才完成! 作者群囊括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完整集結近年來對池田亮司作品的深入評析! 本書...more
本書主要關注人與環境,以及社會結構之下的關係,探索錄像媒材於影像之外的敘事能力。陳郁文藉由現成物、虛擬物(三維物件)、挪用、電腦模擬運算與實體空間投影,對當代的「自然性」、「人工性」、「真實」...more
本展集結了15件裝置與雕塑探討自我(the self)與人類和機械之間的共存關係,並回應人在全球網路下,所擁有對自身傳統與機械上的遊牧性行使權(Nomadic accessibility)的拼接與再想像。展出多件拼貼東方傳統...more
本展以「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中」命名,改編自布希亞的著作標題「在沈默的多數的陰影中」。此展覽探索各式陳列商品所造成的視覺符號經驗、社會價值、語言習慣等當代可能意義。藝術家李明學藉由個人幽默方式...more
「Kosmos」啟發自德國自然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他博文多學、融會自通,是十九世紀經典的 「全知人」(universal man);他訂定了科學的研究方法,透過精確的採樣與測量揭露自然...more
《聲動》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與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共同合作,策展人詹姆斯‧吉魯東(James Giroudon)所策畫,集結而二十多位國內外當代藝術家,數十件音像與音像裝置作品,探討「行動」(movement)如何透...more
本專輯畫冊為「謝素梅:安棲」展覽印製發行。 因著亞歐混血的學養及對眾聲喧嘩的世界之關注,謝素梅的藝術實踐涉及諸如時間、記憶、音律和語言等主題。她的創作以雕塑、影像、攝影或裝置等多樣形式呈現,...more
本屆雙年展探究自然生態系統持續演變的特質,及此特質如何被反映在藝術與機構的運作機制中,以凸顯各系統賴以維生的依存關係。展覽呈現藝術、理論、社會和政治的環環相扣,將有助於理解生態系統是如何產生...more
適逢本館35週年之際,邀集館內研究人員共同參與選件策劃。除呈現經典新貌,並提供近年收藏之當代佳作曝光機會,選出166位藝術家的175件作品。期藉此推廣本館典藏予更多人了解、欣賞,引發讀者探究美術作品...more
本書為2019年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覽專輯...more
本書為「2018臺北美術獎」展覽專輯,展覽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籌劃。 「臺北美術獎」為臺灣當代藝術圈重要且具前瞻性、指標性的視覺藝術獎項之一, 鼓勵具獨特風格與時代精神之作品,力求發掘優秀之藝術創作...more
現代美術[季刊]NO:191期[107/12]專題:2018台北雙年展 本期附贈-陳永賢Chen Yung Hsien 潛行者 展覽小冊潛行者 展覽小冊...more
「建築師的70%」為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於2018年7/21-11/4推出之展覽,以北美館建築特色為文本,展出內容包含重現當年徵件競圖時的珍貴文件,以及各式自製互動展示裝置等,廣泛地涵蓋建築豐富的...more
本書為 「夏陽:觀.遊.趣」之展覽專輯,該展於2018年8月25日至10月21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2B展出。...more
適逢本館35 週年之際,邀集館內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典藏選粹》之選件與策劃。除力換經典新貌,尤其針對近10 年來所收藏的當代佳作提供曝光機會,共計選出166 位藝術家的175 件作品。 英文內容大要:Upon ...more
這個展覽的核心概念是「書」卻不是書展,而是通過圍繞著書的文化活動,諸如閱讀、寫作、裝幀、出版、保存、分類等,審視「藝術家如何看待書」這個課題。「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這個標題一方面說...more
李錫奇的藝術創作有鮮明的個人語彙,詩人畫家楚戈稱李錫奇是台灣「藝壇的變調鳥」,他不管是藝術創作、組織畫會、藝術經理、藝術外交,或是藝術跨領域的媒合等面向,都有他戮力不懈的身影,對推動台灣藝術...more
《庇護所》從美術館公共空間出發,以開放、可觸及的方式延伸美術館的社會價值與文化思辨。藉由戶外地景創作,賦予北美館新姿態,將藝術場域從白盒子游移至廣場,延續當代藝術之能量與精神。 王文志長期使...more
2013年《五百棵檸檬樹》一方面將展覽轉換為募資平台,利用藝術世界的資源發展農業品牌,成功募集五百位認購者,認購預先販賣的綠色酒標,黃博志以此為資金活化新竹、桃園地區三塊廢耕地,並且種下五百棵檸...more
「集什麼?」(Collecting and so on) 教育計畫的展場空間以一個大型抽屜拉展開來,裝進當代藝術家的奇思異想;藝術家收集物件,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或媒介,藉由藝術觀點詮釋,賦予物件不同的意義,接連過去...more
本書為臺北市立美術館「我想要做一個夢」展覽記錄專冊,內容包含展覽紀錄、部分展出作品草圖、搭配展覽規劃之推廣活動紀錄、觀眾參與自主學習活動之創作成果,並加入部分參展藝術家自當時展出作品延伸創作...more
《社交場》串聯了舞蹈、身體、戲劇、音樂、聲音、影像、文本,探討一個來自於「展示」和「表演」之間的共生關係。更為重要的,一個藝術展覽如何混雜表演,不論是相互逼近,或是彼此交集,都可以視為一種創...more
臺北市作為臺灣的首善之區,凝聚了百年的歷史與人文風情,呈現多元的文化面貌。一座城市的核心價值深藏於文化之中,百歲城市需要注入文化能量的新活水,營造更豐厚的底蘊。 「臺北美術獎」是臺灣當代藝術...more
「焊藝詩情高燦興回顧展」,既展現高燦興個人探索創作歷程,也是全方位研究其藝術思想與作品。本展結構分為 : 雕塑作品、公共藝術、焊鐵柔情告白(紀錄片)、雕塑工具風華。高燦興執著自由澎湃的雕塑熱情,...more
本書為「伍眾會計劃-境物虛擬-劉和讓個展」之展覽專輯, 2017年7月15日至9月17日於北美舘3樓B展覽室展出。Published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B-5 Project – Boundary Subs......more
本書為 「嘟嘴男孩:重製計劃-鄭崇孝個展」之展覽專輯,該展於2017年7月15日至9月17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展覽室展出。...more
本書為「我身體就是空污監測站:林泰州影像個展」之展覽專輯, 2017年7月15日至9月17日於北美舘三樓展覽室展出。Published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My Body Is an Air Quality ......more
就美術館的發展史來看,傳統型態的美術館著重歷史的研究,強調鑒往知來的功能;不過,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美術館的社會角色遭遇了論述與參與兩波的轉向,越來越強調提出新的議題、並創造不同的參與體驗。...more
本展「悚憶:解‧紛--解嚴與台灣當代藝術」係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與美國康乃爾大學強生美 術館共同策劃主辦,中華民國文化部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指導贊助,總計邀請一十四位台 灣藝術家的一十九組件作品為取樣...more
本書為「伏流‧書寫」展覽專輯,該展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2017年3月18日至2017年6月4日於本館二樓2A、2B展出。Published for the RIVERRUN at the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more
The Taipei Biennial 2016 Gestures and archives of the present, genealogies of the future presents 5-month-long exhibit......more
典藏實驗展,企圖重新梳理脈絡與建立新的關係網絡,在典藏物件的邀約和檔案重新開啟的過程,如一個開封解碼過程,新的編碼陳述著獨特的個人印記、召喚自身與觀者的記憶,或只是助成歷史物件重返社會的媒介...more
展覽涵蓋超過20位現、當代攝影家的作品,透過時間性、歷史性、物理性與被拍者的暗影等四種不同的影像屬性,呈現出攝影在拍攝三度空間之外,所具有令人玩味的第四時間維度;同時在暗影與微光的抗衡中,光,...more
藝術家騆瑜:「我和這個場域的關係,除了一個展演的白盒子、蒐藏的空間之外,在這個被賦予了政治性意涵的場域裡,還有甚麼其他的可能性?」於展覽期,藝術家藉由在美術館居住、生活一個月所產生的實質生活...more
參與本館104年度展覽申請獲選的藝術家陳哲偉(1986- ),2011年北藝大美術創作碩士班畢業,曾入選2014年度台北美術獎,現居住及工作於台北。陳哲偉作品常以寓言般跨越不同形式疆界進行書寫,現實與虛構交錯...more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所承辦的臺北美術獎一直以來都是擢拔臺灣藝術家、提出具有潛力之當代藝術論述最重要的平台,更是臺灣藝術家邁向國際最主要的前哨站。 今年臺北美術獎的優勝作品持續維持實驗與創新的精神...more
「觀念藝術之後」原是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期間北美館所推出的系列講座,內容包括60年代以降前衛藝術的重要表現。透過對特定當代藝術現象過程的爬梳,期望能扮演橋梁角色,較為有系統地介紹二十世紀下半前...more
典藏專冊V以佔本館典藏約四分之一比重的攝影典藏為探討專題,除邀請專人撰寫研究專文,並爬梳本館歷年典藏攝影作品,重新整理選件、分類編排,除希望藉此引發對臺灣攝影創作的討論及關注,拓展攝影研究的...more
楊茂林(1953–)自1970年代開始從事藝術創作迄今四十餘年,他崛起於狂飆的1980年代,見證了1990年代台灣當代藝術的興起,更歷經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全面性開展。創作初期楊茂林受到西方超前衛的啟發與影響,...more
在這次「情定終身」個展中,吳建興(1987-)嘗試以自己的終身大事作為啟動點,演繹婚姻關係及其儀式「展演」的可能性,探索聯繫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共生關係。他不只將婚紗攝影、紅地毯、婚宴乃至婚禮儀式鑲嵌...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