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郭台銘與富士康

郭台銘與富士康

  • 作者:徐明天
  • 出版日期:2008/07/28
內容連載 頁數 6/12


三頭六臂,親力親為

現在,我們可以說,郭台銘就是改變世界製造業格局的人。但是,他能在製造業中發揮作用,就因為他在早期的創業中,親力親為、親身體驗,洞悉了製造業的奧祕之所在。
機械業是最早的工業,也是最成熟的工業,要從中看到問題,必須是具備慧眼之人。郭台銘就有這種天分。光有這種天分還不行,他必須走進那種具體的環境、接觸那種氛圍,並融化其中,才能體悟出要害、改變所在。
有一次,一個國際大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和年輕的郭台銘交談。

經理人:「你有沒有上過面試技巧的課?你如何決定聘用一個人?」
郭:「沒有。我對人有直覺。」
經理人:「你有沒有上過時間管理的課?你怎樣安排你的行程?」
郭:「沒有。我的行程隨著需要安排。」
經理人:「你有沒有學過經營管理領導統馭的課?」
郭:「沒有。」
經理人:「那麼你怎樣管理鴻海?」
郭:「如果有小混混到公司來要保護費,你怎麼辦?」
經理人:「從來沒有想過,不知道怎麼處理,也許去報警吧。」
郭:「如果有員工在工廠的生產線上打架,你怎麼辦?」
經理人:「不知道……」
郭:「如果你們有客戶賴帳,貨交了卻收不到錢怎麼辦?」
經理人:「不知道,我們法務部門會告他們吧。」
郭:「如果公司的支票到期,而銀行存款不足,你會趕三點半嗎?」
經理人:「不會。」
郭:「那麼你身為一個總經理,公司是怎樣經營管理的?」

原來,管理公司就是要做一些雜七雜八的事務,與現代管理科學差別很大。而「要害」和「核心」就在這些不起眼的瑣碎事務之中。有人可能認為,郭台銘的這些心路歷程,敘述的是創業的艱難。而深入探究,卻發現這是他成功的奧祕所在,因為只有在公司的最前線、身處第一現場,才能把握企業的心跳,洞察事物的本質,捕捉到改變企業命運的那個「結」、那個「點」。這就是企業家為什麼要親力親為的根本原因。

顛覆模具行業的陋習

創辦公司的第二年,郭台銘就領悟到了模具的重要性。
一九七六年,鴻海遷至板橋廠房,主要從事「電視機用高壓陽極帽組件」的加工製造。當時電視機還是以黑白為主流,鴻海生產零件用的主要模具,大都是「委外」。
所以郭台銘為了準時交貨,常跑到臺北縣三重市河堤旁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廠,拜託模具師傅幫他趕工。郭台銘發現,模具業一直實行的師徒傳授制存在相當大的問題:經濟景氣,人們就開工生產,人才流動快、品質不穩定、小廠林立,每個人都想當老闆,而不是技術過硬的模具師。鴻海未來要成長,絕不能依賴這些人。
因為產品的開發和加工速度掌握在模具師的手裡,品質也掌握在他們手裡。這樣不但交貨沒有把握,而且產品品質沒有保證。特別是如果要接一些大廠的產品,結構複雜、精密性要求高,做不好模具是不行的。
「天下沒有最好的辦法,但有更好的辦法。」郭台銘不但有洞察力,能洞悉要害所在,而且善於行動,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掙到第一筆錢,他就決心投資建設自己的模具廠。他從大學招進一批機械系的學生,提出要按照標準化生產流程來開發模具,改變師傅帶徒弟的經驗傳承模式。這就要求那些有經驗的員工公開技術,而這些員工卻認為這是端了他們的飯碗,不但集體抵制,甚至集體辭職,可見改變舊的觀念和模式是多麼困難。郭台銘心一橫,乾脆一律聘請外面剛畢業的學生,全部重新教起。
這樣做,付出的成本是很高的。因為要培養出一個模具師,沒有幾年的磨鍊是不行的。因此,郭台銘的模具廠經營得很辛苦,成本又比別人高。
但是,郭台銘知道,機械行業比的就是模具,只有改變臺灣模具行業的陋習,才能建立起適應現代工業的模具產業,從而全面提高產業競爭力。因此他一再強調,一天不自我累積模具技術,便要受制於人一天。
堅持走自己的路,過了六年,郭台銘才開始收穫改進模具的成果。因為有了自己的塑料模具機器,郭台銘就有能力和大公司合作,也更積極地投入OEM塑料精密零組件。一九七九年,鴻海和大同公司「合作開發」彩色電視用「返馳變壓器」的「高壓線框組線」,其他的OEM產品,還有「美式電話座零組件」等。

瞄準電腦連接器

一九八○年,郭台銘在日本大阪度過了三十歲的生日。
三十而立,在日本三菱吃過飯,一個人回到旅館後,郭台銘禁不住感慨萬千。那天晚上他到底想到了什麼?他後來披露說,當時他是為了購買模具機器親自到日本去的,參觀了日本人的實驗室,看到日本大廠長期扶持「配合廠商」,教他們開發新零件、做市場計劃,讓小廠在技術、品質和數量方面都成為穩定的「衛星工廠」。而臺灣的大廠對小廠只會殺價,訂單、產量也不穩定,導致大企業做內銷、小企業做外銷的局面,讓小企業在生存線上掙扎。
現在猜測,郭台銘只說出了一半。另一半應該是,日本這種「大雞帶小雞」的辦法,讓小企業處於穩定之中,但也讓小企業安居樂業、不思進取,很難長成大樹,永遠做「衛星工廠」。而臺灣的環境,卻逼使小企業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趕超大企業。當然,一切都得靠自己。
從日本回來後,郭台銘就開始了新的布局。當時,鴻海主要生產電視機和收音機的零件,隨著廿世紀八○年代電視機和收音機廠家的相繼倒閉,鴻海也受到波及。下一步應該選擇什麼產品?電腦連接器進入郭台銘的視野。
郭台銘經常去日本買機器,也對未來的市場趨勢,做了一些細緻的市場調查,他認定,電子遊戲機和電腦是未來的成長主流,特別是個人電腦將有大的發展。
怎樣才能切入電子遊戲機和電腦領域?郭台銘聚焦到連接器上。「我們估算在電腦連接器的製造過程中,鴻海至少有四○%至五○%的相同技術。」他鼓勵員工,「從五○%出發,和從零出發做比較,我們選擇至少已經掌握了一半關鍵技術的連接器。」
郭台銘的「運氣」總算來了。鴻海開發的連接器正好搭上臺灣資訊產業急速成長的好勢頭。一九八一年,IBM推出第一臺個人電腦。此外,當時電子遊戲機風行,鴻海業績頗好,員工擴增到三○○人,資本額從一九八二年的四○○萬元人民幣,一下子增加到了一九八三年的一、一五○萬元人民幣,成長了兩倍多。
一九八三年,鴻海利用日本進口的新設備,開發完成電腦業使用的電腦連接器,鴻海開始與電腦廠商建立業務關係。這也是鴻海正式進入PC領域的第一步。
到了一九八五年,鴻海中高層舉行了一次為期兩天的閉門會議,進行競爭策略的規劃研討,研究第一個「五年計劃」。
參與這次會議的有關專家認為,郭台銘非常重視技術開發與專利保護,形成了精密模具的開發技術與專利。雖然電腦連接器只是鴻海產品的一部分,但由於其擁有精密模具的開發技術,讓鴻海面臨許多新的市場機遇,比如生產照相機、家電、機械工具,甚至化妝品所需要的精密零件。而個人電腦已進入萌芽階段,很可能會成為九○年代成長最快的高科技產品。
兩天的閉門會議使鴻海上下達成共識:專注於個人電腦連接器,主攻世界級電腦客戶,五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腦連接器製造供應商。
也許,當時生產電腦連接器是從掌握五○%的技術出發的,而以後則顯示連接器在整個電腦製造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成為電腦產品的「神經系統」,而富士康則通過「神經系統」把整個電腦連接起來,從而稱霸全球電腦產業。
時任惠普和臺塑合資公司惠臺總經理的程天縱曾經參與了一九八五年鴻海的閉門戰略規劃會。他後來回顧說:「根據我兩天的觀察,這樣的結論與郭台銘對產業的瞭解和對市場趨勢的掌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今天鴻海的發展來看,當時的決定極為關鍵。從個人電腦連接器切入電腦機殼,創造出獨一無二的CMM零組件模組動態模式,接著進一步跨入通信網路及遊戲機。當初的第一步如果走錯,是否會有今天的鴻海帝國?」
如果說,五年的模具功夫讓鴻海站了起來,而接下來的五年則讓鴻海看清了正確的方向,專注於電腦連接器使鴻海邁出了第一步。

12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