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
悄無聲息

悄無聲息

Lautlos

內容連載 頁數 1/12
{這是一本小說,書中情節與人物均為杜撰,自行對號入座者除外。}

引言
一九九○年代,這個世界發生了兩次戰爭,一九九一年的波灣戰爭,與八年後起於科索沃的爭戰。

總之,存在記憶裡的就是這個樣子。
事實上,在過去兩千年的最後十年,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捲入戰爭,幾百萬人死於武裝衝突、凌虐和驅逐之中,發生的區域從盧安達跨越西藏和庫德族境內,擴及車臣和加薩走廊。另外,非洲和南美洲許多地方的內戰亦造成無數死傷。但是,並非這些衝突引發有關「駕馭戰爭」的新思考,反而是某獨裁者搶奪油礦,或者某暴君爭奪六百年前名為拉颯的領主輸給鄂圖曼人的一塊土地,而提出了這些問題。

看一看迅速發展的西方媒體藝術,我們將明白,為什麼我們如此看待這些事物。電視和網路幾乎讓我們能夠獲得任何想要的資訊,既輕易又迅速。世上沒有哪個地方、哪項專業領域、哪樁機密,是我們要不到的;但我們卻因此失去了批判能力。我們根據電視報導這些全球性事件時間的長短,來衡量它的重要性:車臣兩分鐘、地方新聞三分鐘、文化與天氣訊息一分鐘。我們習慣了盲從媒體給予的評價,結果自己搞不清楚究竟是這件事情讓我們感興趣,還是事情本身就十分有趣?

所以,從西方的觀點來看,的確只爆發過兩次戰爭,也就是那兩場我們不得不產生興趣的戰爭。最後,當海珊威脅著要燒掉科威特的油田時,這場戰事才和每一個人產生關聯。專家預測將發生全球性的經濟災難,區域戰爭變成了世界大戰,掌控媒體和意見。

更令人費解的,是乍看之下全世界對科索沃-阿爾巴尼亞的命運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尤其是美國。事實上,沒有幾個美國人知道科索沃到底在哪裡、為什麼這幾年都在自相殘殺。此外,米羅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只不過在自己家裡到處打架,並沒有入侵過哪個主權國家,卻演變成一場更大的、讓全世界忙成一團且屏息以待的全球戰爭,也就是所謂的「價值戰爭」(感謝這個偷偷潛入世界政治辭彙裡的新概念)。

這個概念使得一切變成可能,但就是不可能釐清一切。救人性命當然具有崇高價值,然而,如果救援行動代表著要在世界上貫徹執行權力,那麼立意就不再真正良好。讓我們再度做出「戰爭可茲駕馭」的結論,「誰」有資格指揮這些戰爭?是那個擁有最多武器與最大價值、那個他認為有價值的人?以價值而言,北約組織合法地拿起武器,而這與某個巴爾幹國家的悲慘事件沒多大關係;比較重要的是,未來誰決定這世界的價值、誰會在必要時毆打那些不聽命於他的人。

西方世界有點兒天真,因此這個想法大多數人應該可以接受。這次也一樣,與波斯灣的情況類似,認為全世界將團結一致反對這個大壞蛋。結果恰恰相反,這場衝突失去控制,變質為一場角力戰。一開始在科索沃發生的事情,隨後出現在北京街頭,美國國旗在那兒遭到焚燒;德國聯邦政府面臨嚴肅的憲法問題,手腕高明的俄國則扮演著危險局外人的角色。

特別是那些收看晚間新聞的平凡消費者,坐在全球新聞節目的童話世界裡,思念著那些讓他一目了然的問題。電視新聞裡所報導的新聞太短也太少,很難看出真實的情況,他只好從中尋找一個簡單的小片段,讓同情心好好發揮一番。於是他把驚愕獻給唯一出現在電視上的難民,那個不再有人關心的難民。

他的真實不是這種真實。
一九九九年六月,這個平凡的新聞消費者經歷了米羅塞維奇投降,以及在科隆舉行的高峰馬拉松。和平使一切相形見絀,八大工業國高峰會議閉幕時一片祥和,柯林頓、葉爾欽、施洛德,大夥兒狀似相親相愛。因為大部分的人仍然不清楚這場戰爭所為何來,於是人們也就相信了那些畫面,樂得想像自己目睹了一部喜劇收場的電影。

但是,一個網路充斥、每天都產生深奧且錯綜複雜興趣的世界沒那麼簡單。沒有人能想像,介入南斯拉夫,居然可以鼓動葉爾欽威脅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發生;沒有人察覺到,科索沃的問題早在戰爭前就列入計畫,只為達成一己之目標。在全球的網路中,我們只看得到發生了什麼事情,看不到事件的起因、誰具有影響力、誰發揮了哪些效果。科隆的高峰會議就在這樣的氛圍中上演了大事,那些大事不曾進入媒體,卷宗裡也只歸納為「意外事故」。這些「意外事故」以駭人的方式清楚地呈現,一座地球村準備應付那些危險,這座村莊的人互不相識,決策者也失去綜覽全局的能力。這給了我們一個極好的建議:要帶著疑惑看待事實。

人們在報紙上找不到這樁「意外事故」的證據,因為什麼也沒公開。反正大多數的相關人士都死了,且參與國家的政府對於公開這件事的興趣並不大。

因為這樁「意外事故」不曾出現在媒體上,最後也就根本沒發生過。
這就是它的故事。
12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