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人生的旅行存摺

人生的旅行存摺

  • 作者:邱一新
  • 出版日期:2009/11/30
內容連載 頁數 1/2
追逐海明威的馬林魚
「魚上鉤了!」船長向我喊著,他的助手也趕過來幫我,以免我被拖下水。
我覺得扯力很大,幾乎握不住釣竿,但助手接手後,反而故意放長魚線,讓魚奔竄,過一下子才又捲回來,接著又放,再捲,就這樣來回數次,把魚拉回來了——梭魚,估計約30磅,他隨即拿木棍敲昏了牠。自始自終,他都沒坐上「搏鬥椅」(Fighting Chair)。按照船長說法,釣到真正的大魚時(譬如上千磅),人要坐上搏鬥椅,扣上安全帶,不然,有可能倏地就被拖下水。

這種拖釣,通常船尾左右各放一根釣竿,船身兩側也是,有時船尾中央也會再放一根,藉著船速讓百公尺外釣線尾端的誘餌像在奔逃般,誘使大魚追咬過來。但馬林魚(Marlin,旗魚)性喜生餌,所以我們鉤了沙丁魚,除非,要釣鯊魚才會改用死餌。快艇以10節速度在海上奔馳,直至船長大喊「Strike」,我才知中魚囉。

果然如大文豪海明威所言,人和魚的搏鬥是「Inch By Inch」,比喻得真好,是一吋一吋的拉鋸戰,是人和魚的比腕力。嗯,我太遜了,剛剛只能算是Baby Fish。這天早上可學到不少。

但我有些許落寞,不是魚大小的問題,而是釣到馬林魚的希望落空了,且船即將返航哈瓦那碼頭,結束我的古巴之行。

關於釣魚,我實在沒什麼經驗,但為了追逐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的那條大魚,我還是跑到古巴,希望能實地體會書中描述的老人與馬林魚、鯊魚、大海搏鬥的心境——「一個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擊敗」。否則,到台東外海就有馬林魚可釣了,何苦大老遠跑去古巴?

於是,我前往柯希瑪(Cojimar)。這是海明威當年旅居古巴時,私人遊艇「皮拉號」(Pilar)停泊的小漁村,離哈瓦那才10公里。我很快便找到了「露台」(La Terraza)酒館,書中說是漁民買醉的地方,現在卻是昂貴的海產餐廳。不知何故,只有我一個客人。

我選了張特別的桌子——底下鋪黃色桌布,上面再罩上一條紅色桌巾——侍者說是海明威當年常坐的位子。其餘皆鋪著白色桌布。我坐下來,從門窗望出去,視野棒呆了,波光粼粼,海風徐徐,燈塔聳立防波堤,老人泊船的卵石灘也在,可是,漁船不見了,連海鳥都不見蹤影,只有幾位小孩站在堤岸上釣魚——怎會這樣呢?我心裡起疑,懷疑自己來到的不是正確地點,但實際上絕對是這兒,所有指南加上古巴國家保證,錯不了的。我邊喝咖啡邊望大海,觀察著這一切,也回想著小說情節——老漁夫桑地亞哥喝了杯咖啡,與小孩馬諾林互祝好運後,划著小船出港了,黑暗中只聽到槳落水和划動的聲音……

正如老人所期待的,魚已咬住了,好像把小船輕輕拖動著。這樣的狀態維持了四個鐘頭,老人的心充滿了希望。再過幾個小時,大魚一定會浮上來……

他知道現在這一條魚,不是一條平常的魚。魚把老人拖倒,傷到他的眼睛下方,但老人永遠不會氣餒,因為魚是他的敵人,也是知心朋友……


想到此,我突然有所頓悟,這條魚也彷彿情海的雙魚女人,具有雙面性格,所以長久以來才會吸引著我,也困擾著我。啊,這條大魚恰恰是我情感命運的象徵,無法到手,就算到手,恐怕也只剩一副骨架的命運——「勝者終究還是一無所獲」,書末給了我這個殘忍的結論,讓我質疑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這個大海就如同社會環境,充滿道德規範的壓迫,也充滿鯊魚啃噬的危險,我如何對抗呢?
回過頭來,我參觀室內,牆壁貼了許多張海明威釣魚的照片,引起我極大的興趣。

「請問,都在這裡拍的嗎?」
「不。」
「不?那在哪兒拍的呢?」
「秘魯。」

難以置信,不過,這間接印證了作家將紀實與虛構交織在一起的不凡功力。據說,海明威不僅以此地為背景,也以他的海釣嚮導富恩特斯(Gregorio Fuentes)為老人的原型,不過,故事卻是從釣友那邊聽來的:某個老漁夫每次總是孤獨出海捕魚,有次經過三天三夜的搏鬥,終於捕獲了一條大魚,但那條大魚在返航中卻被鯊魚吃到只剩骨架……

侍者見我興趣濃厚,突然壓低聲音(好像洩漏國家機密那般)告訴我,電影在秘魯Cabo Blanco拍攝時,海明威也一起去,所以餐廳就弄來當宣傳照(後來經我查證,海明威果然有在1956年前往秘魯參與電影外景,而電影也於1958年上片)。

但再追問:為何捨棄此地,另覓拍攝地點?答案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古巴的馬林魚咬鉤後,不會跳出水面翻滾。」……(more)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