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一章 體感「一分鐘」

◉ 徹底提升一分鐘的密度

  我總是隨身攜帶碼表。無論是在大學上課,還是舉辦社會人士講座,都一定會帶著碼表。為什麼呢?因為我深深感受過「一分鐘」的重要性。

  一分鐘,一般人通常把它當成很短的時間。但是對我來說,一分鐘其實相當漫長。只要有這一分鐘的容量,就能放進許多重要的話。可是許多人總是大大浪費了這個容量。

  如果一般人有三分鐘,就會用這三分鐘來思考一分鐘的說話內容。也就是把時間稀釋成三倍。可是,有了三分鐘的時間,就應該準備三倍份量的一分鐘話題才對,不是嗎?

  然而我平時接觸大學生與社會人士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缺乏這種「密度感」。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一分鐘就是「很短」罷了。

  比方說,大家的前言都很長。日本人發言通常會先謙遜一下,例如「或許我講的會有些不順……」、「在這短短的一分鐘裡,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之類的。不然就是像說相聲一樣,灑了一堆「梗」卻一直沒有進入主題。我可以了解想鋪梗的心情,但是物理上並不適合。因為梗如果鋪了三十秒,那正題也就只能說三十秒。

  所以,重點就是訓練自己徹底提升一分鐘的密度。用訓練讓身體記住「高密度」的感覺。有了高密度感覺,再把時間延長到兩分鐘至三分鐘,資訊量就會相當龐大。

  當然,人類的談話內容並非全都是重要資訊,有時候也要調整氣氛,炒熱場子,引起對方的興趣。不是只要密度高就好。但是我認為,語言既然是溝通工具,現代人多少都應該學習密度感。

◉ 時間是共享資源

  我之所以這麼堅持「一分鐘」是有理由的。因為感覺上,一分鐘的長度比較容易看出開頭與結尾。

  比方說:我給大學生一項任務,要他們在一分鐘內完成,但是才三十秒我就說「時間到!」那麼學生就會抱怨:「還不到一分鐘啊!」如果四十五秒的時候說時間到,大家也會發現「時間是不是短了點?」要是拖到一分二十秒的時候才結束,就會有人說「這一分鐘好長啊」。也就是說,大家其實已經具有「一分鐘」的時間長度感了。

  但是,一旦我把時間延長到三分鐘,在經過兩分鐘之後,大家就搞不清楚時間了。交談的時候情況更明顯。通常一定要有人說「三分鐘到了」,自己才會發覺。

  讓學生做三分鐘的演說,也沒人能剛好用三分鐘說完。

  大多數人都是用前面一兩分鐘說廢話拖時間,差不多過了三分鐘才打算進入正題。所以很多人都要花上五、六分鐘。時間的感覺,就是這麼容易流失。

  學生演說只要控制時間,問題還不算大。但是有些演說就不是控制時間能解決的。比方說座談會或分組討論會,每個人的發言時間總是有限。

  假設台上有四個組員,每個人分到五分鐘的說話時間,加起來就是二十分鐘。而且主持人一開始也這麼打算。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是第四個發言人,通常輪到我就幾乎沒有時間了。因為前面三個人都會講超過五分鐘。以我的經驗來看,年紀越大的人說得越久。

  如果是學會,超過發言時間就會有人按鈴通知,但是座談會必須尊重出席的學者和教授,總是不好打斷。我隨身攜帶碼表,五分鐘的時間就剛好五分鐘說完。但是順序如果被排在比較後面,就連該遵守的時間都沒了。

  基本上,時間是無人能夠回收的寶貴資源。多數人共享一個活動,代表大家提供彼此的寶貴時間,共享時間貯水池。這麼一來,不遵守時間就等於是一個人夾帶共享資源逃走。如果共享資源是金錢,大家一定都會破口大罵吧。

  但是,這種行為也並非絕對無法原諒。如果這個人的談話密度極高,就可以原諒。談話密度高,大家就會認為「他說得多也是在所難免」。可能還有人會想聽他多說一點。精通話術的人、資訊量大的人,或是知識經驗豐富的人,就可以被原諒。

  基本上,我覺得即使是這些人,也不太應該浪費時間。電視節目上的討論,可以剪接精華部分播放,但是現場討論就無法剪接。這種狀況很容易造成聽眾覺得無聊、本人卻覺得有趣而更加滔滔不絕的窘境。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