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3/3

隔天展覽正式對外開放。魚貫入場的參觀者幾乎無聲無息,面無表情,彷彿排著隊等待簽名,準備參加戴安娜王妃葬禮的弔唁群眾。就如同多數當代藝術所得到的反應,沒人想乾脆地承認自己既不理解也不喜歡這些展品。參觀結束後,列隊而出的人們竊竊私語,吸取著這次經驗,既無喜悅也無驚奇。

沙奇到底選了哪些作品?來自加拿大溫尼伯(Winnipeg, Canada)的藝術家強納生‧皮爾秋克(Jonathan Pylpchuk),他參展的作品是軍營模型,裡面全是腿部截肢的黑人大兵,有些正在痛苦地哀號著,有些已經死亡,標題為《希望我撐得過去也留下一些尊嚴》(Hopefully, I will Live Through This With a Little Bit of Dignity)。生於北京、長於溫哥華的許漢威(Terence Koh)以作品《毒蟲》(CRACKHEAD)表現一首死亡幻想曲:他在222個玻璃櫃中擺進用石膏、顏料和蠟製作的扭曲黑色頭像。據沙奇表示,他花了20萬美元買下這件作品。許漢威的另一件作品《大白雞》(Big White Cock)則是用霓虹燈管做成一隻公雞。

法國藝術家茱莉‧德‧巴蘭古爾(Jules de Balincourt)的參展作品《美國世界研究第二號》(US World Studies II)是一張地圖,圖裡的美國上下顛倒,國土被密西西比河一分為二:左半邊是民主黨的地盤,右半邊是共和黨的地盤;世界上其他陸地則被縮小,擠在地圖最下方。

真正生於紐約的戴許‧司諾(Dash Snow;他的真名,直譯為「灑雪」)展出作品《他X的警察》(F*** the Police)。這幅拼貼作品集合了四十五張剪報,全是探討警察如何執法不當的內容,而「灑雪」先生還真的在上面灑上精液(想必是他自己的)。25歲時的「灑雪」先生曾組織一個名為「伊拉克」(Irak)的塗鴉幫派,還發表過以多位裸體少女及數百本絞碎電話簿為元素的行動藝術《倉鼠窩》(The Hamster’s Nest),在紐約藝術圈早已聲名狼籍。

眾人一致同意這場展覽最具挑釁意味應屬巴基斯坦藝術家胡瑪‧巴巴(Huma Bhabha)的作品了。在這件作品中,她用鐵絲做出有尾巴的人形,上面套著黑色垃圾袋,雙臂伸直,做出伊斯蘭教徒祈禱的姿勢。45歲的巴巴擅長用隨手可得的材料製作有關「人類處境(依她的說法)」的雕塑。她在「今日美國」展的作品,乍看一半像人,一半像老鼠。不過,《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的藝評人瓦迪莫‧雅努司札克(Waldemar Januszczak)在報上寫道:「這件作品只有一種可能的解讀方式……這是一個在進化上倒退的宗教性物種,所以會有尾巴。」

按理來說,藝術評價的標準主要不在作品內容,而在於我們對藝術家想要傳達的訊息有何直覺反應。內人姬兒絲登‧華德(Kirsten Ward)是一位醫師兼心理學家,她說,當藝術讓大腦中思考與情感的部份對話時,它就能帶給人們最大的衝擊。偉大的作品能傳遞清楚的訊息,無足輕重的作品則像是藝評家口中的「一灘死水」。有經驗的收藏家在購買一件作品前會先帶回家,每天端詳好幾次。最後決定的關鍵時間,則是在過了一個禮拜或甚至一個月後,當新鮮感消失時,畫家的訊息以及技巧是否依然鮮明。

沙奇這次共展出105件作品,每件作品的畫價介於3萬至60萬美元之間,總共約為780萬美元。由於沙奇是個高知名度的收藏家,加上這些藏品在重量級的美術館展過,所以據推算,他當初出的價錢應該只有這個數字的一半。從皇家美術館鍍金之後,每件作品的市價恐怕會上漲一倍。若果真如此,沙奇從這場展覽中獲得的利潤是1170萬美元。據悉他花了兩百萬英鎊來佈展。

「今日美國」到底有何重要性?這場展覽真的反映出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的現況嗎,或者它只代表了沙奇個人對驚奇藝術的偏好?這些作品有資格進入大美術館的殿堂嗎?尤其是一些作品只完成短短幾週就披掛上陣?《村聲》(Village Voice)週報的傑瑞‧薩爾茲提出了一個大原則:百分之八十五的新當代藝術作品都很糟。

作為一個經濟學者和當代藝術收藏家,我始終搞不懂一件藝術品的價值究竟值多少?──是什麼魔法讓人們同意是1200萬或1億而不是25萬美元?有時一些作品的售價比我認為的合理價格要高出一百倍,其中道理何在?畫商和拍賣專員不打包票說自己能辨別或界定哪些藝術作品能成為下一筆百萬交易。他們對外宣稱價格決定於買家願意提出的金額,但私下又表示最昂貴的藝術交易常常是超級富豪在玩的遊戲──這些人把購買藝術品所得到的注目及文化優越感視為一種戰利品。這清楚說明了他們的動機,但無法解釋其中的運作機制。

展覽結束後,我開始研究倫敦和紐約當代藝術市場的運作模式,花了一年時間與畫商、拍賣公司、拍賣公司的前任高階主管、藝術家以及藝術收藏家朝夕相處。這一年中,有131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會上,刷新價格記錄;在短短六個月內,有四幅畫的成交價衝破百萬美元。本書將探討藝術、畫商及拍賣會的經濟學與心理學,深究藝術收藏所涉及的金錢、慾望及自我膨脹,這些種種都是當代藝術圈運作的重要元素。

註解1:1930-,普普藝術的重要人物之一,擅長擷取集體意識符號為創作元素,舉凡旗幟、地圖、標靶、字母都是他常用的創作主題,作品經常被歸類為「新達達主義」。

註解2:在英國導演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經典名片《驚魂記》(Psycho)中,旅店主人諾曼.貝茲在相依為命的母親去世之後,將屍體藏進地窖,自己卻分裂成母/子雙重人格。每當「母親」人格出現時,就是他大開殺戒的時候。
3上一頁 1 2 3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