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7/7

電子的行為主導了週期表。但是你若想深入了解元素,絕對不能忽略占原子總質量百分之九十九的部分──原子核。雖然電子乖乖遵守「最偉大的非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訂定的法則,但原子核卻服從一位或許要算是「最不可能的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的預測,這是一位女士,比起路以士,她學術生涯的漂泊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瑪麗亞‧戈佩特(Maria Goeppert)一九○六年生於德國。雖然她父親是家族裡第六代的教授,她卻很難說服大學錄取女性博士生,只好在各家學院之間遊走,儘量多聽一點課。好不容易,她總算在漢諾威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當時她得在一群從沒見過的教授面前為自己的論文答辯。不令人意外的是,沒有推薦信,也沒有學界人際關係的她,即使拿到博士學位,依然沒有一家大學願意聘用她。她只能透過丈夫,拐彎抹角地進入學術圈,她先生梅爾(Joseph Mayer)是到德國訪問進修的美國化學教授。一九三○年,婚後被稱為梅爾夫人的她隨丈夫回到美國巴爾地摩,之後開始不請自來地跟著先生到處跑,一起工作,一起參加研討會。很不幸,大蕭條期間梅爾失業了好幾次,他們舉家遷往紐約,後來又遷到芝加哥。

大部分學校都容忍梅爾夫人這樣跟前跟後,和大家一起談科學。有些學校甚至會施恩給她一點工作做做,雖然都是不支薪,而且研究主題也都是刻板印象裡的「女性題材」,像是發掘色彩的成因等等。大蕭條結束後,她有好幾百位聰明的同僚都為了曼哈頓計畫而聚在一起,進行可能堪稱史上最為活躍的科學意見交流。梅爾夫人也有受邀,但還是一樣,只能參與一個比較外圍、沒什麼大用的計畫:利用閃光來分離鈾。毫無疑問,私底下她一定很生氣,但是由於太熱愛科學了,即便環境這麼差,她還是繼續做她的研究。二次大戰後,芝加哥大學終於開始把她當一回事,任命她為物理學教授。但是她雖然有了自己的辦公室,系上還是不付她薪水。

不過,有職位總是一個好的起步,她從一九四八年開始研究原子核,也就是原子最中心的要素。在原子核心,帶正電的質子的數目──也就是原子序(atomic number),相當於原子的身分證。換句話說,任何原子要是失去或增加一個質子,就一定會變成另一個不同的元素。原子通常不會失去中子,但是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卻可能擁有不同數目的中子──這些原子變體稱做同位素(isotope)。譬如說,鉛二○四與鉛二○六具有相同的原子序(八十二),但是中子數目不同(一一二以及一二四)。科學家花了好多年,才弄清楚原子序和原子量之間的關係,但是一等他們弄懂後,週期表科學馬上豁然開朗。
當然,梅爾夫人對這些也很清楚,但是她的研究觸及一個更難了解的神秘現象,一個讓人誤以為很簡單的問題。天下最簡單的元素氫,也是含量最豐富的元素。第二簡單的元素氦,則是第二豐富的元素。在一個充滿美感次序的宇宙裡,第三號元素鋰,照理應該是含量第三豐富,以次類推。然而我們的宇宙可沒有這麼整齊。含量第三豐富是第八號元素,氧。為什麼會這樣呢?科學家或許會答道,因為氧具有一顆很穩定的原子核,所以不會裂解,或說「衰變」(decay)。但那只不過是把問題往後推──為什麼某些元素(例如氧)會有這麼穩定的原子核?

梅爾夫人和大部分同事不一樣,她看出這個現象有點類似惰性氣體的異常穩定。她提出的假設是,和電子一樣,原子核裡的質子與中子也是坐在殼層內,而且把原子核的殼層填滿,也同樣能帶來穩定性。從局外人的眼光來看,這項說法滿合理的,是一個很好的纇比。但諾貝爾獎可不是靠假設就能贏得的,尤其是那些連薪水都拿不到的女性教授。不只如此,這個想法還惹毛了核子科學家,因為化學流程與核子流程是各自獨立的。沒有理由相信,依賴成性、整天宅在家裡的中子和質子,也能做出和小巧、善變的電子一樣的行為,後者可是會為了迷人的鄰居而拋家棄子的。沒錯,大部分中子與質子不會這樣做。

然而梅爾夫人繼續探究她的預感,然後藉由把許多沒關聯的實驗兜在一起,證明了原子核果然具有殼層,而且確實會形成她所謂的魔數原子核(magic nuclei)。基於複雜的數學原因,魔數原子核不會像元素特性般,以規律的週期出現。魔數分別為二、八、二十、二十八、五十、八十二等等。梅爾夫人的研究證明了,在原子序為魔數的元素裡,中子和質子如何將自己安頓到高度穩定、對稱的軌域中。請注意,氧因為具有八個質子和八個中子,而成為雙倍魔數,也因此極端穩定──這也解釋了氧的含量為何這麼豐富。同時,這個模型還連帶解釋了,為何有些元素(像是鈣,原子序為二十)在地球上的含量高得不成比例,以及為何我們的身體裡有這麼多現成的礦物質,後者絕不是偶然的。

梅爾夫人的理論呼應了柏拉圖的想法,所謂美麗的形狀比較完美,而她的魔數模型,球體形的原子核,便成為所有原子核的理想型。相反地,介於兩個魔數之間的元素,含量就比較少了,因為它們形成的是醜陋的橢圓形原子核。科學家甚至發現,極端缺乏中子的鈥(holmium,第六十七號元素),會生出一個畸形、不穩定、「像橄欖球般的原子核」。根據梅爾夫人的模型(或是親眼見識過某人在球賽裡如何打橄欖球),你大概也猜想得到,鈥的橄欖球形原子核不會太穩定。而且,原子核被扭曲的原子不像電子殼層失衡的原子,沒辦法從其他原子那裡偷一點中子和質子,來平衡自己。於是,原子核奇形怪狀的原子(例如鈥)幾乎沒法形成,就算形成了也會馬上崩解掉。

這個原子核殼層模型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物理理論。也因此,若考量梅爾夫人在科學社群中岌岌可危的地位,當她發現自己的理論已經被另一位男性德國同鄉提出來了,毫無疑問必定非常氣餒。她有可能最後落得一點功勞都沒有。好在,由於雙方都是獨立提出這個想法的,而且當德國老鄉很大方地承認她的研究,並邀請她一起合作之後,梅爾夫人的學術生涯終於起飛了。她贏得了屬於自己的表揚,而且她和丈夫於一九五九年搬到聖地牙哥也成了最後一次遷徙。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她終於有了一份正式的支薪職位。不過,還是一樣,她始終甩不開那種半吊子科學家的印記。一九六三年,當瑞典科學院宣布她贏得自己專業領域裡的最高榮譽時,聖地牙哥的報紙竟然以下面這則標題來慶賀她的大日子,「聖地牙哥老媽贏得諾貝爾獎。」
但是,這些或許都是觀點問題。想想看,同樣輕浮的標題如果是拿來報導路以士獲獎,搞不好會讓他看得心花怒放呢。

橫向逐列閱讀週期表,可以知道許多有關元素的事,但那只是故事的開頭,而且還不是最精彩的部分。事實上,同一欄裡的元素,縱向的鄰居,關係遠較水平方向的鄰居來得親密。幾乎在每一種人類語文中,人們都是習慣從左邊往右邊閱讀(或是從右邊往左邊),但是在閱讀週期表的時候,從上往下讀,一欄一欄地讀,就像某種形式的日文,其實更有意義。這樣做,可以看出元素之間諸多隱藏的關係,包括出乎意料的競爭與敵對。週期表有自己的文法,仔細探究它的字裡行間,新的故事將一一浮現。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