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2/5

不過在今日社會裡,我們只接受少數幾種人格特性:我們相信大膽才是好事,要開心就得擅於社交。多份研究指出,三分之一到半數的人屬於內向個性,也就是說,在你認識的人中,每兩、三個就有一個生性內向。就算你本人不內向,你的小孩、下屬或配偶當中一定有一個人是內向性格的。

如果上述數據讓你大吃一驚,大概是因為很多人都假裝自己天性外向。很多還沒出櫃的內向者躲藏在操場、高中更衣室和企業裡面。有些甚至裝外向裝到連自己都被騙過去,直到生命中出現轉捩點,例如被裁員、進入空巢期或是突然繼承遺產而可以花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們才醒悟過來,回歸本性。你不妨向朋友或認識的人提起這本書的主題,你就會知道很多外表看起來不太內向的人其實認為自己很內向。

很多內向者甚至不願意面對自己,這是有原因的。我們生活在一種我稱之為「外向理想」的價值系統中,也就是大家都認為理想的自我形象是合群、有主導能力,並且在聚光燈之下如魚得水的。最典型的外向人格強調行動而不愛三思,好冒險不喜照料他人,自信且不自疑;他們喜歡當機立斷,即使有可能出錯也不在乎。外向的人擅長團體工作,在社交圈裡如魚得水。我們自認為是崇尚多元價值的人,但是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只欣賞一種人,也就是對於成為檯面上人物感到很自在的人。當然,我們也容忍精通電腦的宅男盡量宅下去,愛多宅有多宅,但他們是特例,不是原則,而且我們也只肯容忍那些很有錢的宅男,或者那些有可能變得很有錢的人繼續宅下去。
內向的特質,以及內向者常擁有的特質如敏感、嚴肅和害羞等,現在已經變成次等的人格特質,讓人對內向性格者失去信心,覺得他們有病。內向者活在「外向理想」的價值體系裡,就很像女人在男人稱霸的世界裡打拼,總是因為自己本身的特性而被打了折扣。外向的確是相當吸引人的人格形態,但是我們已經把外向變成一種壓迫性的標準,讓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自己應該外向才好。

「外向理想」的價值觀已經散見於很多研究中。舉例來說,一般認為多話的人比較聰明、外型佳、較有趣,也比較多人想跟他們交朋友。講話的速度和量都有影響:我們認為講話快的人比講話慢的人能力強又討人喜歡。群體中的互動也是如此,雖然具有閒聊瞎扯的能力並不代表他能提出什麼好主意,不過研究依然顯示大家都覺得健談的人比沉默的人聰明。連「內向」都成了暗藏貶意的詞彙,美國心理學家羅莉.賀爾格曾經做過非正式的研究,發現內向者能夠用生動的詞彙形容自己(藍綠色的眼睛、異國情調、顴骨很高),但若要求這些內向者來描述其他內向者的長相時,他們描繪出來的形象相當平淡又令人反感(難看、中性色、皮膚不好)。

我們想也不想就吹捧外向,其實是犯了嚴重的錯誤。人類一些最偉大的思想和發明,從演化論到梵谷的〈向日葵〉乃至個人電腦,都出自沉默寡言又聰明過人的人。這些人深知要如何傾聽自己的內心世界,也知道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可以找到寶物。沒有內向的人,這個世界就不會有:

萬有引力
相對論
谷歌
哈利波特
查理.布朗
葉慈的《二度降臨》
蕭邦的〈夜曲〉
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小飛俠》
《魔法靈貓》
《辛德勒的名單》
《E.T.》
《第三類接觸》
歐威爾的《1984》和《動物農場》

這本書中,我們會看到著名人物如伊蓮諾.羅斯福、高爾、華倫.巴菲特、甘地和羅莎.帕克絲等是如何受到內向的助力而成功,而不是因為內向而受阻。

內向者要瞭解自己的才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過當他們明白自己的強項之後,又能發揮極大的力量,這些我都親眼見證過。十多年來我協助過各行各業人士訓練談判技巧,包括企業律師、大學生、基金經理、夫妻、媒體負責人和社工。課程一開始當然是基本功,包括如何準備談判、何時提出條件、當另一方說「不接受就拉倒」時又該怎麼辦。但是我也幫助客戶瞭解自己的天生個性,以及如何把自己的天生個性做出最佳的發揮。

我第一個客戶是一位名叫蘿拉的年輕女性,她是華爾街的律師,但是生性害羞,愛做白日夢,很害怕受到太多人的注意,並且討厭爭執。她在哈佛法學院唸書的時候,都是在大班級上課,教室就像古羅馬的環形競技場,有一次她緊張到竟然在前往上課的途中吐了出來。可是她卻糊裡糊塗就通過了哈佛法學院嚴酷的考驗,現在她真的成為了律師,只不過委託的當事人期盼的是一位強而有力的代表,她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夠。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