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止)
大對決: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

大對決:秦末真假英雄的權謀與爭霸

  • 作者:公孫策
  • 出版日期:2012/11/01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總序〉三十本經典,一千個故事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因為它的價值歷久不衰。例如我們對經典老歌,總能哼上幾句;對經典名句(如「多行不義必自斃」等)也能琅琅上口。可是一聽到「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大多數人都會敬而遠之。

原因之一,是我們對經典的整理工作,做得太少了。宋朝朱熹注解《四書》,就是一種整理工作,也的確讓《四書》普及於當時的一般人。清朝蘅塘退士輯《唐詩三百首》、吳氏兄弟輯《古文觀止》,也都是著眼於「經典普及化」的整理工作。然而,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了,卻未見值得稱道的經典整理作品。

另一個原因,是考試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於是,凡考試不考的,學生當然就不讀。這不能怪學生,也不能怪老師,事實上大家都為了考試心無旁騖。而那些對經典充滿使命感的大人們,只好規定一些必考的經典。其結果是,學生為了考試,讀了、背了,考完就忘了,而且從此痛恨讀經,視經典為洪水猛獸或深仇大恨──經典反成了學生心目中的「全民公敵」!

城邦出版集團執行長何飛鵬兄對中國經典有他的使命感,城邦也出版了很多「經典整理」的書籍,如:〈中文經典100句〉、〈經典一日通〉等系列。飛鵬兄建議我「以三十本經典為範疇,寫至少一千個故事」,取材標準則是「好聽的故事、經典的故事、有用的故事」。

於是我發願以四年時間,寫完一千個故事,而且每天一個故事(周休二日),在城邦集團的「POPO原創」網站發表。

也就是說,這一個系列嘗試以「說故事」的形式,將經典整理成能夠普及大眾的版本。不是「概論」,也不是「譯本」,而是故事書。然為傳承經典,加入「原典精華」,讓讀者又不僅僅是看故事書而已。

公孫策
二○一一年秋

〈代序〉人.文.史.地

這是「公孫策說歷史故事」系列的第二本,這一本沒有插畫,卻加入了地圖。只因為這一段「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歷史,透過司馬遷的文學筆法,那些英雄人物的個性與故事情節之精采,已經深著人心,插畫反而是畫蛇添足了。

反而是這場逐鹿大戲中一堆地名,都是二千多年前的地名,總是令人看得霧煞煞,但卻是故事中的重要元素。所以必須加上現地名對照,再輔以簡易地圖,這對弄清當時形勢,及瞭解決策背景大有幫助。

這也是「公孫策說歷史故事」朝向電子書發展的嘗試之一──電子書不僅僅是將紙本書籍數位化,可以放在手持裝置上閱讀而已。電子書應該將文字、圖片(包括照片、插畫、地圖)、聲音(包括音樂、說書、演講)、影像(包括影片、動畫)統合起來,使得知識內容的呈現方式立體化。以歷史故事書來說,則可以將「人、文、史、地」等元素都揉進內容裡。

以本書為例,一位重要英雄人物是張良,唐代的詩仙李白有一首五言詩〈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
潛匿遊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
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假設你正在看《唐詩三百首》,看到這首詩。誰是張子房?誰是滄海君?誰是黃石公?下邳、徐州、博浪沙又在哪裡?張良為什麼要傾家蕩產收買殺手刺殺秦始皇?圯橋上又發生過怎樣的事?一堆問題都得去注釋裡找答案,卻只能看到極簡單的說明。算了,這首詩跳過去不看了。

可是電子書不一樣,凡是「擋路」的生澀字、人名、地名,乃至典故,手指頭點一下就會跳出注音、注釋、以及故事,甚至可以聽古詩吟誦、看歷史劇的片段……。看完,點一下又回到《唐詩三百首》。這就是我所謂的「人、文、史、地」揉在一塊。

雖然,眼前這本書還是紙本,仍請讀者體會我們的用心。至少,本書已選擇了重點(地圖),將之納入書中。

公孫策
二○一二年秋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