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止)
農村社會工作(附光碟)

農村社會工作(附光碟)

  • 作者:葉至誠
  • 出版日期:2013/01/01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前言

社會工作是起源西方國家的一種保護性社會制度安排,屬其社會安全制度的組成部分。我國社會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引進這種專業助人的機制,但我們在引入其理論、方法的同時,必須注意到中西社會的差異,積極探索我國社會工作在地化的道路;就是在立足我國社會發展現實的基礎上,把來自國外的社工理論、方法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有機結合起來,使之能夠有效地服務我們的社會。農村社會工作是我國社會工作在地化的實施專業,也是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領域。

全球化的趨勢所造成的影響是國際性的,許多先進的國家,如美國與歐盟各國,較早歷經調適的過程,這些先進社會的社會發展經驗,有許多值得台灣學習與借鏡之處。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瞭解別國在全球化與國際化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與應變之道,農業、農民與農家生活的改變與調適,農業結構與農村組織的改變,以及農村社會學理論的建構等等,都是建構「農村社會工作」參酌的內容。拓展專業視野、借鏡他國長處、提昇實踐能力,是農村社會工作亟待開拓之處。
壹、農村社會工作的涵義

《農村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環,社會工作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它服務於社會上的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預防和解決部分經濟困難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會問題,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社會工作就其本質而言,是歐美先進國家在其社會轉型初期,為應對一系列的社會新問題而構建的一種保護性的制度安排,是社會安全機制的組成部分。基督教社會中的慈善事業歷史悠久,社會工作就源於社會慈善工作。作為一種正式的社會制度安排,社會工作萌芽於十八世紀後期,發展於十九世紀,成熟於二十世紀初期。這段時間正是歐美國家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從農村社會轉向城市社會、從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的時期,在這一個多世紀中,社會工作適應社會變遷的需要,其工作內容從早期的以救濟(Saving)為主,轉變為以救濟、解困(Helping)和發展(Developing)為其工作內容的龐大體系,並逐步完成了其制度化、組織化、專業化的建設。

農村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社會工作》要全面服務於農村群眾需求,推進社會工作發展,促進社會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在農村開展社會工作,必須立足於農村實況,服務於農民需求,將群眾的基本要求和迫切願望作為社會工作的落實點,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服務能實際、方向能清晰、目標能具體,也是現階段社會工作的體現;它是廣泛發動各種社會力量在農村所開展的社會服務;農村社會工作的目的在於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增進農村的社會福利,推動農村的社會發展。

農村社會工作,如果依照工作性質來劃分,可分為消極被動型和積極主動型兩類。所謂消極被動型的農村社會工作是指對發生各種困難的農村居民給予幫助或對已出現的農村社會問題採取應急措施,如對受災地區的農民給予援助等。所謂積極主動型的農村社會工作是指開展具有預防性和建設性的工作。預防是為了減少農村社會問題的發生,如做好疾病預防,防止生態遭受破壞等;建設性工作指為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適應能力而進行的工作,如:健康休閑娛樂、農村文化教育、農業技術推廣等。

農村社會工作依照執行機構劃分,有以下五類。

其一,政府部門中的農村社會工作。內政部門是我國社會福利工作的主要行政服務機構,現階段大部分社會工作屬內政部門的工作範圍,如:社會救濟、老農津貼。

其二,政府部門中的農政部門工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管全國農、林、漁、牧及糧食行政事務,對於省(市)政府執行主管事務,有指示、監督之責。設企劃處、畜牧處、輔導處、國際處、科技處、農田水利處,農糧署、漁業署、林務局、水保局、防疫局、金融局等。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