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4/4


我們應該怎麼分辨「神經緊張」和「神經崩潰」?當一個人的「神經失調」症狀嚴重到失去工作或生活能力,我們就認定是「神經崩潰」。如果用廣義的科學方法解釋:當壓力和恐懼引發和導致情緒和精神疲勞,進而嚴重影響生理正常運作時,我們就稱之為「神經崩潰」。

「神經崩潰」這個詞聽起來很嚇人,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更是難以理解,猶如蒙上一層神祕面紗。醫生常會被問到,人真的會「崩潰」嗎?如果會,又是怎麼樣?我們也常常被問神經崩潰的原因,和為何會如此。

神經崩潰的臨界點

許多人是「被刺激」或「被騙」才導致神經崩潰。不論原因為何,長期處於恐懼狀態會逐漸刺激「釋放腎上腺激素的神經」,導致某些特定的生理異狀。在臨床上這很常見,但對一般大眾來說知之甚少,當他們首次經歷這些異狀時會感到困惑,淪為犧牲者,被自己的恐懼所騙,反過來擔心這些症狀。

如果要精確的判斷神經崩潰的起點,我認為當患者因為長期的恐懼和壓力,開始害怕這些生理警訊、異狀,也就是說當他們開始「恐懼─腎上腺素─恐懼」的惡性循環時,這就是臨界點。因為恐懼不斷增加,腎上腺素就持續分泌,身體的器官受到刺激後,又會產生更強烈的異狀,然後恐懼感越來越甚。這種惡性循環會一再重覆、變本加厲,直到病人陷入迷惘和困惑。

神經崩潰的兩種類型

大部分向我求診的病患,分別屬於以下這兩種的神經崩潰。

第一種比較明確,病人主要擔心自己的生理症狀或感受到困擾感。這類病患的問題較輕微,他們擔心自己會因生病而妨礙日常生活的各種責任,我們稱這種疾病為焦慮狀態(anxiety state),這是所有身心症候群中最單純和最常見的。

第二種神經崩潰起因於某些難以承受的難題、傷痛、罪惡感或恥辱。持續的壓力會導致患者長期處於焦慮的思想中,除了會感受到與第一類型雷同的異狀感外,還會發展出其他更嚴重的後果,如優柔寡斷、易受唆使(suggestibility)、沒有自信、不真實感、人格瓦解(personality disintegration)、強迫思考(obsession)及憂鬱症等。病患最後不僅要擔心生理上的各種異狀感,又要忍受額外的難受經驗,還加上導致發病的原始病因。這也是焦慮狀態的一種,遠比第一種複雜許多。

本書只針對這兩種最常見的「崩潰」加以討論。「崩潰」這個詞既不科學又過於嚇人,但「焦慮狀態」這個名詞又過於醫學,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儘量避免使用這兩個名詞,而用「神經失調」替代。
4上一頁 1 2 3 4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