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4/5
對於金錢的錯誤想像也是摩擦來源。一本書若定價 40 美金,作者的版稅是 10%,每本書的版稅就是 4 美金,所以如果印 1,500 本,作者理應得到 6,000 美金。但不幸版稅是依據淨收入(net receipts)來支付(比總收入低 20% 到 40%),而且其中至少有一百本書會送給相關人士評論或者宣傳,剩餘的書也不一定都會賣出。所以當作者拿到第一張版稅支票只有 1,500 美元,同時還被告知第一年的收入可能是最好時,必然感到失望。失望接著便是懷疑:到底其他錢跑去哪裡?若作者不知道製作一本書的花費,也不了解定價與折扣,就會誤以為出版社利用作者的苦勞賺大錢,但實情並非如此。大學出版社的確從某些書賺到錢,但很少賺的比作者多。成功的商業圖書雖有賺頭,但學術作者也不應該誤以為自己可以像那些屈指可數的暢銷作家或名人,領到六、七位數的預付款。至於非小說類的嚴肅書籍版稅雖然很不錯,但與暢銷作家比起來還是相差甚遠。至於教科書,雖然同樣會讓作者跟出版社賺到錢,但金額取決於選修相關課程的學生人數、該書市占率,以及這本書能在市場銷售的時間長短。
 
有些作者和圖書館員覺得期刊或書籍貴的離譜,他們忿忿不平,希望電子媒體取代出版社,或者至少降低書籍期刊的價格。電子媒體的確在學術交流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出版社或高價位書籍不太可能因此消失。紙張、印刷、墨水和郵資只是學術出版的一小部份花費,尋找書稿、審查、篩選和改善文章或改進書籍等成本時常遭忽略。此外,出版社還需要滿足讀者的期待,在電子媒體上提供平面媒體沒有的內容,這又會多一筆開銷。如果你想知道科技如何影響書本和期刊價錢,問問圖書館員就對了。
 
透過這本書,我將解釋各種政策與技術的財務意涵,第十一章會詳細說明學術出版的經濟狀況,希望可以減少彼此其中一類的不信任。第十二章,我希望對新興媒體的使用帶來有建設性的討論。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