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止)
書法四字經:跟饒宗頤學書法

書法四字經:跟饒宗頤學書法

  • 作者:王國華
  • 出版日期:2015/06/10
內容連載 頁數 1/2
導語

中國書法是依附於漢字而生的藝術。初始的漢字,如甲骨文、金文、簡帛、小篆等,是因應古人占卜、祭祀、記事等實用需要而產生的。後來漢字圖形的用途產生變化,脫離實用,而與藝術及文學相結合,就逐漸發展成書法藝術。饒宗頤教授指出:「沒有漢字,就沒有文學和藝術,尤其是書法藝術。」書法藝術產生與發展的基礎是漢字,漢字與書法藝術同生共振。

中國早期的文字甲骨文,是用刀契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又稱契文(契,刀刻的意思)。契文的筆畫因刀刻而剛健,形體一字多形,象形自然,生動活潑,已有書勢。19世紀末,契文出土以來,研究甲骨的學者也相繼開始了契文書法的研究與創作。最著名的有所謂「四堂」:羅雪堂(羅振玉,1866-1940)、王觀堂(王國維,1877-1927)、郭鼎堂(郭沫若,1892-1978)及董彥堂(董作賓,1895-1963)。他們開啟了契文書法之先河,留下不少契文書法作品。饒公的契文書法始自20世紀50年代,又在90年代創作了大量契文書法作品。他們把書法之源的研究向上推進了千餘年。

書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究竟始於何時,又完成於哪一個書體階段?眾說紛紜。隨着考古的新發現和古文字學研究的深入發展,目前大致有三種觀點:一是歸於漢隸,二是歸於秦篆,三是歸於簡帛。清代書法家李瑞清(1867-1920)認為,在書體演變過程中,隸書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漢隸開始,漢字走上了藝術化的道路。他說:「三千年書法探究源頭,歸宗於漢隸。」現代書法理論家熊秉明(1922-2002)則認為:「就在中國哲學思想光輝發展的春秋戰國時代,書法也還沒有被當作獨立的藝術看待。」他認為李斯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也就是說,秦篆是書法之源頭。而饒公則把目光投向比秦篆更早的簡帛時代,並創作了大量簡帛書法。

從甲骨文、金文到簡帛、小篆,書法藝術是在文字演化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的,文字演變的源與流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源與流。隨着大量古代文化遺存的出土,現代書法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挖掘、整理和研究歷代書體墨跡,在源流中發現它的美,把其中的美學元素運用到中國書法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中。在這領域上,饒宗頤教授是先行者,他說:
21 2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