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2/11
我會到路易斯博士小屋去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大概是第一個強調此問題的人。一九九六年他就指出了一種新的社會病,並給了它一個很時髦的醫學名稱:「資訊疲乏症候群」(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e)。路易斯曾經為路透社做過一個全球性研究,針對一千三百個在資訊壓力下工作的生意人作調查(這些人當時承受的資訊壓力,或許比現在的人少些)。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告訴他說,因資訊過多而產生的壓力,已經傷害了他們的親密關係,造成失眠,並使他們對自己的決策力產生懷疑。很多深受其苦的人的因應方式,是去搜尋更多資訊,以求了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路易斯,一個六十幾歲的老頑童,直接把此病徵歸咎於資訊革命。當時他新杜撰的這個疾病,是如此契合我們的時代,以致很快就有了它自己的神話。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很快就訪問了一個「資訊疲乏症候群患者」,談她痛苦的五年復原之路。翌年,艾德華・威爾許(Edward Welsh)甚至在《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裡報導說,這個病徵最初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的情報員身上檢查出來的。
 
當心資訊狂躁症上身
 
最近的研究支持路易斯早期的發現。倫敦大學研究者的報告說,通訊過度對人的影響可能比吸大麻還糟。他們聲稱,如果你吸一支大麻煙,你的智商可能暫時會減少四分。可是只要處於隨時可收發訊息和電子郵件的狀況,你的腦袋甚至可能完全關機,智商的整個十分都會喪失,有點像夜晚睡不著而導致頭昏腦脹的那種感覺。研究宣稱,這是因為你不斷覺得必須停下來檢查信箱,以致把專注力都耗竭了。這種持續處於分心狀況下的心理狀態,使得我們察覺不出原本應可提高生產力的那些訊息,結果減損了應有的生產力。同樣的,我們也因耽溺於網路訊息而不注意身邊的人,以致破壞了社交生活。報告中並對這種強迫性衝動創造了一個時髦的名稱:「資訊狂躁症」(infomania)。要見證這種強迫性衝動的影響有多深,只要坐在一個熱鬧的Pub裡,觀察人們對同伴禮貌性關注的文明禮儀,總是在一個人的手機響起時就中斷了便可得知。我們每個人都愈來愈有資訊癖,不斷強迫性地想抓住每個片段的資訊,希望有一天能發現奇妙的事情,以弄懂其他一切事物。
11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