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3
1. 遊戲的本質是什麼?
 
遊戲是什麼?玩具的定義是什麼?這些都是很有挑戰性的問題。我們很容易把遊戲與「有事情做」弄混,只覺得孩子有事做就好了,卻很少停下來問問孩子的內心在想些什麼。因此,我希望藉由一些想法和例子,鼓勵讀者透過自己的觀察,去體驗遊戲的本質。
 
當我們偶而看到孩子重現日常生活場景時,就是他們真正在玩的時候。對於孩子來說,大人是最深具意義的,因為他們向大人學習如何生活,不管是在家裡、在街上、在商店,或是與他人交往的過程,甚至如何照顧家庭、如何控制和使用技巧。這些經驗都會促使孩子形成某些活動,我們稱這些活動為遊戲。
 
孩子要從遊戲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樂趣,是需要很大努力的。舉例來說,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如果要做出一輛可以讓自己爬進去的車子,如救護車,不僅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還需要技巧、耐心和毅力。然而,只要準備好最簡單的素材,孩子就會開始製作了。他們將桌子、遊戲架(第33頁)、椅子、凳子和木板靠在一起或彼此堆疊,然後用布將所有東西蓋住,再利用曬衣夾固定。木塊可成為擋泥板、車燈、排氣管、變速器和腳剎車,原木薄板可以變成方向盤,一塊樹皮放對位子就可以變成後視鏡,一束羊毛線(第38頁)可變成安全帶,羊毛頭巾(第37頁)變成備胎和剎車燈。完成之後,孩子就能坐在車上轉動自己的手,假裝操作著閃爍的車燈。
 
這樣的玩法通常是孩子與玩伴在玩各種素材的過程中,由於想改進現有的佈置和設備,而興起自己動手做出車輛的念頭和慾望。一個想法若是真正成形,就會令孩子得到非常大的滿足感,例如當孩子創造出「真正的」後視鏡時。這時,我們會出現一個很大的疑問:是什麼東西使這片樹皮變身為後視鏡?答案就是童年的幻想世界。只要孩子願意相信,一塊樹皮就會成為後視鏡。同一塊樹皮在另一組孩子手中,也可能變為電話聽筒、溜冰鞋或小船。
 
遊戲是過程,不是結果
 
不知情的觀察者可能會問:孩子花那麼多時間製造玩具,何時才要真正開始玩?他們更驚訝地觀察到,即便是已經完成的成品,孩子也只玩很短的時間,甚或是在完成的前一刻,自己將作品打散、改造或另覓他處重建。然而,遊戲其實就是整個參與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使用或操作成品。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