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6
對很多人來說,工作徹底無聊到不行;對其他人來說,工作的某些部分很無聊,例如書面作業與開會。許多人在工作以外的很多時間也覺得無聊,例如在通勤的火車上,在家聽另一半滔滔猛講白天的遭遇,在週末參加乏味的聚會。小孩經常抱怨無聊:學校很無聊,家庭出遊很無聊(如果他們是青少年的話),寫作業很無聊……列也列不完。男男女女對另一半厭倦,所以出軌;不少人沉迷於線上撲克牌網站或網購,想排遣無聊;青少年覺得生活很無聊,所以動手偷車,打破候車亭的玻璃,甚至聚眾鬧事(二○一一年夏天在英國就發生過)。然而,雖然我們也許非常明白無聊的感受,卻無法清楚描述無聊的狀態。
 
我在英國西北部調查數百人,很多回答是無聊時會「倦怠」、「沒勁」、「疲憊」、「無法專心」或「心不在焉」。他們說無聊時「沒事好做」,或者也許更準確來說,手邊在做的事情並不有趣,無法讓他們專心。一般人確實難以區分無聊是因為沒事好做,還是因為疲倦、分心跟沒勁,還是說這全是無聊的一部分。簡單來說,無聊是源自手頭上的事情(我們會無聊是因為事情本身很無聊),還是源自個人(我們會無聊是因為我們本身是無聊的人)?如果是事情本身無聊,那麼是當中的哪個部分無聊?如果是我們本身無聊,那麼是哪種性格導致無聊傾向?後面章節會深入探討這些問題。
 
不同種類的無聊
 
無聊的感覺不總是相同。事實上,無聊研究者李察.法默(Richard Farmer)與諾曼.森德柏格(Norman Sundberg)在一九八六年提出無聊主要能分成兩大類,史蒂夫.沃丹洛維奇在二○○三年也有相同見解:
 
1. 想尋求刺激與興奮的積極類型。
2. 封閉退縮的負面類型。
 
二○一四年,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教授湯瑪斯.戈茨(Thomas Goetz)與圖爾高教育大學的學者合作,深入探討這個二分法。實驗總共為期兩週,他們每天即時蒐集大學生與中學生在不同時段的數據,參與的大學生有六十三位,中學生有八十位,各自填答智慧型手機裡的實驗問卷,記錄當下所做的活動與感受。戈茨從中把無聊分成四種(後來增為五種)。雖然我們當中有些人在不同時候經歷到不同種類的無聊,許多人終其一生只經歷過一種無聊而已。
 
冷淡型無聊:這是一種最愉快的無聊,顯得放鬆,甚至顯得正面,只是樂於後退一步,讓一顆心自在悠遊,不需拚命尋求刺激。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