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泥步修行:破惑、問道、安頓

泥步修行:破惑、問道、安頓

  • 作者:余秋雨
  • 出版日期:2017/09/20
內容連載 頁數 2/5
這件事,我曾在《君子之道》一書中提到過。據說很多年輕朋友讀到後,把手機上的網路圈子重新刪削了一番,然後反復向我表示感謝。因此我要在這裡再說一遍,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讀到。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聰明人,都避不開這樣嚴重的生命浪費?從淺裡看,是出於日新月異的技術誘惑;往深裡看,是出於人類在本性上的「軟肋」。
 
人類在本性上有一種很不自信的「大雁心理」。怕脫群,怕掉隊,怕看不到同類的翅脖,怕一旦獨自棲息後不知道明天飛翔的方向。
 
因此,他們不能不天天追趕。時間一長,對追趕這件事產生了依賴,對於追趕之外的一切,已經不再思考。
 
新聞和資訊,就是一種似實似虛、似真似幻、似有似無的追趕目標。
 
當然,新聞、資訊、傳媒、網路在當代社會,具有不少正面意義。但是,它們變成了一股強大的氣旋,把太多的東西旋轉進去了。旋轉進去草木泥石倒也罷了,問題是,旋轉進去的是無數有獨立智慧、獨立品格、獨立創造力的生命,讓他們天天在極快的滾動中同質化、異己化、平庸化,直到衰老。
 
無數美若秋水的眼波,在閱讀著一則則充滿套話的低劣報導;千萬冰雪聰明的頭腦,在面對著一則則故弄玄虛的愚蠢笑話……我們天天以極度的珍貴,兌換著極度的無聊。
 
當大家身處無聊而不感到無聊,這場極不公平的兌換已經完成。
 

 
據我長期觀察,在「潮之惑」中,傳媒的責任極大。
 
很多人認為,傳媒也就是刊登新聞資訊而已,是被動的載體。其實,事情嚴重得多。
 
如果要在整體上把傳媒的正面作用和負面作用作一個比較,我以切身體驗作出判斷:正面作用三成,負面作用七成。近二十年來,如果著眼於文化領域,那麼,負面作用至少已上升到八成。
 
傳媒從業者,多數是好人,但為什麼整體作用會是這樣呢?
 
為了說明這個頗為複雜的問題,我且先打一個通俗的比喻。
 
早年農村,封閉保守,一切傳聞都來自橋邊涼亭上幾個每天都在閒聊的「話佬」,邊上總會聚集不少旁聽的村民。這幾個「話佬」不是壞人,但是,幾年來不斷用前輩恩怨、鄰里老帳、兒孫褒貶埋下裂隙的,正是他們。他們的閒聊,滋生了村裡的大半糾紛。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