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泥步修行:破惑、問道、安頓

泥步修行:破惑、問道、安頓

  • 作者:余秋雨
  • 出版日期:2017/09/20
內容連載 頁數 4/5
一個理想社會的公民,應該擁有不被牽引、不被騷擾的獨立性。但是我回顧自己的一生,青年時代是滿耳滿眼的階級鬥爭宣傳,中年時代是滿耳滿眼的輸贏競爭故事,現在是滿耳滿眼的低級民粹笑鬧。這一切都是強加的,直接的強加者,就是傳媒。
 
久而久之,傳媒所製造的一個個社會熱點,成了民眾的一所所學校,一門門課程。結果如何,自不待言。
 
第三個機制性原因,是對輿論道義的包攬。
 
這就碰撞到精神價值層面了,其間的負面作用更為顯著。
 
傳媒很喜歡把自己打扮成「亞法庭」、「亞教堂」、「亞裁判」,被廣大民眾企盼、等待。有些傳媒為了顯示這種功能,還會隨意尋找批判目標,而受害者永遠不是他們的對手。傳媒當然也有可能遭到法律起訴或同行異議,但那只是偶爾受挫,他們會以更密集的言論、更持久的背向,讓受害者永遠是受害者。
 
多數傳媒人士即使沒有害人的故意,卻也沒有經歷過系統的品德修煉,更沒有思考過如何避免傳媒「輕於大道,重於大聲」的惡習。因此,他們大多隨波逐流、同聲附和。尤其是現代,傳媒獲得了新技術的強大支撐,帶動著以前無法想像的巨額資金和權勢博弈,更容易失去道義底線。在很多傳媒人士看來,輿論道義全在手上,升沉榮辱只憑操作,左右逢源皆是生意,推波助瀾即成潮流。
 

 
面對這種潮流,我知之頗深卻無力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距離。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離得越來越遠,現在已明確決定「阻隔」。
 
我不管在海內外哪個地方演講,總是告訴邀請者,不必考慮報酬,但絕對不能讓傳媒報導。傳媒本身也不斷地在邀請我,但是,在我決定「阻隔」後,不管他們托請了我的生死之交,還是許諾每次出場都願意支付高出我十年薪水的巨額報酬,我也沒有點頭。
 
這對我很不容易,因為我本來極有可能成為「傳媒達人」。
 
大家記得,過去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的相關節目只要由我主導,總能創造令人滿意的收視率;我由於始終擔任每一屆「世界大學生辯論賽」的「現場總講評」,被海外傳媒人稱為「最善於在傳媒講話的華人」。
 
為此,我曾一次次自問:如果我進得傳媒呼風喚雨,能不能爭取到一些比較樂觀的可能?
 
結論是:不可能。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