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1/8
PART 1    生是意外,死是必然
第三章    恐懼吞噬我們的理性
 
直視恐懼最深處
 
天葬是西藏地區一種普及的喪葬方式:將屍體搬到天葬臺上面,由天葬師把屍體肢解,讓禿鷹來分食。為了讓這些禿鷹方便啄食,天葬師必須把屍體像切豬肉一樣剁爛。禿鷹專門吃腐敗的肉,如果是整具屍體,牠們會不知道該怎麼吃,所以必須把花花的肉翻出來。
 
有時候,禿鷹一直不來,天葬師就會吹一種用人的大腿骨做成的號角來呼喚禿鷹,這種號角聲聽起來像貓的慘叫。而這號角聲一響起,在天葬現場的人就會開始哭泣,但不是出於感動,而是因為這個聲音——象徵死亡的聲音——喚起了我們本能的恐懼。
 
對死亡的恐懼是寫在我們基因裡面的,所有生物都是,這是一種深知死亡不可逆的、純粹的恐懼。
 
在印度修行人的修煉之中,便有面對屍體、看著屍體進行的鍛鍊,也就是直接面對人最深處的恐懼。
 
對於生活在臺灣、並非修行人的我們來說,這種方式可能過於極端,但是,這種直視恐懼的方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涵義,就是「認知」,也就是看清楚恐懼。為什麼要看清楚呢?跟現代消費主義鼓勵行動、鼓勵消費、鼓勵積極地「Do something」大相徑庭,印度哲學更重視「知」,也就是「了解」或是「看清楚」。
 
正因為我們往往在面臨現況的窘境、自我的困頓,或者特別是恐懼時,消費主義都會鼓吹我們透過某些行動,例如購買些什麼、去哪裡旅遊,來改變這個困境與恐懼,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並沒有讓我們擺脫那份對自我匱乏不滿的恐懼,反而會在每次付諸行動後,又發現新的匱乏存在。
這就是印度哲學開始介入的地方──
 
會不會,我們不是缺少什麼,而是誤會了什麼?
 
會不會,是因為這個誤會,才讓我們產生恐懼?
 
所以,更進一步來說,印度哲學不但強調要看清楚我們的恐懼,更要看清楚那個誤會。前面提到,在華人社會中,往往會採用二元對立的方式來處理我們面臨的議題:生與死、得與失、好與壞。而相對於這種思維模式,印度哲學認為這是同一件事情的兩種不同表現。
 
我們平常談及得失的時候,往往會說你得到A,可能就會失去B,彷彿得歸得、失歸失,上帝關了這扇門,就開了那扇窗,像兩個對立的點。
 
在印度哲學中則認為,從得到的那天起,你就注定會失去。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