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

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

  • 作者:蔡怡佳
  • 出版日期:2019/10/25
內容連載 頁數 5/5

心理學與宗教的對話地圖
 
「宗教心理學」在宗教研究系所的課程設計中是屬於「理論與方法」的課群,與哲學、歷史學、文學、人類學、社會學、性別研究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取向並列。然而,由於心理學與宗教主題的多重關係,「宗教心理學」並不能簡單地被表述為以科學心理學的方法對宗教現象進行研究。「宗教」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疆界浮動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與文化中有非常多樣的展現。心理學也不是一個性質統一的學門:作為探討人類心靈功能與運作的科學,心理學慣常從知覺、情緒、認知、態度與行為等面向分開談論,但這些面向的關聯性為何?如何整合?始終是心理學的難題。當「心理學」與「宗教」交會時,就不只是「理論」與「現象」的簡單關係:心理學不只是一個不蘊含任何價值判斷或是關懷的「中立」科學,其自身也提出種種對於人性或人觀的假設,以及具人文關懷的價值思辨。因此,當心理學的價值與宗教的價值相遇時,二者的關係就不只是「宗教現象」與「心理學方法」的遭逢,而牽涉到種種關於人觀、生活意義的理解,以及價值的對話。我們可以說,在宗教研究跨學科性格的背景之中,「宗教心理學」並不是一個單數的指稱,也並不全然屬於心理學的分領域;心理學與宗教的關係也因此可以勾勒為一種對話的關係。侯門斯(Peter Homans)就提出表述心理學與宗教的三種關係:宗教現象的心理學研究(psychology “of” religion)、心理學與宗教的對話(psychology in dialogue with religion),以及心理學與比較研究的對話(psychology-comparativist dialogue)。
 
5上一頁 1 2 3 4 5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