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內容連載 頁數 1/5
近代臺灣特色資本主義發展史略
 
財富的獲得是一種永無止境的過程,它只能由奪取政權來保障。因為,累積過程遲早必定會強迫打開一切既定的領土邊界。社會已進入了永無終結的獲得財富之路,不得不設計一個充滿活力的政治組織,能夠適應於永無終止的權力增長。
 
Thomas Hobbes
 
一、前言
 
資本主義(capitalism)發展的歷史,從傳統上被解釋為了追逐個自利益所採取大規模的行動,藉由經濟活動的壟斷交易市場,控制著大量的物資與價格,或是透過投機、貸款、商業企劃,乃至於掠奪資源與發動戰爭等,致主其事者獲得豐碩的利益;而從現代上資本主義則被視為一種經濟系統,以法律上自由的工資收入者的組織為基礎,由資本家及其經理人組成,以創造利潤為目的,並嘗試影響到社會上任何層級的活動。
 
換言之,資本主義並非抽象而知性的過程,它不是個事物,不是固定的個體,它是個活動的過程,是持續被重新定義和調整的操作型定義。因此,每一紀元都有其特殊知識或科技的重大突破,且能對經濟持續成長提供動力,並對資本主義的內涵加以充實且做出新的論述。
 
因而,一些致力於將經濟組織發展,甚至將其視為與宗教、倫理關係轉變的歷史學家,諸如宋巴特(Werner Sombart)、韋伯(MaxWeber)等都視資本主義的本質,在於營利企業的汲汲營營精神(acquisitive spirit)。因而促使世人對其影響經濟發展的研究,自15世紀以來,一直延續迄今,而且歷久不衰。
 
回溯資本主義發展並不是在近代隨著工業革命才出現的,它早已存在於人們通常視作非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時期,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有着各種不同的形式和規律,這也因而凸顯變動性經常是被視為發展資本主義的基本要素,若不能自由的社會流動,則經濟發展是很難增進的。
 
政治要為經濟服務,經濟也要滋養政治發展,兩者相輔相成。我們定義資本主義是經濟的,也是政治的,這正是我為什麼要長期以來投入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努力嘗試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來建構臺灣政治經濟思想的「相互主體性」與「歷史整合性」研究途徑,它都是建立在這基礎上。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