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金石之光:篆刻藝術與印章碑石

金石之光:篆刻藝術與印章碑石

  • 作者:顧文州
  • 出版日期:2020/04/01
內容連載 頁數 3/4

《楊君石門頌》對後世影響很大。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初版封面上的「辭海」二字就源於漢代石崖摩刻《楊君石門頌》。
 
漢石經通稱《熹平石經》,是東漢靈帝時刊立的。從西元一七五年始刻,到西元一八三年完成,歷時九年。這部石經是東漢學者、書法家蔡邕倡議建立的,並親手參與經文的書寫。這是中國有石經之始。
 
漢石經因為是熹平年間始刻的,所以後人習慣上稱《熹平石經》,與其他朝代所刻的石經加以區別。此外還有稱《一字石經》、《一體石經》、《今字石經》的。因為漢石經只用隸書一種字體書寫,以區別於魏石經,因為魏石經是用古文、篆、隸三種字體書寫的。
 
《熹平石經》共四十六塊,全部用隸書書寫,碑石正反兩面刻字。石經立在洛陽太學講堂東側的瓦屋裡,並且有專人看守。幾經動亂,原碑早已無存。自宋以來,常有殘石出土,據說現已集存八千多字,字體方正,結構謹嚴,是當時通行的標準字體。
 
《熹平石經》碑高三米多,寬一‧五米。所刻經書有《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除《論語》外,皆當時學官所立。石經以一家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諸家異同於後。《周易》、《尚書》、《儀禮》三經校記不存,無可考;《魯詩》用魯詩本,有齊、韓兩家異字;《公羊傳》用嚴氏本,有顏氏異字;《論語》用某本,有毛、包、周諸家異字。
 
《熹平石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訂誤正偽,平息紛爭,為讀書人提供了儒家經典教材的範本。開創了中國歷代石經的先河。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佈經文範本的做法,自漢代創例後,又有魏三體石經、唐開成石經、宋石經、清石經。同時,佛、道等諸家也刻有石經,構成中國獨有的石刻文獻。
 
漢代刻石書法藝術成就很高,書體基本上是方整小篆,從而形成了漢篆體方、筆挺,結法密的特點。尤其是方折筆勢,從書法發展來說,它是秦篆過渡到漢篆,以至漢隸的重大發展。儘管這些刻石的字數不多,但它是研究中國漢字字體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
4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