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止)
內容連載 頁數 1/8
導論
 
一九三三年五月十日,柏林的林登大道(Unter den Linden)升起一堆篝火。這裡是德國首都最重要的通衢大道,也是個引發許多共鳴,充滿象徵意義的地點:對面就是大學,附近則有聖黑德維希主教座堂(St Hedwig’s Cathedral)、柏林國立歌劇院(Berlin State Opera House)、皇宮與漂亮的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戰爭紀念碑。聚集在篝火周圍的群眾將近四萬人;在大家的歡呼聲中,一群學生抬著瑪格努斯.赫希菲爾德(Magnus Hirschfeld)的半身像,彷彿執行儀式般地走向篝火。赫希菲爾德是個猶太裔知識分子,創建了著名的性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Sexual Sciences)。學生們誦念一連串「火咒」(Feuersprüche),然後把赫希菲爾德的半身像丟入火裡,扔在一堆焚燒中的書本上。在火堆之中燃燒的,除了數千本從性學研究所圖書館丟出來的書外,還有許多其他從各處書店或圖書館搜刮出來的書,全都是猶太裔作家以及其他「非德意志」作者(例如同志和共產主義者)的著作。一排排穿著納粹制服的年輕人圍著火堆敬禮,一面高呼「希特勒萬歲」。當時的學生很樂於討好新政府,而這次的焚書活動亦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宣傳噱頭。在柏林,希特勒新任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發表了一場傳播全球、激動人心的演說:
 
向頹廢和敗德說不!不論在家在國,都要講究禮儀和道德!……未來的德國人不僅僅只是讀書人,還是有品格的人。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把你們教成這樣的人。……你們做得很好,把過去那些邪惡的精神扔進火裡。你們的舉動強而有力,充滿象徵意義。
 
那晚,全國有九十個其他地點也同時舉行了類似的焚書活動。雖然德國還有許多圖書館和檔案室並未遭殃,但是那晚的焚書之火是個很清楚的警訊,顯示納粹政權即將對知識展開攻擊。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