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內容連載 頁數 4/6

本書將試著爬梳百合迷文化在日本的源起,及其由日本到台灣的移動脈絡,最後觀察百合迷文化的在台受容狀況,將之脈絡化、系譜化,以期建立起初步的百合文化發展史,並從中觀察台灣女性迷群在接收日本外來的百合迷文化之際,如何展現迷群的能動性;同時,筆者亦嘗試透過文本分析,來探討女性觀看女性與女性之間情誼的百合作品,其愉悅感所為何來?由女性構成的百合迷文化將如何展現當代女性思維,文本的內在結構又如何反映外在的社會情境結構,藉此指出當代社會情境即是促成百合文化成形的背景。
 
第二節

台灣學術界有關台灣ACG迷文化發展的先行研究,探討「動漫迷文化」成果最豐碩的研究者當屬陳仲偉。陳仲偉於《台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台灣漫畫的興衰》注意到台灣漫畫迷文化的重要性,並在《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強調日本動漫畫全球化的關鍵在於迷文化的發展,日本動漫畫產業之所以得以全球化,其原因除了日本動漫畫產業本身的生產特色、以及全球傳播媒介的介入之外,日本動漫畫同好形成的迷文化更是支撐日本動漫畫屹立不搖的梁柱。迷(fan)不只是接受者,同時也是行動者,迷對於動漫畫持有自我的解讀與實踐,使迷文化成為一種在日常生活中擁有生產力與實踐力的可能,而迷的文化與日本動漫畫文本特色的結合將會超越傳播機制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就是促使日本動漫畫在全球各地生根、形成文化實踐的真正動力。該書指出迷文化是動漫畫產業的強大推動力,亦針對台灣漫畫產業的未來發展予以關切,但因為討論對象以日本動漫畫為主,對台灣本土迷文化發展狀況未能多加著墨。

綜合上述,將「台灣ACG迷文化發展歷程」作為探討對象的學術專著目前仍未得見。相關著作以洪德麟的《台灣漫畫四十年初探》最早面世且具重要性,然而該書以漫畫文類作為研究對象觀其發展歷程,並以傳統史學方法針對台灣本土漫畫家與漫畫進行歷史式的梳理,因而並未觸及任何有關迷文化的討論;此外的相關著作,另有陳仲偉的《台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一書,該書對照世界漫畫史大事與台灣漫畫史發展狀況,將漫畫界的歷史以大事記的方式呈現,該書亦對於台灣大型漫畫同人誌展覽的發展歷程加以記錄,但該書作為工具書雖稱簡明方便,卻難以從中認識完整而連續的歷史脈絡,「迷文化」此一難以判斷明確起始點的抽象存在更無法登記在該年鑑之中。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