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縱橫阡陌:彰化與臺灣農業發展

縱橫阡陌:彰化與臺灣農業發展

  • 作者:楊明憲
  • 出版日期:2023/12/10
內容連載 頁數 2/5

二、新石器時代
 
繼「長濱文化」之後,臺灣北部也出現「大坌坑文化」,是臺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中最早的一層,距今約7,000年至4,700年前之間。新石器時代以磨製石器和製作陶器為主。農業仍屬初始階段,人們通常從事狩獵、漁撈,採集野生植物的種子和植物纖維,並可能種植芋頭、根莖類作物。考古學家曾在臺南科學園區南關里東遺址發掘大量碳化的稻米與小米,顯示當時已有栽種並為人們主食。農業進入耕種階段,表示人們已開始不再逐水草而居,生活較為安定,才開始有時間從事製作陶器及紡織,臺灣的人類文明也從此露出曙光。
 
在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臺灣已發現相當數量的豬、雞骨骸出土,說明了當時已經有飼養牲畜的遺跡,隨著人們定居下來,飼養及繁殖牲畜的方式也逐漸取代了原始的狩獵活動。
 
「大坌坑文化」的人們是最早的南島語族,也是臺灣原住民的始祖。「大坌坑文化」重要遺址,散布在臺灣各地的河口、海邊,包括新北市八里區「大坌坑遺址」、臺北市「芝山岩遺址」、臺北市「圓山遺址」、臺南市善化區「南關里遺址」、澎湖縣湖西鄉「菓葉遺址」、高雄市林園區「鳳鼻頭遺址」、臺南市歸仁區「八甲遺址」,以及臺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等,但就是沒有在臺灣中部地區有任何遺址。
 
直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中部地區才陸續出現文化遺址。距今約4,500年前至3,500年前,在臺中市清水區的「牛罵頭遺址」,以及之後在臺中市大肚區的「營埔遺址」。「牛罵頭遺址」大多分布於中部地區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包括在彰化市「牛埔遺址」,是至今最早發現在彰化地區的文化遺址,位於彰化市八卦山北端的臺地,範圍約有43公頃,在1992年挖掘出400多件石器及約5,000塊陶器破片,是彰化地區境內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考古遺址。
 
彰化地區的史前文化與中部地區的史前文化關係十分密切,但是,從發現遺址的年代偏晚及聚落的空間分布密度來看,可說明了文化發展自沿海平原向內陸擴展的趨勢,尤以「營埔文化」階段最為明顯,其以灰黑色陶器為特徵,分布在臺灣中部大肚溪、大甲溪中下游地區的河階地和丘陵上。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