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清朝奏折制度

清朝奏折制度

  • 定價:276
  • 優惠價:872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奏折原為君主廣諮博采的主要工具,臣工凡有聞見,無論公私事件,俱應據實奏聞,以便君主集思廣益,督撫提鎮司道等員,彼此不能相商,各報各的,其內容較例 行本章翔實可信,所有不便形諸本章的機密事項,或與朝廷體統攸關的事情,或有興革更張之請等,俱在折奏之列,而且奏折因有君主的朱批,更增加其價值。因 此,就奏折的性質而言,其重要性,遠在題本之上。

其次就宮中檔奏折原件,或辦理軍機處奏折錄副的史料來源而言,雖有不少廷臣的奏折,但其主要來源是來自直省外任官員,所以奏折對地方事件報導極詳,含有豐富以及價值頗高的地方史料,包括吏治、社會、經濟、文化及中外關系各方面,研究有清一代的的歷史,奏 折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清朝奏折制度/明清史學術文庫》原屬刊行於20世紀70年代的台北故宮博物院甲種叢刊。作者庄吉發,多年來致力於清朝奏折制度與沿 革方面的研究,且能夠以滿語為手段,分析研究大量手檔案,取得了相當的成果,是這一領域的佼佼者。

 

作者介紹

庄吉發,苗栗縣客家人,1936年5月24日生。未滿周歲,父母先后棄世,寄人籬下,飽嘗風霜之苦。1956年,台北師范學校畢業,分發陽明山管理局士東小學任教。1963年,台灣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畢業,進入台北故宮博物院服務,參與錢穆先生主持《清代通鑒長編》纂修、《清史稿》校注及清代檔案整理、出版、研究等工作,並協助「國史館」整修新清史。先后在台灣師范大學歷史系、政治大學民族系、台灣大學中文系等校兼任教授,講授清史、檔案學、秘密社會史、滿洲語文等課程。著有《京師大學堂》、《故宮檔案述要》、《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等五十余種。其中《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一書,曾獲「中山學術著作獎」。庄氏治學嚴謹,勤於著述,深受國際學術界之推崇。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宮中檔奏折的整理與出版
第二節 奏折制度的重要性
第三節 清代奏折的史料價值

第二章 奏折制度的起源
第一節 奏折與奏本的區別
第二節 奏折制度起源諸說
第三節 奏折制度的創始

第三章 清世宗與奏折制度的發展
第一節 折奏權的放寬
第二節 奏折的類別與使用
第三節 奏折與題本的關系

第四章 辦理軍機處與奏折制度的演變
第一節 辦理軍機處的設立
第二節 奏折制度的划一
第三節 奏折錄副與廷寄制度的建立

第五章 清朝滿文奏折制度的沿革
第一節 從滿文《實錄》考察滿文奏折制度的沿革
第二節 從滿文《起居注冊》考察滿文奏折制度的沿革
第三節 從滿文奏折考察滿文奏折制度的沿革
第四節 結論

第六章 奏本與題本的廢止
第一節 奏本制度的廢止
第二節 題本制度的沿革
第三節 清季改題為奏的經過

第七章 結論
征引書目
圖版目錄
明清紀元簡表
編后說明
 

詳細資料

  • ISBN:9787513407199
  • 規格:平裝 / 261頁 / 16k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1-1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12段學術遊蕩   ●三千年時空穿梭。《翦商》作者全新力作──《歷史的遊蕩者》。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