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名家書札與文壇風雲

名家書札與文壇風雲

  • 定價:270
  • 優惠價:8723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徐慶全︰《炎黃春秋》雜志執行主編。著有《知情者眼中的周揚》(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文壇撥亂反正實錄》(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周揚與馮雪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風雨送春歸——新時期文壇思想解放運動記事》(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革命吞噬它的兒女——丁玲、陳企霞“反黨集團”案紀實》(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編有《周揚新時期文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國經驗︰改革開放高層決策回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目錄

1948年:“一本書是會包含許多缺點的”——丁玲與周揚矛盾的確良開始
丁嶺的信發自剛解放的哈爾濱,信中談到了兩件事情:一是東北文化界正在開展的對蕭軍和〈生活報〉的批判;一是關于自己的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出版。
1949年:難以超越的自我——趙樹理的迷惑
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的轉折時期,趙樹理談到了在解放區的體會,談到了解放後自己的動身。
1949年:生存還是毀滅?——大變革前夜的沈從文
在被郭沫若戴上反動文人的帽子後,沈從文處于迷亂和崩毀狀態。在給張以瑛的信中,談到了大變革前夜的種種。沈從文的這種心態,引起陳沂和周揚的關注。
1950年:張光年無法說出的隱情
《黃河大合唱》的作者、著名文藝理論家張光年,與文藝界巨頭周揚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尤其在新時期,相同的觀點使兩人惺惺相惜,關系走得更近一些。追溯兩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張光年的人生歷程,1950年周揚將張光年調到文化部藝術局擔任副局長一事無法忽略。現今留下的一封信談到了這次調動的情況。
1952年:天真的書生——文藝整風中的夏衍
波及全國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後的文藝界整風,作為領導人如何把握政策使運動既不過火而又順利進行?華東局文藝界的領導人夏衍,向周揚匯報了文藝界的情況。
1952年:胡風的惶恐與憤怒
1952年6月,《人民日報》加編者按轉發了舒蕪批判胡風的文章,在上海的胡風有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當即致信周揚,表達了自己的困惑和憤怒。
1953年:常香玉為丈夫上書周揚
著名表演藝術家常香玉與丈夫陳獻章的愛情,給後人留下了動人的故事。但在當年,常香玉卻因為與陳默章的結合而遇到了一些“政治麻煩”。因為陳獻章的身份,她無法與其一同赴朝鮮慰問演出。為此,她給周揚寫上了一封表達心跡的信。
1953年:耿庸以書獲罪——批判胡風的前奏之一
1955年的批判胡風運動,其實在1953年已是青萍之末。上海為了跟上全國的形勢,決定對“胡風派”的耿庸進行批判。夏衍在信中向周揚講述了批判的來由。
1954年:批判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
“兩個小人物”的文章由于毛澤東的批示而演變成批判運動,不知政治為何物的俞平伯老先生不免惶惑,他連續給周揚寫了三封信,請教如何可以榫過關。
……
 

詳細資料

  • ISBN:9787503424267
  • 規格:平裝 / 43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古典文學】看見古籍之美,認識古人美學,參展電子書單書75折、雙書7折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