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美感典藏:近代藝術大師的致命吸引力

美感典藏:近代藝術大師的致命吸引力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近年來台灣的藝術發展,多著眼於台灣觀點的地方藝術史整理,以致於跨領域、跨文化而具國際觀的關鍵性人文基礎,略顯不足。

  本書以專業藝評的觀點切入探討一些美學品味與收藏展示等較特殊的實例,列舉多名近代著名的藝術家或藝術畫作進行抽樣化又具啟發性的深入探討,包含:重新探討「全方位的藝術家」──達文西;〈蒙娜麗莎〉變奏作品分析;畢卡索的自畫像在肖像畫發展史上的地位;殘酷寫實的英國表現主義畫家──培根;維也納先鋒派領導者──克林姆對「新藝術」(Art Nouveau)的影響等,共收錄15篇文章,期望能為國內已逐漸升段的藝文社會,帶來一些美感啟示的另類思考,讓讀者透過文章的剖析,領略藝術所帶給我們的美好享受與喜悅。

本書特色    

  *作者為台灣第一位藝術評論博士、台灣美術院院士、聖彼得藝術顧問與專案研究中心創辦人,其深入淺出的筆觸,適合逐漸成熟並重視藝文生活的台灣社會讀者。

  *引領讀者理解梵谷、卡蘿等藝術家的素養,與其藝術品蘊含的美感。感受這些大師的呼喚,解密他們的獨特吸引力。

名人推薦

  謝里法 《紫色大稻埕》作者/藝評人
  林明哲 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收藏家
  鄭功賢 《財訊》雙週刊主筆/《典藏》雜誌前總編輯
  聯合讚譽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曾長生 Pedro Tseng


  台灣第一位藝術評論博士,台灣美術院院士,聖彼得藝術顧問與專案研究中心創辦人。

  曾就讀政大外交研究所、西班牙皇家外語學院、紐約普拉特藝術研究所、紐約大學藝術博士班、台師大藝術評論博士。曾任駐西班牙大使館、外交部禮賓司、拉丁美洲大使館。
曾任教於台灣藝術大學、淡江大學,現任教於世新大學,並為台灣美術院院士。

  著有《俄國藝術實驗》,《羅馬式建築藝術》,《拉丁美洲現代藝術》,《李仲生卷》,《致命的美感》,《超現實主義藝術》,《另類現代》,《台灣超現實風繪畫》,《西方美學關鍵論述──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後現代》,《禪與現代美術》等專書四十餘種。學術論文發表三十多篇,其他藝術文化論述專文發表四百多篇,並曾舉辦多場個展。
 
 

目錄

序 從生之慾到致命的吸引力 
 
Chapter 1   達文西的世界──稱他是人物畫家,就太不瞭解他了 
Chapter 2  〈蒙娜麗莎〉變奏作品分析──曾長生訪談錄 
Chapter 3  克林姆的分離派及他的「愛與性」、「生與死」 
Chapter 4  藝術與科學的謀合──探艾雪的幾何魔幻藝術 
Chapter 5   「荒謬」與「魔幻」──拉丁美洲創造幻覺的力量 
Chapter 6   義大利最知名的現代派大師──奇里哥作品的真偽 
Chapter 7   畢卡索的自畫像──肖像作品透露了他一生的愛情玄機 
Chapter 8  梵谷與高更的靈魂對決 
Chapter 9  悲壯的卡蘿──二十世紀最引人爭議的女畫家 
Chapter 10 培根的殘酷寫實──透視人類心靈深處的不安 
Chapter 11  引人爭議的鄉土畫家霍帕──透過光影描述現代人的疏離感 
Chapter 12  大師的老人痴呆症──引人爭議的德庫寧晚年作品 
Chapter 13 人物收藏家──普普大師安迪.沃荷的美學觀 
Chapter 14  卡通漫畫式藝術對話──李奇登斯坦為現代文化留下美好見證 
Chapter 15  大衛.拉夏培爾──超現實攝影的第三代大師 
Chapter 16  電影中的藝術家──從梵谷到畢卡索 
 
主要參考資料
 



從生之慾到致命的吸引力/曾長生

  
  據稱,梵谷在世的時候,一生僅賣過一幅畫,而且還是由他弟弟迪奧於幕後促成的,可是到了一九八七年,他的一幅〈鳶尾花〉,竟在拍賣公司售得五千四百萬美元,一九九○年他的畫像作品更賣到八千二百五十萬美元。墨西哥的女畫家芙麗達.卡蘿(FridaKahlo),雖然在世的時候作品即開始被人收藏,她的自畫像一九七九年在蘇富比公司紐約拍賣場曾以四萬二千美元售出,不過到了一九九五年,她的另一幅同類作品〈與猴子及鸚鸝一起的自畫像〉,己售達五百萬美元。梵谷無疑是當今國際藝術市場上價位最高的畫家,而卡蘿則為畫價最貴的女畫家。
  
  梵谷與卡蘿的作品價位何以如此高昂?基本上來說,那是出自市場供需與藝術品味的問題。或許有人會說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不一定也同時具有經濟價值,在古時候或是某些社會制度下,藝術品具有某種「使用價值」,它能為佔有人帶來愉悅,或是做為某種報償,但並不具備市場上的交換價值。然而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藝術品已成為投資的對象,這已與投資在不動產的商業行為,沒有什麼不同。當審美的附加價值增了,於是特定的作品與特定的藝術家,其吸引力也就自然上升,當其吸引人的程度升高,需求度也跟著提升,在「物以稀為貴」的情況下,其市場價值即相對地大為增加。
  
  經濟學家也使用「品味」(Taste)這個字,因為消費者的品味顯然會影響商品的需求形式與趨向,在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中,消費者的品味往往是難以捉摸的,而市場上的藝術品味,更是需要時間去培養與開發。不過,藝術品是一種奢侈的商品,許多有品味的潛在買主,必須等待他們有足夠的財富後,才會進入市場,他們也很少有此方面的交易經驗,當他們有一天一旦進入市場,必然需要借助於此方面的專家意見及專業資訊。
  
  一般藝術品投資專家總認為,在藝術市場進行投資時,最重要的考慮是做長期的展望,主要的問題乃在瞭解:有那些藝術家具創新精神?又有那些藝術家在藝壇具影響力?那些藝術家的作品除具視覺上的誘惑力外,尚帶有智慧性的挑戰內容?這些都是考慮一個藝術家是否有投資潛力的決定性因素,同時也都需要經歷長時間的考驗。
  
  談到藝術品味的高下,則取決於特定藝術家的素養與特定藝術品的美感,一般東方人也許會認為,性情中和而行為方正規矩的聖哲很美,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藝術家卻是熱情似火又充滿嫉妒心,少有理性而多傾向於偏執,他們均強調豐富的想像力。藝術家多半具有一些異於常人的個性,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道德上的脫軌,均能為一般人所諒解。知名的藝術家就如同一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將他的才華化成火花,散播到四面八方去,有時他不但會威脅到四周的人們,甚至於還會危及到他自己的生命。這也就是說,藝術家的生命相當具冒險性,此種危險不僅要由他們自身來承受,有時還會波及到他人的身上。
  
  《生之慾》的主人翁梵谷,他身上的冒險性,是一串連事先無法預估的激烈反應,也可以說是一團在心靈中燃燒的烈火,梵谷有一種原始的生命力,他那特異的性格與獨特的個性,也就是他那熾熱燃燒的創作原動力,這也正是他吸引觀者的地方。許多藝術家都想要登上梵谷船,但是卻很少有人願意去經歷一下梵谷在世時被人忽略的經歷。
  
  畢卡索生前是一位本世紀最具爆炸性又危險的浪漫英雄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幻想型的文化豪傑,他的視覺創造力與強有力的頑童般造形,乃至於他在私生活中的暴君形象,均相當吸引人們的注意。這個「神聖怪物」(Sacred Monster),他那超道德的描繪形式與想像力,更是一般大眾所難以理解的。
  
  至於卡蘿,她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她在女性文化史上的地位,幾乎形同偶像,她的自白告解式作品,充滿了生理痛苦、屈辱及堅忍的象徵訊息,這正符合了二十世紀末期各種個人異端邪說當道的局面。尤其是她那激烈的自我殘害陳述方式,使許多藝術家將她的作品視為,在一個家長制主控的世界裡,女性掙扎奮鬥的象徵。她自由游走於兩性之間,結交了許多愛慕她的人,其中包括俄共名人里昂.托羅斯基(Leon Trotsky)及知名女星多羅.德莉奧(Dolores DelRio),這使她的魅力有增無減。有人甚至於認為,她的作品結合了智慧、性感、嚴肅、悲慘與自戀情結,使她有如當代的普普明星,當今美國搖滾樂巨星瑪丹娜,居然還成為她最偉大的仰慕者之一,也就自然不會讓人感到驚訝了。
  
  大多數的殘酷藝術悲劇是被人們所容忍的,「悲劇」的形成,並不是出於主題,而是來自表現的方式。當一件藝術品的真正悲傷效果被觀者找到時,觀者的同情心一定會被喚起,這種真正的痛苦通常會與審美的激動景象混合在一起,而賦予了它悲傷或憐憫的色彩。此種悲劇情感必然是相當複雜的,它包含了一種能壓倒痛苦的愉快因素,在我們的愉快中間一定有一種顯然的委屈與悲哀,這種令人感到內心恐懼或悲哀的魔力,會賦予這些複雜感受以深度的辛辣味。凡所描述的經驗愈恐怖,那用來轉化它的藝術,也就愈有力量,忍著滿懷的委屈、辛酸、痛苦,仍然肩負著重擔默默往前走,掙扎著繼續前進,不停的往上爬,這是一顆高貴的心靈、高貴的悲哀,它贏得了我們的同情心,可以說是悲劇的主要魅力所在,那也正是梵谷與卡蘿的作品具有致命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台灣的藝術發展,多著眼於台灣觀點的地方藝術史整理,以致於跨領域、跨文化而具國際觀的關鍵性人文基礎,略顯不足。藝術環境如要升級,藝術社會的首務必須加強:不同層次的美學思維論述,藝術相關專業的整合與分工,以及重視專業藝評的投入。
  
  至於一般大眾的藝術素養有否提升?博物館與美術館雖然也引進了一些東西方名家的展覽,宣傳報導「狂喜如風」,相關論述也「回音遊走」於藝術圈,然而,觀眾「美的感受」並未「深入靈魂」,社會人文素養更未曾留下多少「美的印記」。而《美感典藏》的誕生,希望能發揮一點拋磚引玉的效果,此書分為兩部分,是就美學品味與收藏展示等較特殊的實例,進行抽樣化又具啟發性的深入探討。這些專文大部分於過去二十年,在國內各美術雜誌上分別刊載過,如今將其中較精彩的二十八篇撰文集結成專輯,分為兩冊出版,期望能為國內已逐漸升段的藝文社會,帶來一些美感啟示的另類思考。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16813
  • 叢書系列:新銳藝術
  • 規格:平裝 / 23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1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Chapter 3】克林姆的分離派及他的「愛與性」、「生與死」
 
被公認為維也納先鋒派領導者的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乃是最能表現十九世紀末期浪漫、精緻而頹廢情調的畫家。克林姆的畫作多以情慾描摩為主題,然而透過其精心設計的構圖、貴族式的裝飾風格、美麗的鑲嵌式圖案,赤裸的情慾乃昇華成優雅的藝術,克林姆也因此成為雅痞的寵兒。但他廣受歡迎的最基本原因,恐怕是一種超越時代的末世紀氛圍在運作:從十九世紀末期的維也納,到現代的臺北。

很少有藝術像古斯塔夫.克林姆的作品那樣,在國際所獲評價如此多樣而戲劇化。在其有生之年,雖然他曾是奧地利藝術圈的崇拜偶像,也同時在國際上享有奧地利最重要藝術家的榮耀,不過能真正瞭解他作品的人並不多。在他死後,他的名字曾一度被人們所遺忘,直到一九六○年代,世人又重新對他發生興趣,很快即興起了一股名副其實的克林姆熱潮,此熱潮迄今仍然未見消退。

世紀末美術之都維也納誕生的大畫家克林姆,生活在燦爛的世紀末維也納藝術氛圍中,最能夠敏銳表現出一個時代的終結與另一個新世紀出現的胎動中流露出來的特殊氣象,創造出甜美、優雅、富麗而繁盛的繪畫之美。克林姆在美術史上,是維也納分離派大師。在他去世後將近九十多年的今日,他成為人氣最高的名畫家之一,繪畫作品受到高度讚美。克林姆一生都在描繪人間男女之愛、女性肖像以及嚮往自然生活的風景,〈吻〉是他最著名代表作之一,他的許多繪畫都刻畫沉醉於愛與女性祼體的情愛世界。

古斯塔夫•克林姆是現代主義的代表。這位藝術家和他的同伴共同塑造了二十世紀初期,並且為維也納留下深刻的美學歷史記憶。維也納在十九和二十世紀間是奧匈帝國的宮廷城市,並和巴黎、倫敦和慕尼黑並列為歐洲的精神中心之一。維也納分離派畫家(Viennese Secessionist)以克林姆與席勒等人為主。重視藝術創作的「分離派」,從內容到形式的「實用性」與「合理性」,強調風格上發揚個性,盡力探索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藝術式樣。「分離派」曾經廣泛地應用在繪畫、設計、建築、家具上,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新藝術」(Art Nouveau)。最欣賞這些改變的是嬉皮、雅痞、新新人類……。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