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喪慟夢

喪慟夢

  • 定價:240
  • 優惠價:9216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9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誰沒做過夢?
你曾夢見逝去的親人嗎?栩栩如生的夢境,究竟想傳達什麼意涵?
但失去摯愛的喪慟在夢見摯愛時再被觸動的經驗,誰經歷過?

  絢慧以本書讓許多人的「喪慟夢」被看見,更讓人隨著喪慟夢境與理解夢的反思力量,體會夢如何療癒一顆顆喪慟的心,引人無限遐想夢境可能有的神奇力量!

  如果說夢境有影響力,許多人會問,究竟是夢境影響現實生活,還是現實生活的未了情進入夢中影響做夢情節?不論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或許就是因為虛幻與真實互為因果地交替出現在夢境與生活之間,交織成足以撼動生命的鮮活體驗,也就足以牽動、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觀感,甚至療癒失去摯愛者內心深處的喪慟。

  喪慟夢就像一面悲傷的鏡子,如實反映喪親者心中壓抑的情緒與未解的難題。透過夢,喪親者的悲傷能暫時得到緩解,嘗試化解未竟之事,連結失落的關係。

  喪慟夢最大的意義在於幫助人們表達失落的悲傷。它不只是夢,更是喪親者自我療癒的珍貴力量。

  本書延續《請容許我悲傷》、《生命河流》中細膩感性的筆觸,娓娓道來自己與個案的喪親經歷,洋溢婉約的女性色彩,令人動容。隨著章節推移,喪慟夢這面悲傷之鏡猶如心靈的屏幕,藉由反覆的心理示現,召喚失落的愛與親人。透過此一近乎儀式性的夢見旅程,生者得以緩解哀慟、化解遺憾、連結失落、與死亡和解,最終療癒了生死別離之苦,與逝者建立新關係。

聯合推薦

  人必須慢慢接觸自己內心深處陰暗或否認的部分,繼而以溫柔接納的方式與之相處,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救贖與心靈成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系主任 曹中瑋

  本書讓許多人的「喪慟夢」被看見,更讓人隨著喪慟夢境與理解夢的反思力量,體會夢如何療癒一顆顆喪慟的心,引人無限遐想夢境可能有的神奇力量!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副教授 李玉嬋

李玉嬋、胡因夢、曹中瑋、蔡佩真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蘇絢慧

  因特殊的機緣,從安寧病房的社工師工作一腳踩進生死教育與失落悲傷療癒工作的世界。喜歡這份工作,透過這份工作看盡傷、老、病、死的故事,卻也因此更懂得要如何「活著」。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學會那些關於勇氣、信心與愛的功課。並且,希望自己活得認真、活得真實、活得實在、活得無憾也活得美好。

  已出版的作品:《死亡如此靠近》(2001年,大塊文化,金鼎獎文學類推薦優良好書)、《請容許我悲傷》(2003年,張老師文化,金鼎獎社會科學類推薦優良好書、國民健康局推薦優良健康好書)、《這人生》(2004年,張老師文化)與《生命河流》(2005年,張老師文化,金石堂網路書店讀者票選百大好書、國民健康局2007年健康好書悅讀健康推介獎)。
聯絡電子信箱:graceswr@yahoo.com.tw

 

目錄

自序 一份神祕的禮物,一段自癒的歷程
第一章 生命經驗的撼動
第二章 夢在說話
第三章 了解夢,了解悲傷,了解喪慟夢
第四章 喪慟夢與悲傷哀悼任務
第五章 喪慟夢與未竟事物的完成
第六章 喪慟夢的情緒特性
第七章 夢境自我嘗試解決問題
第八章 喪慟夢與關係的再連結
第九章 喪慟夢的自我療癒力量
第十章 如何靠夢療癒喪慟
參考書目
附錄 心理照顧資源

 

作者自序
一份神祕的禮物,一段自癒的歷程

  本書是從我的碩士學位論文〈喪慟夢:非預期喪親者夢見已故親友經驗之敘說研究〉延伸而來。我認為,如果能將研究發現以不同的形式與更多人分享,或許能對我們的生活有更多有益的影響與幫助。

  研究動機原本是由我自身夢見過世多年的父親開始,還有曾經協助許多喪親者的工作經驗,讓我對喪慟夢與悲傷歷程之間的關係起了很大的好奇心。

  這個研究是透過敘說研究方法(Narrative Research),針對三位非預期喪親者敘說的喪慟夢經驗與失去親人的悲傷歷程,進行有意義的剪裁與再組織,形成研究故事的文本。然後,經由重新檢視文本,以我的心理諮商與治療的專業學識背景進行研究主題的再脈絡化分析與詮釋。為了讓更多讀者容易閱讀,並且更符合書的特性,本書的形式與寫作方向都做了大幅修改,並加入更多喪親者告訴我的夢。為了保護當事人,避免受到太多干擾,部分情節做了更動,人名也做了修改,降低辨識度。而記錄在書中的夢境故事,皆已獲得當事人同意,讓我在書中使用。對於有興趣了解原始研究的讀者,歡迎直接閱讀我的論文。

  我在第三章保留文獻回顧的部分,因為一般人對失落、悲傷或夢的相關心理知識尚是陌生,為了讓讀者了解我是以什麼樣的知識背景來詮釋夢經驗,此章的存在格外重要。另一方面,我想也可以提供一些學理依據讓讀者做參考。參考文獻與書目皆列在書末,希望能幫助讀者進一步閱讀。

  我明白社會文化,特別是我們的社會對於死後世界的觀點與看法,充滿了許多不同的宗教觀、信仰、信念等,夢見已故親人常被視為親人從另一個世界回來托夢,可能為了要交代什麼事、告知他在另一個世界的生活情況或表達生活需要等等。因此,喪慟夢發生後,人們大都會為死去的親人做點什麼,以求放心與安心。因為夢境總是如幻似真,讓人在又真又假的感覺中,好似與親人真的再度相見與觸碰。於是,夢醒後,讓人不得不疑惑真的只是夢嗎?還是親人真的回來夢中相見了?

  這是一個具可能性的觀點,我想我自己的信仰與一些對死後未知世界的信念,也影響我對死後世界與靈魂的看法。但畢竟我的專業不在靈魂學與宗教,因此以我的專業為切入點,我認為喪慟夢對喪親者有心理作用與意義。本書便是從心理層面加以探討,對於想要以宗教或靈魂角度來了解親人入夢現象的讀者,我想這是本書的侷限。

  在心理治療領域,不管哪一種釋夢學派都認為夢境與夢的內容具有作夢者 的現實生活脈絡,有些是隱喻,有些則是顯現。因此,釋夢最好由作夢者進行,唯有作夢者將夢與生活連結,夢的意義才能彰顯。

  書中大量的釋夢都是透過我的角度與觀點,在我融入喪親者的生活脈絡後提出的詮釋。我想當事人會有另一番詮釋。然而本書的重點不在於如何詮釋才是正確的真相,而是希望透過了解喪親者的夢(特別是那些夢到逝者的夢),進一步深入喪親者的內心世界,了解喪親者在失去親人後,個體遭遇的感受與難題。這些夢,無疑可以幫助人們看見悲傷療癒過程有一部分是內在世界的崩毀與修補。喪親者不只要面對外在世界的改變與適應問題,內在世界經歷的衝擊、變動、崩裂,也是十分真切的體驗。不同的是,內在世界經歷的毀滅,卻不是現實世界的人容易接觸與理解的。

  書名《喪慟夢》是從英文「bereavement dream」詮釋而來。主要界定我談論的夢都是關於喪親者在喪親後悲傷調適的歷程中,夢到逝者的夢,而這些夢都富含死亡帶來的悲慟。因此,我特別強調這是有關「喪」與「慟」的夢。「bereavement」在英文裡有失喪之意,在悲傷治療領域則是喪親的專有名詞。之所以沒有像國外學者使用「悲傷夢」(grief dream),是因為我認為悲傷夢涵蓋的範圍更廣,包括任何失落後的夢,不必然專指喪親後的夢。因此,在我個人的詮釋與界定上,有了這樣的分別。

  書中記錄的喪慟夢,我們可以知道它為「假」,並非真的發生過,那麼談它有何必要?它對我們的生活能有什麼啟發?更何況,即使回顧夢,也不見得能完整而詳細地描述夢境,那麼從這些夢故事的片段中,我們到底能了解什麼?

  蒐集許多喪慟夢的我,相信一件事:就算夢的情節與情景不完整,記憶總是東拼西湊,情緒的發生卻不需懷疑。在虛幻的夢境中,我們如實感受到自身的處境、各種困擾與難題。因為情緒的發生來自於個體本身,即使是夢境引發的感受與反應,對作夢者來說,情緒仍「如實」發生了。那麼,這個情緒波動與感受到情緒的過程,便真實發生在個體身上。雖然夢故事極短,卻可能帶出當事人深層的感情,與生命歷程裡的特殊經驗。讀者可從我在第一章敘說的個人夢經驗與生命歷程,看見我如何連結我的喪慟夢與生命歷程,並嘗試自我對話,進而理解這些夢帶給我的意義。

  夢,若沒有透過敘說,沒有分享的對象,其實不會產生任何意義;不僅沒有機會探索夢所顯現的意涵與隱藏的訊息,也失去機會進一步詮釋夢所隱喻的意義。

  本書以我的研究結果所發現的「喪慟夢特性」為各章主題,一一說明如何從這些觀點來詮釋與理解喪慟夢的發生。事實上,我引用的喪慟夢都不只具有一種特性,從不同特性的觀點看喪慟夢的意義,都可做為理解喪慟夢的途徑。只是,為了說明每一種特性,我引用的是可以明顯看出該特性的夢。讀者或許可以嘗試用其他特性來理解每一個夢,相信也能有不同的體會。

  為了讓讀者能大略知悉這些喪慟夢發生的生活脈絡,我放進一些故事主人翁的生命經驗,但並沒有呈現一個完整的生命故事。這是為了尊重當事人的意願,我只呈現他們想呈現的部分生命經驗。

  故事起落雖有不同,但都可以讓我們對失去親人的傷痛與悲傷有不同面向的了解,幫助我們可以更包容、接納遭受失喪之苦的人。若自身曾遭失喪之慟,我希望本書也可以與您分享喪慟夢對我們的悲傷如何具有療癒作用;生命自身如何透過喪慟夢,安慰自我在失落後受創的心與傷痛的靈。

  最後,我希望藉由本書感謝我生命中的許多貴人。本書象徵我完成了三年心理與諮商碩士課程的學習生涯。我從進研究所前便在孵研究「喪慟夢」的夢想,沒想到能如願完成;而能夠完成,是因為有太多力量幫助著我。

  首先要謝謝姑丈許日新先生與姑媽蘇希美女士,他們對我無私的養育與栽培,讓我在幼年歷經失去照顧我的奶奶與愛我的父母親後,仍能在一個穩定的家庭中成長,並得到三位表哥、表嫂、姪子、姪女的疼愛。他們將我視為一家人,這份親情是我不斷努力、成長的動力,也是我願意長期投入助人工作的基石。

  再來謝謝指導我的曹中瑋教授,她的鼓勵與指導讓我得以完成心目中一本重要著作,並從中領會良好師生關係帶來的滋養。也謝謝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的李玉嬋教授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李佩怡教授,兩位口試委員在百忙之中協助我,讓我的研究可以更趨近我想要呈現的風貌,我甚為感謝。

  謝謝所上曾端真教授、吳毓瑩教授、梁培勇教授、謝茉莉教授、洪莉竹教授在許多學科上傾囊相授。三年的學習生涯,我學到的不只是知識與學問,更多的是求智的謙遜態度與良好的為人處事風範。為了這份豐盛的獲得感謝我的老師們。

  謝謝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九十三學年度碩士班諮商組的同班同學,若沒有他們三年來不斷的關心、鼓勵、支持、分享,恐怕我支持下去的力量會少了一大半。三年同窗有歡笑、有淚水,有共患難情誼,雖然人生的交會點即將擦肩而過,但相信這三年的相處點滴在內心已化為永恆。

  其實要感謝的人太多,而這三年的學習經驗太美好,無論是學業或人際交往,都常讓我的內心經驗到深刻的滿足。因此,這本書在我的生命中有特殊的位置,它象徵的不只是我生命裡的一段求知過程,也是分享對天地、對生命、對人豐富的一份感謝之心。

推薦序文
不能再見的喪慟因「夢見」而可能說再見 / 李玉嬋

誰沒做過夢?
但失去摯愛的喪慟在夢見摯愛時再被觸動的經驗,誰經歷過?

  絢慧以本書讓許多人的「喪慟夢」被看見,更讓人隨著喪慟夢境與理解夢的反思力量,體會夢如何療癒一顆顆喪慟的心,引人無限遐想夢境可能有的神奇力量!

  如果說夢境有影響力,許多人會問,究竟是夢境影響現實生活,還是現實生活的未了情進入夢中影響做夢情節?不論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或許就是因為虛幻與真實互為因果地交替出現在夢境與生活之間,交織成足以撼動生命的鮮活體驗,也就足以牽動、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觀感,甚至療癒失去摯愛者內心深處的喪慟。

因為渴望逝去的摯愛入夢,是許多喪親者殷殷的期盼;
因為身歷其境的夢中真實感,可能讓喪親者實現再見的渴望;
因為如幻似真的夢境,能讓喪親者自由宣洩現實生活無法碰觸的思念情懷;
因為夢醒時分的惆悵若失,可能讓喪親者的悲傷未了情得以再次浮現;
因為夢境意涵的反思理解,可能得以重新發現什麼是真實自我的內在渴望;
因為夢境與現實的對照反差,可能藉由夢架起與逝去摯愛的關係新連結。

  我想這也就是絢慧以本書讓人看見喪慟夢可能提供的隱密又具體處理悲傷的空間,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喪親者藉由夢呈現悲傷、接觸真我,進而開啟完整處理悲傷喪慟工作的可能性。

  她從喪慟夢出發,探究不同悲傷輔導理論有待喪慟夢助人完成悲傷工作的角度,更佐以多位喪親者的喪慟夢境,如幻似真地呈現夢境如何脫離理智約束,自由抒發喪慟情緒,並在栩栩如生的夢境中,再體驗與反思自己的悲傷情緒與親近逝者的渴望,嘗試在夢中和夢醒時分交替理解夢之際,靠自己尋求解決喪慟問題的另類道路,令人動容,也分外珍惜這現實生活中異想天開的機會。

  書中也介紹心理治療界一些夢工作心理治療者,除了耳熟能詳的佛洛伊德以《夢的解析》著稱之外,絢慧更推薦完形心理治療善用夢工作療癒人的方式。因為完形心理治療大師波爾斯(F. S. Perls)對夢工作的理念,是鼓勵我們拋開對夢境真實虛幻的關注,轉而聆聽夢以最自發的姿態在訴說些什麼。那麼作夢者就可能藉由夢彰顯自己內在深層渴望的未了情結,而有機會讓遺憾情事被滿足。

  因此身為悲傷心理治療工作者的我,也深深相信喪慟夢具有療癒自己和他人的力量。只是如何讓失去摯愛的喪親者做出喪慟夢?又如何以夢助其自我療癒?絢慧這位悲傷輔導工作者也企圖在本書開啟一種可能方式。

  邀請你和我一樣,先藉由本書體會喪慟夢如何癒療喪親者的悲傷。考慮藉著夢療癒自己的人,可參考本書提供的具體步驟,嘗試看看:先以孵夢之心讓喪慟入夢,夢醒立即記錄夢境以免遺忘;再藉由說夢過程,讓作夢者憑直覺或探索、理解與詮釋喪慟夢的大大小小主題,進而發掘喪慟夢的獨創意義,或許能看見失去摯愛後,我們能如何療癒喪慟,如何以夢療癒自己。
夜深了,起身入夢去……

  願今夜在絢慧細緻動人的喪慟夢筆調中,醞釀孵夢的可能,床邊的筆記小書等待我在夢醒時分即刻細載夢境。我將以說夢的方式,嘗試理解夢境,或許會發現我的夢是如何啟迪我去開啟療癒自己之路。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副教授∕諮商心理師)

夢的療癒力量 / 曹中瑋

  人必須慢慢接觸自己內心深處陰暗或否認的部分,繼而以溫柔接納的方式與之相處,才能得到真正的生命救贖與心靈成長。就如作者所言:「夢,是一個了解自己的渴望是什麼的最佳管道。」

  我雖曾陪著作者絢慧一起完成此書,但這幾天再度閱讀,我依然為之動容,多次紅了眼眶。也讓我想起八個月前做的一個夢(夢很長,我只摘錄和此書主題相關的部分)。

  我在家鄉的火車站等車,要回台北的家,時間快到時,竟發現我要搭的車從另一個月台進站。我急急忙忙飛奔到另一個月台,車子卻準時地在我眼前開走。這時又來了一輛電聯車,雖然心中有點疑惑這車要開往哪裡?但一大堆人上車,我也就跟著上去……車上有些人似乎認識我,在背後討論起我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方式。這時有人問我,好像有個人跟在我後面,我回頭一看,竟是過世的一位友人。我很吃驚,想她為什麼會跟著我?但我想和她說話時,她又不見了。我轉身看窗外的景致,愈看愈不對,竟看到貢寮市區的標示,我知道坐錯車了。我趕忙在貢寮站下車,走出車站碰到現在的同事,她也小聲告訴我,那友人跟著妳呢!$

  這位友人十多年前和我在一個心理諮商工作場所共事過,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對工作的認真和投入。之後各自離開,因為忙碌就沒再見過面。但因為同行,偶爾會聽到她的一些動向。做這個夢是在得知她因癌症病逝的消息三、四個月後。醒來我哭了,很難過、也很懊悔。但我知道,這時我才真正意識到她已永遠離開的事實。一年多前就得知她在與病魔奮戰,也總想著有空要去探望她,給她加油打氣。後來竟然忙得知道她走了,連告別式都來不及參加……我從沒告訴別人心中這樁遺憾,也安慰自己我們有十多年沒聯絡,她不會怪我的。但這夢讓我了解我會自責,更驚覺一直以來忙碌的生活方式,到了必須好好檢討與改變的時候。很快地,我就將心中猶豫多年的生涯重新規劃定案,並有了具體的實踐時間表。我的夢告訴了我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再一次幫我做了人生重要的決定。

  我從小就是個愛做夢的人。每每對自己曲折、詭異、情緒高漲或跌宕的夢境,既困惑又好奇。進入心理諮商領域後,我開始記下每天的夢境,並嘗試「分析」,但總覺得很難參透,無法理解夢要告訴我的寶貴訊息。直到十二年前接受完形治療師的訓練,學習用完形治療的方式來處理我的夢,很多過去生命中的未竟事物和現在的生活困境,都因為夢的敘說與體驗得到清明的領悟或新的理解。於是我也開始帶領完形取向的夢工作坊,試著陪伴更多人透過與潛意識的夢境相遇而獲益。真的很感恩自己擁有日日記得夢的「異稟」(而且我的睡眠品質很不錯),讓我多了一項探索自我和助人的豐富資源。

  本書的作者絢慧和我相識於四年前的此時,她在二○○三年以優異的成績推薦甄試進入我任教的研究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二○○四年四月她尚未正式入學,就積極地來找我討論她的論文構想。那時她已經有很豐富的安寧病房工作經驗,在陪伴那些面對死亡的勇者和他們的家屬時,常會聽到他們敘說各樣的夢境。特別是遺族夢見已故親屬的夢,總會引出很多深刻的感情和思念,或得到些許安慰與放下些過多的悲痛。絢慧自己也經常有夢,也曾因夢見已逝的父親而被深深觸動,很想對這樣的主題有進一步的探索。她知道我對夢有特殊的興趣和理解,希望我能指導她完成論文。自此我們就開始了這段師生緣。

  我指導絢慧的論文最不費神,一部分是她相當自動自發,自我要求也高,和我討論總有充分的準備,給我看的東西也已相當成熟。但最主要是她文筆流暢動人,我幾乎不必修改任何文句,更常在閱讀文章時,被深深牽動而落淚不止。我想讀者閱讀本書時,必能深有同感。

  作者分享了自己透過夢的自我療癒過程,也敘說了多位受訪者以夢經歷喪親所需完成的哀悼過程和任務。作者用她敏銳關懷的心、悲傷事件的處理經驗、對理論融會貫通的了解,來詮釋喪慟夢的悲傷哀悼任務、未竟事物的完成與情緒經驗,呈現夢境自我嘗試解決問題、與已逝親人關係的再連結和自我療癒的力量。

  我很讚賞她選擇在書中保留論文的文獻部分,而且她整理得條理分明、深入淺出。我相信那會使讀者閱讀本書時,除了與自己各種夢或悲傷的經驗產生共鳴,更能因相關理論的輔助(不論是對本書的理解層次,抑或面對自己或他人心理的探索與工作),有更實質的幫忙。

  作者也在第十章整理出「如何靠夢療癒喪慟」的方法,具體提供喪親者及專業諮商心理工作者以夢自助、助人的過程。自此,「喪慟夢不只是夢,而是喪親者最具體、最真實的悲傷表現。」

  我很榮幸能有機會參與本書的創作過程,更高興能撰寫推薦序,好東西當然要與更多人分享。雖然,本書討論的內涵是沉重的,有時也是我們想逃避而不敢去面對的,但只要你打開書扉,一定能透過絢慧的筆,得到滿心的感動和豐富的收穫。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系主任)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6936920
  • 叢書系列:心靈拓展系列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生命經驗的撼動

因為這個夢,我終於正視這份傷痛,
正視自己的生命經歷過這撞擊。

那年寒冬,我十四歲,隻身寄住在台北姑媽家,就讀國二。那一天,是期末考的最後一天,我興奮地預備隔天從台北回屏東和父親團聚,一起在除夕圍爐與跨農曆新年。伯父突然從屏東來電,告知我父親已經在屏東的醫院過世的消息。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懷疑自己是否在夢中?淚水不聽使喚地狂湧,我不懂,為什麼原本一場歡樂的團聚,卻變成從此天人永隔?
火車票變成見父親最後一面的通行證,期待團聚的夢像灌滿氣的氣球,瞬間破滅,無以挽回。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成為我內在強烈的遺憾與痛楚,死亡事實太難承受,這經歷感覺一點都不真實,像做夢一樣。他怎麼就這樣不聲不響地離開我?
趕回屏東,見到父親躺在棺木中準備火化。慘白的臉、滑稽的壽服,以及變了樣的身材,我不禁懷疑那真的是父親嗎?我太難相信原本要相見、擁抱的一個人,怎會即將化成一堆白色骨灰?
我淚流不止,在心裡,一同為父親早逝的生命與過早失去父親的命運哀悼。我不知道他的靈魂會去哪裡?是否真的有天堂,真的有神?我在心中祈禱:神啊!請接納父親的靈魂,讓他漂泊的靈魂得到安歇,也得到祢的接納。
混亂與不真實的告別式之後,我繼續回台北開學,但驟然喪父的悲痛情緒卻無法向誰訴說。我周圍的老師、同學、親戚都不是適合敘說的對象,喪父事件成為我不能言說的經驗,沒有人見證我的受苦與受痛。我其實有嘗試傾訴內在的受創與傷痛,卻只得到淡淡的回應。我意識到這是他人無力陪伴與安慰的事。從此,我幾乎不再提起喪父的遭遇。我想唯有堅強,才能遏止悲痛與哀傷,才能假裝一切無傷,只要繼續過日子就對了。
我不知道我的人際關係與情緒不知不覺中有所變化,被遺棄與孤單的感受一直幽幽沉沉地在心中發酵。我的性情變得十分易怒,與同儕也發生許多衝突,生命更感覺空洞,覺得某段生命經歷無法去回憶、言說、碰觸。我的生命形成了一大片的,空白。
那道無法揭示的傷口,化為深沉難癒的憂傷。在往後的日子裡,我只感到無法撥開的憂傷籠罩我的生命,卻不知它究竟為何物?
失去至親的痛歷經了十二年的沉默後,在我二十六歲那年,因為到安寧病房工作擔任社工師,終於被徹底、劇烈地敲醒。
那時,我日日陪伴臨終病人面對死亡的威脅,日日陪伴家屬調適各種悲傷反應,死亡與悲傷成為強大的壓力籠罩著我。我隱約感到自己內在有股強烈的遺憾,那是關於我和父親的。但白天太忙碌,我幾乎沒有太多時間靜下來好好觀照自己內在的變化。這醒過來的痛,化為夢,讓我清清楚楚地再經歷一次內在的遺憾與悲傷。

%在夢中,我接到一通從家鄉打來的電話,告訴我父親病危。夢中,我已成年而且是工作的身分:安寧社工師。我接到電話後,清楚地告訴自己,我不能錯過,一定要回去見父親一面。我一定要告訴他,我愛他,一定要告訴他。
夢中的我急著訂機位,急著辦理休假,東奔西跑,就是為了能立即啟程回鄉探望父親最後一面。但一切都不順利。即使我已是成人,也是一名專業工作者,我仍舊無力抵抗所有回鄉的阻撓。當我知道我真的回不去了,沒有機位,沒有飛機趕得上時,我跌坐在地上不斷哭泣,一邊哭一邊喊:「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我見不到爸爸最後一面,我來不及告訴他我好愛他……」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
|
2007/06/22
在一次偶然的校園演講

遇到絢慧老師

也因此開始接觸她的相關著作

這次的新書\"喪慟夢\"發表會

因為在台北舉辦

但遠在花蓮唸書

沒辦法北上參與

還是再次向大家推薦

絢慧老師的新書\"喪慟夢\"

真的很棒!!

又多一本案頭新書^^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新會員獨享】3.8~4.7加入會員輸入指定通關密語抽入會好禮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